34. 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_王文军

阅读: 评论:0

《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4
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低碳经济随之引起了国际关注。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加速推动了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1]。因此,研究低碳经济既有理论价值,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低碳经济,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且围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有助于我国改变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2]。付允等人则在对前人观点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3]。胡淙洋通过对发达国家英国、日本、法国、瑞典等的低碳经济发展历程的介绍,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发展的启示,指出中国应当大力发展低碳经济[4]。朱志胜认为,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并指出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推行的关键[5]。姬振海则从低碳经济内涵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调整能源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
源消耗强度是低碳经济实现的两种途径[6]。孙佑海、丁敏从法律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加强立法、建立健全法制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有力措施[7]。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但总的来说,还是从比较宏观的层面对其进行
低碳经济发展的
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美的空调参数
王文军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随着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低碳经济是以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经济发展范式,这种“立体式”的技术经济范式体系是对循环经济的改进、深化和创新,而技术、制度与公众参与是其体系开发的主要内容;要有效实现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就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研发力度、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经济范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9)04—0114—04
收稿日期:2009-03-19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08KR38)”及“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研究’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王文军(1978~),男,管理学博士,讲师,陕西师范大学西部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
114
探讨,而对其内在机制作用等,则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在对前人已有成果借鉴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进行了思考,以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低碳经济:解决环境与资源压力的新技术经济范式
1.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保持在10%左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呈攀升之势。尽管其年增长率在逐渐下降,
但截至2007年底,我国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仍达7.8%,这远远高于“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4%的增长目标
(见表1)。国家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定以及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又进一步增加了能源资源的需求压力。如据国际能源机构IEA 等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的范围在22~32亿tce (吨标准煤当量)之间。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受到的压力也愈来愈大,尤其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代价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学者研究,
我国每实现1万元GDP ,大约要造成700~2000元的环境损失[8]。而在环境污染方面,拿温室气体排放来说,据世界资源研究所估计,2004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接近72亿吨,中国为56亿吨,其中超过50亿吨的是二氧化碳。斯特恩报告预测,在2030年之前,仅中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就占增加排放量的1/3还多。这形成了中国最大的负外部性,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制约因素[9]。
可见,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以环境的巨大损失和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不仅成本高昂,而且还威胁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零排放、高产出等为特征的新经济模式,即在传统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的新技术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2.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具有与传统经济模式截然不同、而又与循环经济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技术经济范式。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
是一种“立体式”控制污染排放的节能模式,这种“立体式”概念是指从源头到末端、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进行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式。根据已有研究,我国的主要污染物正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 型曲线的左侧,
环境污染仍处于上升阶段[10]。同时,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当前的能耗问题亦很严重。所以,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范式是势在必行之举。
东莞三级地震
所谓技术经济范式,是指人类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选择的技术经济模式[4]。
按照这种定义,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有4种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可供选择。
第一种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线性发展范式———“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种模式对环境的
破坏极大,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威胁。第二种是经济发展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范式,也叫“亡羊补牢”式。这种范式在污染治理方面代价极大,甚至有些污染依靠当前的技术是难以解决的。第三种是经济发展采取源头治理的范式,即所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减少资源的消耗为目标,通过清洁生产等途径来实现废弃物的减排,并对生产和消费的废弃物进行再资源化利用,最后对无法进行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即治理),将其返还自然界。
这种模式的正常运转,需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循环经济伦理与文化建设3个条件作保证。第四种就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即实施“立体式”控制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立体式”的控制,就是要求在污染源头进行治理,在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对产品的能耗与污染进行目标管理。可以看出,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低碳经济是比循环经济更为严格、更为高级的经济发展范式。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等措施而能够得到落实。
3.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开发内容。低碳经济是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降低的经济,这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目标提出了标准,即为目标控制管理提出了要求;同时,低碳经济是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又要求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尽可能将环境、资源、经济成本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15
降到最低;而且在当前政府的严格监管下,还要实行和推广过程控制,以确保低碳经济的实现。因此,从这个层次上来看,低碳经济是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的完美结合,这就要求从整体上对其严格要求,以保证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为发展低碳经济而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可见,技术、制度等成为低碳经济得以落实的核心因素。因此,从技术着手,对以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低碳经济发展范式体系进行分析,有助于低碳经济的迅速推广和应用。
低碳经济的实现,首先要依靠技术。只有以过硬的技术作保障,才能从源头制止更多污染物的产生。比如,2007年我国高碳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82.86%,火电技术改造尚未突破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瓶颈,而技术瓶颈也使得清洁能源替代火电、发展低碳能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所以,技术进步是低碳经济得以实现的关键。当前的技术开发有:废旧产品与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再生利用以及无害化技术开发,资源效率最大化的技术开发,替代高碳能源的技术开发,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物质循环减量化技术开发,环保产业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
我回到了清朝其次要依靠制度,尤其是要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富有经
济效率的政策手段。研究表明,近期在中国征收低税率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却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同时,要加强立法工作,依法推进低碳经济的实施。如《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与《环境保护法》等应加强制定、加以改进和完善,以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
再者要依靠公众的行动。这就要求全民要积极地参与进来,把低碳经济的理念落实到每个人一点一滴的行动之中。通过公众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对企业开展全面的监督和舆论指导。这是因为,一方面公众的绿消费本身就是对低碳经济的践行;另一方面也会以此为“镜”对企业的行为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助于低碳经济的贯彻。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做一个善读者作文
要保证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相应的思路和方法,笔者依据其范式及开发内容,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思路:
1.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是要从宏观的层面上着手,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积极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建议全国人大环资委和全国政协人资环委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我国早日加入世界低碳经济转
型国家行列。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众所周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软件产业更是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互联网作为一个人类虚拟空间不断扩展的载体,以大容量、高速度的方式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信息交互平台,是一种低能耗、零污染的低碳产业[3]。而在煤、石油、天然气3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度的必然选择。因此,通过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进入,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3.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能源效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这就要通过多渠道的融资(包括BOT、发放债券、上市等),为研发所需资金做好准备。且随着融资手段的发展,当前又提出了设立碳基金融资的方法。碳基金主要有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的形式筹集资金。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
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
116
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
通过研发力度的加强,有助于降低企业采用低碳经济所需的技术成本,并保证企业的技术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标准。当然,通过研发,也使得技术得到持续提升,继而有利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以2000年火力发电、钢铁、水泥、乙烯的单位产品实物耗能指标为例,国际先进水平只分别为国内先进水平的24.1%、20.9%、44%和69.7%。又如,2001年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2]。可见,提升技术水平,对于中国能源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4.强化宣传工作,吸引公众参与。这要求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对广大民众进行节能、绿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有专家认为,通过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中国有望将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15%以上。尤其是要对众的奢侈消费行为进行
教育,通过教育也有助于提升众彼此之间以及对企业的监督意识。可见,强化宣传工作,积极地吸引广大公众参与进来,通过节能减少浪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5.有效发挥碳汇潜力,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绿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机理,通过土地利用的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减排途径。研究表明,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吨碳。因此,我国可以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通过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应当积极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利用自然的方式方法减少二氧化碳,提高环境质量。
同时,我国的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要有效地推广和应用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并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的方向。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寻求低碳经济发展出路。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在制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合作,如《京都议定书》的合作就是一个最好的开端,当然,还需要吸引更多的国家积极参与进来,
北京种子交易会为解决全球的气候、环境问题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就是进行技术的共享。众所周知,先进能源技术最终要为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发挥作用,其传播和扩散非常重要。发达国家的技术总的来说要比发展中国家先进,而未来世界能源需求和排放增长的大部分又来自发展中国家,且发展中国家限于自身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相对不足,这大大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仅仅依靠技术的自然扩散带来的溢出效益或者商业性的技术贸易都是不够的,为了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但因受一系列壁垒和障碍的干扰,技术转让进展十分缓慢。所以,未来国际气候制度的发展、环境的治理,非常有必要寻求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来推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以期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5]朱志胜.不要让低碳经济成为“纸上谈兵”[J].环境科技,2008,(11).
[6]姬振海.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电商仓储系统设计[7]孙佑海,丁敏.依法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J].世界环境,2008,(2).
[8]尤完,齐建国.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与循环经济[J].财贸经济,2004,(10).
[9]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
—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2).
[10]曹光辉,齐建国.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与政策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
[责任编辑:俞亚克]
117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01:59: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54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济   发展   技术   能源   中国   进行   范式   控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