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1)》课程辅导·后现代主义·《日瓦戈医生》分析

阅读: 评论:0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1)》课程辅导·后现代主义·《日瓦戈医生》分析
第五态《日瓦戈医生》分析
  《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1957)。小说写的是一个俄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动荡年代的命运。作品开头,唱着《安魂曲》的送葬队伍缓缓前进,一个10岁的男孩子爬上坟头,放声痛哭。这就是小说主人公日瓦戈,他的母亲刚刚撒手人寰。日瓦戈的父亲是个富商,他遗弃了日瓦戈母子俩,又把百万家财挥霍一空,最后卧轨自杀。日瓦戈在格罗梅科教授家中长大。他天资聪颖、博学多才,不仅精通外科学,而且喜爱历史、哲学,还擅长作诗。大学毕业后,他同纯洁、美丽的教授女儿冬尼娅结为夫妻。
  日瓦戈受舅舅尼古拉的影响颇深。舅舅是一位自愿还俗的牧师,他是反对沙皇统治的进步思想家,是日瓦戈青年时代的精神导师。在他看来,“历史是基督创造的,福音书是历史的根据。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死亡的谜以及将来如何战胜死亡的探索的记录。因为要探索,就得有精神装备。精神装备的来源就在《福音书》中。是什么样的精神装备呢?首先就是爱他人,这种爱是生命活力的最高形式,生命活力充满了人的心,就要冲出来用场。再就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个人自由的思想和生命就是牺牲的思想。”此外,舅舅
尼古拉还是“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的信徒:“潜伏在人身上的兽性如果能够靠吓唬,不论是靠监牢,还是靠因果报应来制服的话,那么,人类最崇高的象征就是手执皮鞭的马戏团驯兽师,而不是牺牲自我的传教士。然而,事实却是,千百年来超越禽兽而且不断前进的,不是鞭子,而是真理的声音,是不用武器的真理的无可争辩的力量和真理的范例的诱导。”舅舅尼古拉的这些思想在日瓦戈的头脑中深深扎根。日瓦戈正是保护着以基督福音为基础的历史观、博爱和自我牺牲的思想以及“勿以暴力抗恶”的原则,经历了革命前后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外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瓦戈却始终不改初衷,一颗赤子之心愈挫愈坚。他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以自己的原则为参照系,去审视革命运动和社会历史变迁。
  日瓦戈憎恶革命前的俄国旧制度,衷心欢迎十月革命的到来:“多么出的手术啊!拿过来就巧妙地一下子把发臭多年的溃疡切掉了!既简单又开门见山,对习惯于让人们顶礼膜拜的几百年来的非正义作了判决。”他相信“俄罗斯注定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天国”。当医生们纷纷辞职时,他毅然留在医院里,以实际行动支持苏维埃政权。但当血淋淋的现实呈现在他面前,他又对革命产生了隔膜,他说:“我是非常赞成革命的,可是我现在
觉得,用暴力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应该以善为善。”在日瓦戈看来,改变生活的真正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只能靠爱的精神和爱的行为。在“勿以暴力抗恶”的伦理观的驱使下,日瓦戈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显得非常矛盾。在游击队里,他同情白军士兵,还放走了一个白军俘虏。而当他得知,游击队内部有人想要暗害司令时,出于同样的善良愿望,他决定揭露这个阴谋。他在现实斗争中不到自己位置,于是把“安静的生活和一大碗卷心菜汤”视为最大的人生理想。
  日瓦戈思想上的矛盾性在于,他肯定革命的正义性,却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想逃避现实,走一条回避斗争的中间道路。然而在瓦边金诺的世外桃源生活终于破灭,寄托他美好理想的同拉拉的爱情也成泡影,给他温暖的家人们又远在国外,满心伤痛的日瓦戈只好回到莫斯科。他看不起那些迎合时尚的知识分子,鄙视赶浪头的行为,宁愿干一些粗活儿糊口。最后,日瓦戈心脏病发作,猝死在莫斯科街头。
壹读iread  日瓦戈这一形象表达了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的追求。直到生命垂危,他还地生活怀着无限的希望:“一切正在好转。我渴望生活,而生活就意味着永远向前,去争取并达到更高的、尽善尽美的境界。”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在种种苦难和厄运残害下的人性的光辉。同时,他的个人生活悲剧向我们诏示,任何游离社会之外,独善其身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国家林业局
  拉拉是小说里的重要人物,她和日瓦戈的爱情故事是小说中最动人的篇章。她与日瓦戈在心灵上息息相通:“使他们结合在一起的,不仅是心灵的一致,心心相印。把他们联结到一起的,尤其是他们俩与其余世界之间的鸿沟,他们俩人都同样地不喜欢当代人身上非有不可的那些典型特征,不喜欢当代人那种机械的兴奋,大喊大叫的激昂,还有那致命的平庸。”美丽、纯洁、善良的拉拉命运更为悲惨。她在少女时代就被无耻的律师科马罗夫斯基蹂躏。她不甘堕落,拼命摆脱恶棍的纠缠,努力读完了大学。毕业后,她与钟爱她的有志青年安季波夫结合,后来丈夫上了前线,杳无音信。她到前线去打听寻觅,却一无所获。她与日瓦戈相遇、相知、相爱、暂时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但在形势逼迫下,她再次落入科马罗夫斯基的魔掌。她流亡国外,受尽屈辱。她与日瓦戈的女儿也流落他乡,历尽磨难。20年代末,她回到莫斯科,赶上了向日瓦戈遗体告别。她在哀悼日瓦戈时说:“生命的谜、死亡的谜、天才的魔力鞍山信托是的,这些东西是我们的。可是实际生活中像地球重新裁割的、那样的琐屑忧烦,这些,请原谅吧,已不是属于我们的。”最后她被关进了劳改营,因为她是逃往国外的远东共和国司法部长科马罗夫斯基的夫人。拉拉一生受尽了摧残,但她能始终镇定从容地面对残酷的生活,像日瓦戈一样不改其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在她身上,充分表现出人格的力量。
  拉拉的丈夫安季波夫出身于工作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俄军准尉作战被俘。十月革命后,他回国投身红军,很快就被提拔到革命的领导岗位,成为一代革命的骄子的化身。他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又对苏维埃政权赤胆忠心。但随着革命的胜利,他变成了清洗对象,最后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安季波夫的悲剧反映出革命时代的失误。但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否定革命,而是为了反衬人性的价值。关于安季波夫,拉拉曾说:“仿佛某种抽象的东西注入他的面孔,使它失去光泽。一张活生生的脸变成思想的体现、原则的化身。……我明白这是一种力量的结果,他献身于这种力量,这是一种崇高的力量,但也是一种能置人于死地的无情力量,总有一天连他也不会放过。”作者把安季波夫的悲剧原因归结为“一种崇高的力量”扼杀了他身上的人性,从而表现了保持独立人格的重要意义。
  贯穿于《日瓦戈医生》中的是浓厚人道主义精神。小说的人道主义精神首先在于推崇人性的高贵、自由和纯洁,塑造了日瓦戈、拉拉这样两个“纯洁之美的精灵”的形象。他们崇尚个人理性,向往悠悠自由,他们经历的苦难像沉重的十字架一般成就了他们的人格。 其次,小说的人道义精神还表现在反对一切暴力上。日瓦戈说:“如果人性中的兽性可以靠暴力和恐吓来征服的话,那我们的理想就是当一个手执鞭子的马戏团驯兽师了。死刑和牢狱并不能把生活铸成为人的模型,法律也不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日瓦戈的思想有他的局限
杨不管事件性,但这种“只有用善行才能引导向善”的人道主义追求,正是他受托尔斯泰影响的结果。第三,小说在批评革命的偏激政策和失误时,也体现出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瓦戈和拉拉本来可以成为革命的同路人,却被革命遗弃。对革命忠心耿耿的安季波夫无端受到怀疑和指挥,最后被迫含冤自杀。知识分子戈尔东和杜多罗夫愿意接受革命教育,愿意为苏维埃政权服务,但却长期受到迫害。小说发出的信任人、爱护人的呼唤值得我们深思。此外,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表现在同情人民的灾难,抨击旧制度的腐朽等方面。
  作者在小说中表现了革命中的失误,批评了革命中的过激政策,渲染了革命背景下的个人悲剧。日瓦戈如果没有猝死待头,他就会在医院里为社会服务,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作者还塑造了两个富有人情味的布尔什维克的形象:日瓦戈的同父异母弟弟叶夫格拉甫和日瓦戈在去乌拉尔途中结识的萨姆捷维亚托夫。他们同情日瓦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为他创造从事工作的条件。日瓦戈死后,叶夫格拉甫精心整理他的遗稿,卫国战争后,已成为苏军少将的叶夫格拉甫到了日瓦戈和拉拉的女儿塔尼娅,又把日瓦戈的遗著交给了日瓦戈的老朋友们。他的一段话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尽管战后人们所期望的光明和解放没有伴随着胜利一起到来,但无论如何,在战后的所有年代里,自由的征兆布满空间,并构成了这些年代的唯一历史内容。”
nebosh培训
  自《欧美现代文学史》

本文发布于:2023-07-07 19:5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43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革命   生活   精神   小说   历史   思想   表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