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多)

阅读: 评论:0

勃朗特三姊妹
    19世纪英国文坛上的三位姊妹作家的总称,即夏绿蒂.勃朗特、爱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著者为夏绿蒂和爱米莉两姊妹,其代表作分别为《简•爱》和《呼啸山庄》。
宪章派文学
    宪章派文学出现于19世纪30-40年代,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之一。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激化了劳资矛盾,宪章运动兴起。诞生于这一背景下的宪章派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战斗性。作者多为产业工人,作品取材现实,内容丰富,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主要体裁是诗歌,特别是众喜爱的歌谣体和圣诗体诗歌。代表诗人有琼斯和林顿等。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含泪的笑
    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
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笑声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六个场景。实际上包括了长、中、短篇小说90余部,人物2000多个。这些作品形象地再现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的种种罪恶,成了社会的百科全书。《人间喜剧》规模庞大,分类法与人物再现法运用巧妙。
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独特的艺术手法之一。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就把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在陀氏的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陀的世界,根本上是属于个人的世界。小说具有对话性。
废奴文学
    19强迫状态世纪中期,美国社会反对蓄奴制的斗争蓬勃发展,废奴文学应运而生。废奴文学站在反对蓄奴制度的进步立场上,描写黑奴的非人生活,揭露奴隶主压迫奴隶的残暴行为,批评蓄奴制的野蛮性和反动性,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并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废奴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斯托夫人和希尔德烈斯等,《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它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自然主义文学
    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红糜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部门。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左拉和贡古尔兄弟。
巴黎公社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是1871巴黎年公社革命时期的文学,包括公社诞生前后近20年公社战士的文学创作,它宣告了无产阶级文学新时代的到来。公社文学生动地描述了战士为推翻专制制度而进行的浴血斗争,讴歌了他们们的大无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控诉了资产阶级对革命的血醒镇压,同时表达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公社文学体裁多样,有小说、散文、政论、诗歌、戏剧等,以诗歌成就最大。最著名的诗人是《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前期象征主义
    从浪漫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文学思潮和流派,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最早,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19世纪后期的象征主义称为前期象征主义。1886年年轻诗人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份宣言标志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象征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感受才是真实和美的。诗歌应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影响,努力写出内心的感受。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流手法。代表作家有兰波、魏尔伦
、马拉美。
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的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全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塑造精神探索性的人物形象。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忏悔贵族
    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生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沙俄专制制度的不合理,开始忏悔、赎罪,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不以暴力抗恶
道德自我完善叶诗雯”全人类的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的上述主张在青年时代已有萌芽,世界观激变后正式形成。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把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消除社会邪恶、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在俄国民主主义革命日益高涨。人民日益觉醒的时代,托尔斯泰主义所起的是麻醉人民的作用。
威塞克斯小说
    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一类被他称作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因为这些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又称之为威塞克斯小说;这类作品的主题一般表现的均是人与社会、性格和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爱情、婚姻问题的描写,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神秘力量的悲剧性冲突;代表作品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社会问题剧
    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
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网络结构设计奥勃洛摩夫性格
    懒惰的代名词。奥勃洛摩夫是冈察洛夫的同名小说的主人公,俄罗斯文坛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他是一个极端懒散、害怕生活发生变动、精神麻木而耽于空想的地主,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床上度过,成了一个十足的寄生虫,就连贵族少女的爱情也无法使他振作,最后在睡梦中死去。
民粹派
    19世纪俄罗斯解放运动中的一个思想派别,因其发起到民间去的运动而又自称为民众的精华而得名。民粹派因脱离俄国社会实际而很快失败,到了80年代蜕变为民意党,以刺杀沙皇而著称。
白银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和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新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又纷纷登
场,出现了如别雷、勃洛克和阿尔志跋绥夫等许多各具特的作家。
无产阶级文化派
    指十月革命以后,苏联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提出并推行无产阶级文化纲领的少数人。它的理论家是波格丹诺夫等。无产阶级文化派反对党对文化的领导,提出文化自治;否定一切文化遗产,要在真空中创建一种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观点受到列宁的严厉批评。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
    成立于十月革命前夕、活动于苏联建国初期的文学团体之一。起初在推动苏维埃文化事业发展方面起过一定作用,后来主张建立所谓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提出文化自治的错误口号,全盘否定文化遗产,拒绝接受党和政府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和监督,终于1932年被解散。
拉普
    “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苏联20-30年代初最大的文学团体,其组织曾遍及全国。它的前身是十月文学小组、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莫普)等组织。1925年,成立全俄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瓦普),后改名为拉普,最后于1930年联合成立
全苏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联盟伏阿普)。它由一批内战结束后转到文化战线的红军战士和部分青年知识分子联合组成,初期曾坚持正确方向,后来却大搞宗派主义,否定文化遗产,排斥非党作家,打击同路人,抹杀文艺内部规律,提出违反创作规律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等做法,从而制造了作家队伍的分裂,阻碍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于1932年被解散。
俄国形式主义
    形成于白银时代、活跃于苏联20年代文坛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在探讨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内在发展规律方面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如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各布森提出的文学性见解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他们对诗歌韵律和节奏、小说结构和句法,以及悲剧理论等方面的探讨也卓有成就。不过,这一学派中的不少人坚持文学发展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内在过程、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的观点,显示了它的局限。这一学派中的一些理论家后移居国外,带动了西方20世纪文艺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这一概念出现在30年代的苏联,后被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并对世界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
地去描写现实;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要求发挥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自由选择各种形式、风格和体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出现对消除拉普的后果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后来又曾遭到扭曲。直到1991年苏联作协宣布取消这一创作方法,这一问题的争论才告结束。
罗斯塔之窗
    “罗斯塔是俄罗斯通讯社的简称。在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及其艰苦的1919年秋,马雅可夫斯基响应党的号召,同一些诗人画家出版了诗配画的《罗斯塔之窗》。每逢政府颁布政策法令、前线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生活中出现重大事件时,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同志们就用粗糙的颜料和纸张作画写诗,迅速张贴在莫斯科的街头上,有的还分送到其它城市,起到了揭露敌人,教育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作用。马雅可夫斯基在《罗斯塔之窗》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创作的诗配画总数达数千幅。
解冻文学
    1954年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发表,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评论界和广大读者对小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作品的积极意义在于触及了不少尖锐的问题,诸如社会主义应该更关心人爱护人,更注意发扬民主,重视法律,克服官僚主义;更尊重
文艺创作的自由,不要片面的追求文艺紧跟政治的需要,以及文艺也要反对个人崇拜,反对粉饰现实,敢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等。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苏联文坛一段时间以来逐渐形成一股文学思潮,西方对此大加赞扬,称之为解冻文学。在《解冻》前后出现过一批引人注目的作品,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所维奇的一天》、特瓦尔多夫斯基的《焦尔金游地府》等,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解冻文学开起了文学反映现实的另一途径。
帕斯捷尔纳克事件
    20世纪50年代,苏联文坛内形成了一股解冻文学思潮,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帕斯捷尔纳克把自己长期构思,1948年动笔,1956年冬才完成的《日瓦戈医生》拿了出来,先投给《新世界》杂志未得发表,次年11月在意大利出版,不久,东欧、西北欧、北美诸国接连出版了15种外语版,作家因此获得了195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值此苏联政府对小说在国内外出版并获奖一事尚未做出明确决定时,西方政界、文化界及各新闻媒体已蜂拥而起,进行大量政治性宣传,把小说问世称作是自由俄国之声的重新回荡,这才引起苏联当局的强烈反应,除禁止出版该书、组织一连串对作家和小说的严厉批评外,并将作家开除苏联作协,还以驱逐出境相威胁。在作家写信给最高当局作了检讨并拒绝接受诺贝尔奖后,
作协才恢复其会籍。这就是所谓的帕斯捷尔纳克事件。它实际上是当时两大敌对阵营之间的冷战反映,远远超出了文学界的范围,无论是苏联或西方均阻碍了对作品进行文学分析和实事求是的研究。
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感情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象征着他在创作实践上对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他强烈的创作个性,在美国文坛开创了一代新风,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关注。
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一代美国青年作家。这些旅居欧洲的作家大多参加过战争或接受过军训,战争的残酷使他们震惊,战后的商业化大潮和保守主义盛行使他们失望,悲愤焦虑之余看不到人生出路,于是纷纷著文反对战争,抨击时弊,悲叹命
运,流露出幻灭后的虚无颓废情调。美国女作家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空间分布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者将此语印于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由此得名。这派小说家中的知名者除了海明威,还有菲兹杰拉德和托马斯沃尔夫等。
硬汉形象
    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美国犹太文学
    美国犹太文学崛起于50年代。犹太民族在历史上屡遭磨难,失去祖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惨痛经历,使他们旧恨未除又添新仇,他们一方面努力恪守民族传统,以此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利于抵御外侮;另一方面又必须顺应所在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法制法规,利于生存和发展。因此往往生产深刻思想矛盾和精神危机。处于异己世界的恐惧和困惑、自我人格的分裂和异化就成了美国犹太文学的经久不衰的主题,而彷徨焦虑的边缘人占据了作品的中心位置。重要作家有:辛格、马拉默德、罗思和贝娄等。
布莱希特体系
    布莱希特革新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戏剧模式,创立了布莱希特体系。他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主张宣传与艺术相结合,提出史诗戏剧间离效果,强调演出中的理性因素,追求一种陌生化效果,摆脱情景交融状态,时刻保持清醒理性的意识,领悟剧中的哲理。
揭发黑幕运动
    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一种专门揭露社会黑暗,尤其是揭发名人丑事的新闻报道和小说的文学运动,称为揭发黑幕者。他们对国家政府、地方机构以及大工业集团存在的营私舞弊现象进行了揭露,并且通过宣传的影响力,迫使有关部门对存在的弊端加以改进。代表作品为辛克莱的《屠场》。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诞生并流行于20世纪的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前期主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10多种文学流派。现代主义植根于20世纪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基础是19世纪末期以来流行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表现手法上追求新奇
和怪诞,语言往往晦涩难懂;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个性化规律,甚至只是某种抽象概念的符号;特别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人物的活动日益从外部世界退回到内部世界。二战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主张把文学拉回到现实,但就表现生活的异化和人生的迷惘而言,它与前期现代主义一脉相承。后现代主义主要包括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后流行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定名于法国诗人莫雷亚斯1886年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先驱是法国作家波德莱尔,主要成就是诗歌。象征主义喜欢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观念,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着眼点不是描写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主观的幻觉;喜欢用象征、联想、暗示、烘托等手法来表现内在的最高真实,重视雕塑美、音乐美和朦胧美,追求扑朔迷离的神秘境界。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再次掀起高潮。此时的象征主义诗人力图超越个人情感的局限,用作品反映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成就更高,影响更大。前期代表作家是法国的马拉美、魏尔伦和韩波,后期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英国的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俄国的勃洛克、美国的庞德等。
意象派
    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其特点是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它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现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往往用鲜明、质感、凝练的意象来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意象派诗歌还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的俳句的影响,它的出现令欧美诗坛耳目一新。代表作家有美国的庞德、英国的休姆等。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国。表现主义一词由绘画界引入文学界,强调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表现主义作家反对模仿外在世界,主张表现内在主观现实,表现所谓抽象的本质。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抽象的概念,作品中的情节往往是几种思想概念的冲突,这种做法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但也损害了作品的形象的明晰性。它的前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卡夫卡、德国的凯撒、捷克的卡恰佩克和美国的奥尼尔等。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在意大利兴起,后又波及俄、法、英、德等国的一种文艺思潮。未
来主义诗人主张歌颂机器文明和都市动乱的生活,赞美速度的美和力量,展示人的意识冲动;主张摒弃文化遗产和现存文化,以自由不羁的字句作为诗歌创作的基础,排斥理性和逻辑,甚至要求取消语言规范。这一流派在艺术上追求怪诞和标新立异,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但也存在语言过于艰涩的问题。创始人是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他的《未来主义宣言》,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其他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帕拉采斯基、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和法国的阿波利奈尔等。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作家还有:英国的沃尔夫、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国,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及欧美其他
国家的文艺流派,内容涉及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方面。超现实主义是瑞士的达达主义和法国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1924年,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宣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真实的无意识潜意识的世界。超现实主义者强调诗人要听从潜意识的召唤,去写梦境、幻境,去写事物的巧合。他们提倡通过自动书写自发语言,去再现梦幻、直觉、事物的巧合。因此他们的作品充满着出人意料的比喻、缺乏逻辑规范的语言。代表作家有:阿拉贡、艾吕雅和布勒东等。
卡夫卡式
    卡夫卡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心状态和幻象的直接延续、记录。通过内心感受所激起的幻象和怪诞,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深层心理骚动和对这个灾难遍地、满目疮痍的世界的心理反应,描写了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掘进程度。人们阅读卡夫卡的作品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与人类社会,他所创造的这种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它如同莎士比亚化席勒式,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
卡夫卡学
    本世纪兴起的研究卡夫卡的学科。据瑞典哈里.夹夫的统计,截止1936年,世界上研究
卡夫卡的专著、文章达5000多种;到70年代起码翻了一番,因而在文学研究中形成了一门探讨卡夫卡创作的新学科──卡夫卡学。
美感静止论
    乔伊斯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他在《美学》一书中提出,不管是通过喜剧或悲剧形式,旨在引起欲望与厌恶这些感情的艺术皆非正当艺术。正当的艺术应导致心灵的静止状态’”。他又借《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斯蒂芬之口说美感情绪是静止的。它抓住人们的心灵,使之高踞于欲望和厌恶之上。他认为艺术创作是一个非个人化的过程,作家不应在作品中评论是非曲直,进行道德说教。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乔伊斯最重要的作品,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主人公是斯蒂芬代达勒斯、布卢姆和莫莉。小说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写的是及其平凡的人物和他们在不到一昼夜中的及其平凡的生活和内心活动,但他们过去的全部经历和精神生活,都隐隐约约的浮现在他们的意识流之中,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爱尔兰乃至整个西方社会中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这使《尤利西斯》成为一部有丰富思想意蕴的作品。乔伊斯在这部作品中进行了广泛的、新颖的艺术探索,是西方现代小说中最
具实验性、影响最大的杰作之一。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虚构的一个地方,它源于福克纳家乡附近的一条小河的名称,大意是河水静静地流过平原,可见福克纳对家乡的热爱。福克纳的作品几乎都是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在全部十九部长篇小说和七十五部短篇小说中,有十五部长篇和绝大多数的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由此构成的体系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代表作有《小镇》、《大宅》和《村子》构成的斯诺普斯三部曲等。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积极进取。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它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既然现实生活内容是荒诞的,那么其表现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人物虽有反抗,但方式消极。荒诞派戏剧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缺乏鲜明个性,常用东拉西扯的对话表现人的孤独。剧作还根据舞台特点,借助各种怪诞、不合逻辑的灯光和场景,使得整个舞台成为荒诞世界的象征性场景。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贝克特和尤奈斯库、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于50年代崛起于法国,又称反小说派拒绝派。该派没有统一纲领和严密组织,作家的创作各有特点,观点上也各有侧重,但都激烈反对传统。新小说派反对传统小说以人物为中心、虚构的故事情节、有序的结构和陈旧的语言,或主张以来取代人,对作细致的描写,并用表明视觉的、像摄影机一样的语言加以描绘;或主张建立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描写人物意识深处的真实。新小说派的作品情节淡化,人物模糊,环境朦胧,时空交错,人称别致,语言新颖。代表作家有:罗伯-格里耶、萨洛
特、布托和西蒙等。
跨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冷战政策的推行和麦卡锡主义的猖獗,美国知识分子人人自危,文坛一片沉寂。此时,被称作劳埃德垮掉的一代的一批文学青年首先发出了叛逆的呼声。他们不满中产阶级中规中矩的刻板生活,藐视明哲保身的庸人哲学,为了表示反抗,他们抛弃正常的家庭生活,四处流浪,居,放荡形骸。他们的作品大多是自己流浪生活的实录,其放肆无忌的言行既表露了颠覆主流文化的叛逆精神,又宣扬了放纵情欲、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代表作家有: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等。
黑幽默
    “黑幽默文学是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黑幽默又叫黑喜剧,深受存在主义思潮影响,长于用夸张、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对悲剧性的事件,因它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类同于荒诞戏剧,所以也常被称作荒诞小说。代表作家有:冯内古特、海勒、巴思和品钦等。
境遇剧
    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们不是按传统的
原理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强调人物在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剧实际上是在演绎萨特自己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哲学观点。这些剧曾在上演时造成轰动效应。萨特的境遇剧共有11部,其中著名的有《苍蝇》、《紧闭》、《死无葬身之地》等。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30-40年代的拉美,60年代以后成为拉美文学主潮。它的特点是把现实与神话、真情与梦幻巧妙结合,给现实披上光怪陆离的外衣,使现实具有浓郁的魔幻彩。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从古代印第安文学、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吸收了奇幻、怪诞的成分,创造出似真似幻的境界,以这种表现手法来更真实地反映现代化大都市与刀耕火种并存的拉美现实。在表现技巧方面,魔幻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广泛地运用了象征、荒诞、意识流、时序颠倒等现代派手法。魔幻现实主义结构多变、语言新颖,富有浓烈的地方彩。代表作家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和墨西哥的鲁尔福等。
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它的问世在拉美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被西方世界誉作当代的《堂吉诃德》。小说着重写布恩迪亚家族一百年的兴衰史。整部小说讲述的是马贡多由衰及盛,由盛及衰的历史,一百年的历程,最后回到了原地。这是一个大循环怪圈。《百年孤独》所展示的,是一个建立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重复循环的象征框架中的现代神话。事件的轮回重复,使小说隐含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所有的人与事都镶嵌于这些怪圈中,小说也就成了一个魔幻的世界。《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充分表现出了魔幻性特征。首先,小说通过描写人鬼混杂、生死交融的奇异世界表现魔幻性特征;其次,小说通过对生活中的许多千奇百怪、似是而非的神奇事物的描写,真实魔幻性特征;第三,小说在神话、传说的引用中又显示了魔幻性特征;最后,作者采用了一些很有特的艺术手法,加强了小说的魔幻彩。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等待戈多》是最能体现贝克特戏剧创作的一部作品,荒诞的思想内容和荒诞的艺术形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作品本身没有剧情发展,结尾时开端的重复;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任务没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也就很难谈得上性格描绘;
地点含糊,时间脱离常规(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但这正是作家为要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精心构思出来的。舞台上出现的一切,是那样的肮脏、丑陋,是那样的荒凉、凄惨、黑暗,舞台被绝望的气氛所笼罩,令人窒息。正式这种噩梦一般的境界,能使西方观众同自己的现实处境发生自然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人在现实世界中处境的悲哀,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人的希望是那样难以实现。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没有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该剧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是它以创新的艺术方法,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最古老的史诗
    古巴比伦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世界最古老的史诗。它源于苏美尔时期的多种口头传说的神话故事,主要内容是英雄吉尔伽美什和半人半兽恩奇都为民除害。与恩奇都结识的前后,吉尔伽美什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统治者:先是欺压民众的暴君,后是奋不顾身保护民众的英雄。史诗对前者加以嘲笑,对后者则加以赞美。这部早在公元前19世纪就刻在泥板上的史诗,表达了统治者应该为民立业的民主思想。史诗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居民的生活和他们认识自然法则的朴素愿望。史诗艺术上体现了民间口头创作的特
点。

本文发布于:2023-07-07 19:52: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43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   作家   小说   社会   作品   生活   人物   现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