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融是实现⽣态⽂明的有效途径
绿⾊⾦融是指通过绿⾊信贷、绿⾊债券、绿⾊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发展基⾦、绿⾊保险、碳⾦融等⾦融⼯具和相关政策⽀持环境改善、应对⽓候变化和资源节约的经济活动。总的来看,绿⾊⾦融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助⼒我国实现⽣态⽂明: 第⼀,绿⾊⾦融为经济转型提供资⾦⽀持。据估计,我国每年需要的绿⾊投资约为2万亿元,但地⽅财政仅能提供最多15%的资⾦,其余85%的投资需要另寻⽅法。绿⾊⾦融作为⼀种主题明确的新兴⾦融类别,能够为环保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定向的、长期稳定的资⾦⽀持。
第⼆,绿⾊⾦融为建设⽣态⽂明创造市场化模式。绿⾊⾦融包括“绿⾊”和“⾦融”两⼤主题,能够相互促进。⼀⽅⾯,“⾦融”帮助“绿⾊”破除“公共品的悲哀”,通过资⾦杠杆减少环保产业融资成本,增加污染产业融资成本,通过市场化模式推动经济的可持续转型。另⼀⽅⾯,“绿⾊”帮助“⾦融”更加健康地发展,将环境因素纳⼊⾦融风险的考量,有助于创造⼀个更加安全、稳健的⾦融体系。 第三,绿⾊⾦融有利于我国⽣态⽂明理念和建设成果向全世界传播。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中国⾸次提出的绿⾊⾦融议题得到了与会各国的强烈响应,中国的绿⾊⾦融将通过“⼀带⼀路”等全球倡议将我国⽣态⽂明建设的理念和成果推向全球,惠及全⼈类,并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抓⼿。
⼆、绿⾊⾦融产品发展现状
⽬前,我国主要的绿⾊⾦融产品⼤致可分为绿⾊融资产品、绿⾊投资及交易类产品、环境风险管理产品以及环境信息类产品等。
(⼀)绿⾊融资产品
⽬前,我国主要的绿⾊融资产品包括绿⾊信贷、绿⾊债券等。周汉坤
1.绿⾊信贷:稳健增长,服务实体经济
在市场⽅⾯:截⾄2018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贷款余额8.23万亿元,同⽐增长16%,⽐同期企业及其他单位贷款增速⾼6.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13万亿元,占同期企业及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14.2%。 在政策⽅⾯:央⾏已明确将优先接受符合标准的绿⾊⾦融资产作为再贷款、SLF、MLF等货币政策⼯具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在宏观审慎评估⼯作中将绿⾊信贷作为指标纳⼊考核,为银⾏业⾦融机构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具,借助绿⾊贷款获得低成本的资⾦拓宽了路径。
在银⾏业实践⽅⾯:近年来,银⾏业⾦融机构积极发展绿⾊信贷⽀持实体经济。以⼯商银⾏为例,截⾄2018年12⽉末,⼯商银⾏投向⽣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等节能环保项⽬与服
务的绿⾊信贷余额12377.58亿元,较年初增长1385.59亿元,增幅12.6%,⾼于同期公司贷款余额增速约6.6个百分点。
2.绿⾊债券:迅猛发展,创造全球领先
绿⾊债券是21世纪初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兴起的⼀种新兴主题固定收益资产类别,是指将募集资⾦⽤于可带来正环境收益项⽬的债券。绿⾊债券具有主题鲜明、发⾏成本低、期限较长等优势,能够较好地匹配绿⾊项⽬融资周期,解决期限错配问题,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种绿⾊融资⽅式。
2018年我国共发⾏贴标绿⾊债券144只,同⽐增长17%,发⾏⾦额2676亿元⼈民币,同⽐增速超过8%。由于我国的绿债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定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化⽯能源清洁⾼效利⽤项⽬的认定⽅⾯,因此,根据国际标准统计的数据略低于根据我国标准统计的数据,但发⾏规模逐年上⾏的趋势是⼀样的。以CBI发布的数据为例,其统计数据显⽰2018年我国共发⾏贴标绿债2103亿元⼈民币(约为312亿美元),较去年的1543亿元⼈民币上涨了36.29%。
(⼆)绿⾊投资及交易类产品
(⼆)绿⾊投资及交易类产品
绿⾊投资产品主要包括绿⾊基⾦、绿⾊保险、绿⾊指数等,绿⾊交易类产品主要指碳⾦融产品。下⽂
将主要对绿⾊指数和碳交易两种产品进⾏分析。
1.绿⾊指数:⽅兴未艾,引领责任投资
绿⾊指数是⼀种较为特殊的绿⾊产品,它主要通过对社会公众公开募集资⾦,来引导资⾦流向环保企业和项⽬。养⽼⾦、保险资⾦等⼤型机构投资者是绿⾊指数的主要购买者,普通⼤众也可以通过购买指数型产品参与绿⾊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我国⽬前的绿⾊指数产品可以分为绿⾊股票指数产品和绿⾊债券指数产品,前者的数量较后者略多⼀些。⽬前我国的绿⾊股票指数产品已经形成四个⼤类:(1)可持续发展类,包括ESG、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指数;(2)环保产业类,涵盖环保、环境治理、新能源等;(3)环境⽣态类,如上证180碳效率指数,基于碳⾜迹的数据;(4)绿⾊收⼊+环境风险类,如中证绿⾊投资股票指数等。绿⾊债券指数主要有中央结算公司推出的中债绿⾊系列指数(共4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3只绿⾊债券指数,以及中央财经⼤学绿⾊⾦融国际研究院、深圳证券交易所、卢森堡证券交易所共同推出的“中财-国证绿⾊债券系列指数”。
2.碳交易:从试点⾛向规范和统⼀
碳交易是为了促进全球温室⽓体减排,减少全球⼆氧化碳排放所采⽤的市场机制。1992年5⽉,联合国政府间⽓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了全球第⼀个控制温室⽓体排放以应对全球变暖给⼈类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联合国⽓候变化框架公约》。并在1997年12⽉于⽇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
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中提出将⼆氧化碳排放权作为⼀种商品,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各个排放主体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中进⾏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法制时空
中国⾃2013年启动七省市碳交易试点以来,⾄今已完成5个履约年度。截⾄2018年底,七省市试点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2.63亿吨,累计成交额近54亿元,成交均价为20.53元/吨。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开市以来,为了推进企业碳资产管理、活跃碳市场交易,各个碳交易试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品创新,⽬前,我国的碳交易产品总体可以分为三⼤类:(1)碳交易⼯具产品,主要包括碳掉期、碳期权、碳远期、碳债券、碳基⾦等。(2)碳融资⼯具产品,主要包括碳回购、碳抵押和质押、碳托管、借碳、碳信托等。(3)⽀持⼯具产品,主要包括碳指数和碳保险等。
(三)环境风险管理产品
环境风险可以分成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两⼤类。物理风险包括各种与环境和⽓候相关的⾃然灾害和事件,如导致⼤⽓污染、⽔污染、⼟壤污染等破坏环境的事件,以及旱灾、森林⽕灾、⽔灾、飓风、海平⾯上升等。转型风险⼀般是由于政府政策和技术等⼈为因素导致的与环境相关的变化。⽐如,在政策⽀持下,清洁能源将迅速发展,这对于煤炭、⽯油等传统化⽯能源⾏业就意味着风险。环境风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向⾦融机构传导,并增加其运营风险。⾦融机构为了有效防范和管理这些风险,已经开始使⽤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VAR模型、精算模型、评级和指数⽅法等⼯具管理环境风险。
1.压⼒测试
压⼒测试是在特定甚⾄是极端情景下,考察⾦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其他财务指标(如利润、资本⾦等)表现的⽅法。由于情景设定的灵活性,压⼒测试可以不受现实情况的约束,考察极端风险情形对⾦融机构带来的损失,⽽压⼒测试模型的多样性也为研究同⼀风险的不同传导渠道提供了便利。
环境风险压⼒测试是借鉴压⼒测试的思想,对⾦融机构可能⾯临的环境风险进⾏量化评价的⼀类⽅式。以对银⾏持有资产所开展的环境压⼒测试为例,这类测试⼤致包含以下五个步骤:选择要测试的资产组合、选择施加的压⼒因素及压⼒指标、选择承压对象并确定承压指标、构建情景、构建传导模型、执⾏压⼒测试和结果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多家机构就环境因素对保险、银⾏、资管和企业开展了压⼒测试,典型案例包括:2015年英格兰央⾏发布的对保险业的压⼒测试;2016年⼯商银⾏发布的对商业银⾏环境政策风险的压⼒测试;2017年中央财经⼤学发布的对资产管理业碳价风险的压⼒测试等。
术尔泰2.绿⾊评级及指数类产品
绿⾊评级是基于企业环境表现等⽅⾯的风险和管理能⼒,给予企业、借款⼈和发债⼈等被投资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的评价。随着绿⾊投资理念受到资本市场追捧,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研发对投资标的
环境、ESG或绿⾊评级。这些评级可以被投资者⽤来分析环境表现与资产财务表现之间的关系(如债券的ESG表现与违约率的关系、贷款的绿⾊化程度与违约率的关系、股票的ESG表现与投资回报率之间的关系),从⽽起到环境风险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作⽤。
约率的关系、股票的ESG表现与投资回报率之间的关系),从⽽起到环境风险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作⽤。
过去⼗年来,明晟(MSCI)、彭博(Bloomberg)、意⼤利ECPI、标准普尔、穆迪公司等机构开发了许多绿⾊或ESG 评估、评级⽅法,并基于这些⽅法开发了许多绿⾊指数产品。仅MSCI公司⼀家已编制了超过700只不同类型的ESG指数以满⾜不同责任投资⼈的需要。欧洲斯托克指数(Stoxx)也与ESG研究服务机构Sustainalytics合作,开发了基于ESG评级的指数系列。除了针对特定类型企业的ESG评级之外,MSCI、Sustainalytics等机构还开发了针对特定国家和特定⾏业的评级产品。
减温减压⽬前我国有部分⾦融机构、研究团队、第三⽅机构等已经进⾏了使⽤绿⾊评级及绿⾊指数⽅法管理环境风险的探索,例如Trucost与⼯商银⾏共同开发了针对中国商业银⾏的环境成本评估⼯具,中诚信发布了“绿⾊债券评估⽅法”可以⽤于评价绿⾊债券在募集资⾦投向、使⽤及配置于绿⾊项⽬过程中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和英国Trucost公司发布了直接聚焦于公司碳排放的上证180碳效率指数等。
牦牛骨
(四)环境信息类产品
信息是⾦融市场有效发挥资源配置作⽤的重要基础。但⽬前,在全球,公开、透明、规范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尚未建⽴,投资者在进⾏决策时所需要的环境信息还⼗分匮乏,环境信息收集、披露及分析的⼯具也较少。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产品⽬前主要可分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和公共环境数据两⼤类。
企业主动披露的环境数据多见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有效环境数据较少,且多为定性描述,缺乏定量数据。运⽤关键定量指标(MQI指标)体系对中证100指数成分股中的86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估发现,作为上市公司中治理较为健全的⼀个体,这些企业在经济、环境、社会、劳⼯、产品5个维度中,经济类指标的披露最佳,平均披露率达87%,⽽环境类指标仅为42%。
肽键
与企业主动披露的环境数据相⽐,公共环境数据通常是国际组织、国家政府、科研院所、民间组织等发布的环境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针对企业的,也可以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分析数据,形式较为丰富。例如我国环境主管部门上线的“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等信息发布平台,已经进⾏了对企业排放数据等信息进⾏公开的尝试。同时,我国也已经出现了第三⽅数据产品提供商,例如公众环境研究中⼼(简称IPE)开发了污染地图⽹站、蔚蓝地图APP两个应⽤平台等。
三、绿⾊⾦融产品发展趋势
1.产品体系将更加丰富,结构将更加合理
绿⾊信贷市场将稳健发展,为绿⾊企业和项⽬持续提供便捷、低成本的融资;绿⾊债券市场将结束前期的超⾼速增长,进⼊稳定增长阶段,受到较低融资成本的⿎舞,企业和⾦融机构发⾏绿债(尤其是海外绿债)的步伐有望加速;碳市场将⾛向规范和统⼀,由此衍⽣出的期货交易,将成为地⽅绿⾊⾦融发展的亮点;绿⾊指数等量化产品和⼯具也将⽇趋丰富,引领责任投资⾛向主流。此外,在全球各国环境信息披露实践较少的背景下,我国信息披露机制有望成为“国际机制”。
2.绿⾊⾦融跨领域拓展将不断深⼊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经历复杂⽽深刻的变⾰,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在改变着市场运作的⽅式和规则,绿⾊⾦融与新兴领域的相互融合也将创造出更多的新机遇、新市场和新产品。⽐如,绿⾊⾦融与“⼀带⼀路”的结合将会⽇益紧密,绿⾊⾦融能够为“⼀带⼀路”建设提供资⾦、产品和信息的⽀持,⽽借助“⼀带⼀路”平台,中国绿⾊⾦融也有望在全球⽓候治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再⽐如,⾦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将有望解决绿⾊⾦融⾯临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流动性较低等关键问题,区块链等技术将会运⽤在碳市场交易、绿债存续期管理等场景中,促进绿⾊⾦融产品的繁荣和发展。
3.地⽅绿⾊⾦融产品创新将步⼊迅速发展期
五个地⽅试点的推出标志着我国绿⾊⾦融由“顶层设计”阶段步⼊了“创新实践”阶段,在积极、灵活的试点区政策引导下,各试点将有望探索出⼀系列有针对性、有特⾊、可推⼴、⼩⽽精的发展案例,在此过程中,地⽅绿⾊⾦融产品的创新也将步⼊迅速发展的⾼峰期。(syn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