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金融概述
伴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了大量金融需求。国际市场中,碳金融市场和碳交易市场是同步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碳交易市场的充分发展是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碳交易市场的做强做大为碳金融市场提供强有力支撑。碳金融市场是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本质需要。 (二)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通过发展碳金融市场、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这既是外部要求也符合内在需求驱动。一是面临的减排形势异常严峻。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制造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带来了严重后果。我国在产业链日趋完善、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的同时,也成为世界碳排放的第一大国。二是现行行政手段为主调控节能减排不可持续。我国目前的调控减排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由于目前阶段环境保护尚未达到“自我造血”的阶段,仍需依赖财政投入,相应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具有不可持续性。三是经济手段调控中碳金融市场助力减排更具优势。通过经济手段调控减排,主要有碳税、基于碳排放权产生的碳金融市场。其中,基于碳排放权的碳金融市场,可以很好地解决碳税不够灵活的问题,借助经济手段逐步取代行政手段的方法来助力节能减排。
(三)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可行性
我国已具备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基
本条件,以上海为例,具备以下四大
优势。一是金融市场齐备优势。绿
金融的发展需要依托完善的金融市场
体系,上海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发
展格局最为完备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
金融市场门类齐全,交易活跃,国际
影响力不断提升。二是金融对外开放
前沿优势。发展碳金融需要与国际合
作保持紧密联系,上海近年来在金融
空集
方面开放优势凸显。三是长三角一体
化国家战略优势。长三角生态绿一
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设立为上海碳金融
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四是金融人才
集聚优势。碳金融是综合经济、金融、
环境科学、生态保护等多个学科的跨
学科领域,发展碳金融需要大量跨学
科、专业性人才。上海汇聚了大量的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高端人才集聚,
相关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和中介
机构等也有扎实的人才基础。
(四)我国碳金融市场现存问题
从国内整体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看,目前试点碳交易市场发展尚未完
全成熟,相应的国内碳金融发展也在
初步探索的阶段,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1.市场体系亟待健全
一是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碳金融
市场相关的交易机制、价格机制、风
险管理、监管机制、市场准入和税收
等多方面的法律法规亟需出台,以明
确碳金融管理部门的相应职责、交易
规则和管理机制、买卖双方的权利和
责任、碳金融产品创新、交易纠纷的
解决路径等关键问题。二是配套政策
支持有待提升。相关货币政策制度和
各类政策工具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仍待
增强,同时财政政策缺少相应的激励
补贴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碳金
融市场的有效发展和绿金融体系的
完备性。同时,相关配套支撑政策仍
显不足,方式相对单一。三是各主体
参与意愿不高。“碳金融”在国内传
播时间有限、范围不广,各主体对其
了解不深,市场参与主体较少,活跃
度和积极性也有待提高。宰杀肉畜
2.产品服务相对单一
一是金融产品类型单一。交易产
品单一,仍以碳现货为主,碳金融衍
生品的设计仍不够完善,处于风险权
重较高、收益相对低的状态,同时存
在碳现货市场与碳金融市场的相对割
裂的问题。二是产品创新不足。我国
碳金融产品创新研发尚在萌芽阶段,
试点碳金融产品的交易和使用并不活
跃,往往停留在首单效应上。以上海
碳金融市场为例,主要业务有碳基金、
碳排放权质押(包含CCER质押和碳
配额质押)、借碳、碳回购、碳信托
和碳配额远期等品种,产品开发仍以
围绕碳排放权开展,而国际碳金融市
场中已出现了跟碳足迹挂钩的贷款、
债券等金融工具。
3.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专栏SPEICAL COLUMN研究视点上海联交所提出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五点建议
72
一是衍生品市场发展受限。由于我国试点碳市场建设之初并未涉及衍生品市场,使得碳金融中介市场及各类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服务链,也未建立起对应的碳金融服务体系。二是金融中介服务类型较少。碳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中介服务类型少、服务能级不高,中介市场不够规范,金融机构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三、我国碳市场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快完善基础制度保障
一是加快建立与碳市场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良好的法律基础为碳市场机制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保障,是碳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加快形成一套以国务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根本,以生态环境部相关管理制度为重点,以交易所交易规则为支撑的“1+N+X”政策制度体系,保障碳市场交易的平稳、长期运行。二是加快制定将碳市场发展纳入绿金融的规则体系。尽早将碳市场纳入绿金融体系,明确金融机构等参与碳市场的合法性,创新交易品种,进一步挖掘碳市场的金融属性。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方法体系。总量设定是指确定全国碳配额的供应总量,科学的总量设定有利于合理市场碳价的形成。合理的碳市场总量设定需要充分考虑碳市场覆盖行业的特征、国家战略的宏观要求、经济增长率和行业成长情况,以及企粽子
业的实际承受力等,是一项极具挑战
性的工作。
(二)加快推进全国市场体系建设
铜陵学院学报一是合理构建碳定价机制。适时
引入竞价机制,采取自由报价、撮合
成交的交易方式,鼓励企业利用碳
定价进行风险管理,逐步建立适应市
场需求的碳管理模式,满足不同交易
主体的需求。二是审慎对待碳抵消机
制。为完善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
易体系,应结合国内外最新形势尽快
修订相关管理规范,尽早出台全国碳
市场体系下抵消机制的详细规则,建
立CCER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加强
CCER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支持优质
CCER入市交易。三是设置碳市场调
节机制。为防范市场急剧波动带来的
总酚风险,发挥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作用,
设置拍卖最高价格和保留价格,将碳
价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并结合市场变
化灵活调整抵消机制。
(三)稳步推进全国性碳市场建设
一是加快制定全国碳市场发展总
体计划。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二是逐步扩大行业范围和交易主体范
围。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阶段、
有步骤地逐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
围。三是加快创新助力多层次产品体
系构建。完善碳现货产品体系,推动
碳衍生品创新,打造全球绿金融资
产配置中心。
(四)建立碳市场风险识别和防
范机制
一是统一市场监管,建立监管协
同机制。明确权责划分,落实主体责
任;完善信息共享,强化协同监管;
推动责任落实,健全问责机制。二是
完善执法体系,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
事前预防方面,交易规则应涵盖合理
的风险管控措施;事中监管方面,
完善对交易过程和交易参与行为的监
管;事后监管方面,交易所应制定风
控制度。三是重视审计监管,鼓励企
业主动披露。完善碳审计法律依据,
加快发展碳会计体系,提升碳审计工
祓禊谣
作质量。
(五)持续深化国际国内交流与
合作
一是加快区域与全国碳市场的协
同。推动区域和全国碳市场制度协同,
继续发挥区域市场先行先试作用,支持
区域市场推动地方“双碳”目标实现。
二是推进与国际碳市场的合作交流。加
强国际链接提升碳定价话语权,加快低
碳技术布局和国际市场拓展,加强与国
外碳专业人才培养的合作与共建。三是
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作为全
球控排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我国应积极
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加强对未来
全球碳价机制、碳市场发展趋势和管理
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全球碳市场发展
中发挥引领作用。■
内容摘编自上海联交所“全国碳市场
发展路径研究”课题
上海国资State-Owned Assets Of Shanghai总第262期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