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罪与罚》和《复活》中看文学作品中的基督教及现代小说中神化模式

阅读: 评论:0

从《罪与罚》和《复活》中看文学作品中的基督教及现代小说中神化模式
摘要:基督教文化在发展中的影响深远,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文学创作上。本文我们就来看一下基督教思想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在文学创作上的影响,并具体了解一下在现代小说创作中通过基督教中的神话故事与传说构成的神话模式在作品中的作用。
关键词宗教  宗教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  神化模式
作者:08中文一班宋腾蛟0805019053
一. 从《罪与罚》中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观
在文学的创作中,整体的时代社会背景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创作中作家所受到的宗教思想的影响,与在写作中所形成的要表达的宗教思想所呈现给读者的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我们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例,来看看他的生平创作所受到的宗教思想的影响与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对宗教的独特见解。
宗教道德问题在19世纪俄国的思想问题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有着很农业统计分析
亚硫酸铵深宗教思想的作家,在他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像他那样阐释其自己的宗教思想。他生于莫斯科,父亲是一个贫民医院的医生,平民出身,后获贵族衔。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养成了对贫病的下层人民和宗教的深厚感情。正因为如此,他的创作基本分为前期的对贫下小人物的描写如他的成名作《穷人》和后期的对宗教的探讨。无论那一时期都与他的生活的改变与思想的变化分不开。
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重大转变是在1849年4月23日他因牵涉反对沙皇革命活动而被捕,他先后经历了假处决事件到流放西伯利亚服刑。这十年时间是他人生主要的转折,在西伯利亚的流放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接触到了最下层的人民,他认识到只有人民才是俄国社会的根基,不同情他们,不依靠他们的自觉就不可能对生活做任何深刻的改造。于是他跪拜“人民的真理”(所谓“人民的真理”就是俄罗斯人民所诚信的基督福音。)十年苦役,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了“碱水”、“盐水”、“血水”的浸泡,消除了身上的邪恶,在对基督的皈依中焕然成了新人。这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感到了痛苦的可贵。而这正是基督教所宣扬的人须受苦方蒙救赎的教条。人子耶稣以自己的血肉拯救了世界的恶。而耶稣的门徒们,为拯救世人,宣讲福音“, 直到如今,我们还是又饥又渴、又赤身裸体、又挨打、又没有一定的住处。并且劳苦、亲自作工。被人咒骂,我们就祝福。被人逼迫,我们就忍受。被人诽谤,我们就善劝。直到如
,光固化树脂胶人还是把我们看作世界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⑴基督教对苦难的理想化,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切地感到,世人要想赎罪,就必须经过苦难的净化,背负起沉重的十字架,走向天国之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向了新生。
作品《罪与罚》可以看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启示录。《罪与罚》中,从宗教角度出发,如此明确地提出了一个人的道德问题。作家详尽地描述了拉斯柯尼科夫的杀人动机,即拉斯柯尼科夫理论的产生。拉斯柯尼科夫天性善良,富有同情心,又极其聪明,富有才华,少言寡语。在生活中他忍受了许多痛苦,历尽艰辛。他一贫如洗,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吃的是残羹剩饭,常常付不起简陋的小屋的租金,躲着不敢见房主,极易受到伤害的自尊心在不断地受到煎熬。他长时间地思考,他自己属于哪一类的人。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阿廖娜是个干瘪的、愚蠢的、凶恶的、干枯的让人憎恶的放的老太太,拉斯柯尼科夫坚信她的生命不比虱子强多少,于是他决定杀掉她,让周围的人摆脱掉这个残酷老太太,并向周围的人提出挑战,证明他不是战战兢兢的虱子,而是有“权力”的人,在那个如乞丐住的小屋子里产生了拉斯柯尼科夫奇怪的犯罪理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当然不同意自己主人公的哲学,作者让主人公自己改变思想。从基督教观点看拉斯柯尼科夫的犯罪,作家首先强调的是道德犯罪,而不是法律犯罪。拉斯柯尼科夫按基督教教义讲是罪孽深重的,这里指的不是杀人罪,而是傲气、不爱
肯定句人,所有人都是虱子,而只有他,有可能是有权利的,是高贵的。拉斯柯尼科夫怎样才能认识到自己的理论是错误的并开始新生呢? 是通过痛苦和悔过,痛苦的拉斯柯尼科夫成了自己犯罪的牺牲品,用他的话讲:“我杀了自己,而不是老太太”,不论是杀了什么样的人,是虱子还是有权利的人,让人憎恶、可怕的老太太也有生存的权利,尽管他的命什么也不值。拉斯柯尼科夫的形象不只是一个罪犯的形象,他是犯罪的牺牲品,他的心得了病,在没有到能够理解和帮助他的人之前,他的心无法恢复正常,于是出现了索尼娅。索尼娅的听天由命,恕仇忘怨使他吃惊。应该说拉斯柯尼科夫很可怜索尼娅,感到这个逆来顺受的人是如此地承受了众多的痛苦折磨,而索尼娅又很同情拉斯柯尼科夫,所以她能理解他,使他明白道理,走上正确的道路,使他获得了一种信仰。
索尼娅的一生是自我牺牲的一生,她用自己的爱的力量去忍受痛苦,使拉斯柯尼科夫变得高尚,2011江苏高考数学使他战胜自己,得到复活。在这段情节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承认人的绝对性、自尊和自由,甚至是最卑微的人。索尼娅表现的是她对所遇到的痛苦毫无反抗的一面。就像《被侮辱与被伤害的》里的主人公所呼喊的:“谢谢上帝,谢谢你赋予的一切,你的愤怒、你的仁慈。”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做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作者
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⑵作家想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经历告诉我们, 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不是依靠理性和反抗, 一切理性都是一种谬误。一切反抗都只会带来更多的罪行, 能够给人以慰藉和出路的只有宗教, 走向宗教就是走向人民, 就是走向人的精神复生。索尼娅的形象是作为拉斯柯尔尼科大的评判者与道德思想的启示者出现的。她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心中的圣母形象。索尼娅在饥饿和凌辱中长大, 承受了人间所有的痛苦, 她有着巨大的牺牲精神,“为了别人的比自己年幼的孩子而出卖灵魂”, 她不会愤懑, 不会哀叫, 不会怨天尤人, 甚至不会保护自己。同时她又能理解一切人, 能宽恕一切人。她顽强地活在侮辱和损害之中, 而她心中抵挡不幸和耻辱的唯一支柱就是上帝, 正如索尼娅自己说的:“没有上帝, 我还能做什么呢?”⑶拉斯柯尔尼科夫在内心极度痛苦的时候,从索尼娅那里得到了精神的启迪。在她面前“忽然跪下,伏在地板上吻她的脚”因为她的“伟大受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拉斯柯尔尼科夫才决定去自首,才有后来的“再生的幸福”作者特别安排了索尼娅给拉斯柯尔尼科夫读《圣经》的情节,这在全书只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索尼娅念《
新约全书》中关于拉撒路复活的那一章“歪斜的蜡台上残烛已快燃尽,在这个简陋的屋子里暗淡地照着一个杀人犯和一个妇,他们奇怪地一块读着这本不朽的书”索尼娅念到:“耶稣对马大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信着我的必永远不死”⑷ 拉斯柯尔尼科夫彻悟了,到西伯利亚去服苦役走上了一条用痛苦来洗礼的新生路。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督教并不是正统的、官方的基督教, 他将其宗教思想的价值取向归结于人, 他的宗教学说主旨不是湮灭人性, 而是恢复人性。在上帝与人的关系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和人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把人对基督的皈依看作是人的自我价值的追求, 人的自我超越与实现。《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动机并不是窘迫的生活, 而是追求自我的超越和自我价值的证明, 但最终暴力和流血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在皈依宗教之后他才到了心灵的宁静, 到了爱和幸福。⑸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信仰,他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讨,是一种蕴含了人道主义的宗教思想。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有着深刻个人和社会的基础, 产生于作家本身独特的经验和俄罗斯文化的深厚的背景之下只有在完整的宗教文化的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创作。
统括保单
二,从《复活》中看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宗教观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时期的著名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他的宗教思想不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到托尔斯泰不可不提的就是托尔斯泰主义。根据托尔斯泰主义我们可以用三句号来概括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即“勿以暴力相抗恶”“爱与宽恕”及“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为了能更好的理解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我就结合他的作品《复活》来看看他在作品中是如何阐述自己的宗教思想的。
在托尔斯泰主义中“勿以暴力相抗恶”是其基本思想,同时“博爱”的精神也贯穿其中。他一方面反对以恶抗恶,另一方面主张用“人类爱”去宽恕,去感化。对于“勿以暴力相抗恶”和“人类爱”托尔斯泰自己也做了如下阐:“暴力产生暴力,避免暴力的德唯一手段只有不参加暴力,要使人们摆脱恶劣的社会制度,也只有一种方法,就是禁止暴力。”⑹在《复活》中,托尔斯泰反对主张用暴力的革命者,而对那些道德改善的人倍加赞赏。他塑造的众多的革命者,虽然赋予他们的政治理想不尽相同,但托尔斯泰只肯定那些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如革命者西蒙松就是其中最明显的表现者之一。⑺
托尔斯泰所主张的博爱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一切人,
只有所有的人都相亲相爱,那么一个道德完善的、没有暴力的宁静而永恒的宗法制社会就会出现。这是托尔斯泰一生苦苦探索的理想。托尔斯泰不仅用去解决贵族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接下去还力图用让每个人实现自生的道德完善。用去宽恕一切的罪恶。在《复活》里托尔斯泰在博爱的前提下,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新药,让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通过忏悔宽恕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复活。托尔斯泰企图通过两人的复活来体现他所提倡的道德自我完善,让在人物身上充分体现。然而现实却并没有让他实现这个愿望。托尔斯泰只能从《福音书》中去寻真正的宗教真理。可是现实总在抹杀这个真理。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思想被现实无情地毁灭更痛苦的呢?是的,痛苦也罢,托尔斯泰始终没有退缩。他公然地反对世俗的教会,反对虚伪的、庸俗的和形式化的宗教仪式。他以第一人称作为我们的上层社会的泛指,,辛辣地揭露道:“我们都是弟兄,可是我却拿了薪傣去宣传一种我自己并不相信的伪基督教义。我拿了薪傣,当着牧师和主教,在一个对人们十分重要的问题上欺骗人们。托尔斯泰用《复活》第39章的礼拜仪式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伪基督教义的虚伪。作者看来本应庄严,肃穆的仪式过程却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在此,我们不能不说是现实的虚伪让托尔斯泰选择了这样的道路。我们也不能不说是现实的伪基督教义歪曲,裹读了原始基督教教义,使得托尔斯泰走上了这样的道路。⑻
托尔斯泰在《复活》里,以精神宗教的名义公开背弃教会,甚至对发送《圣经》却不得真谛的牧师嗤之以鼻,同时得出基督教不是神仙学,而是对于生活的最新理解 所谓最新理解,也就是说,信仰只存在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对于上帝,他认为上帝以何种形式存在只在于个人的理解。他否认传统基督教所决定的上帝存在,也就是说,他不把上帝理解为万物的本源和世界的主宰即物质的而是理解为赋予所有生命以意义的某种精神事物;或者说是人之所以为而共同遵守的一种法,即我们看到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宣扬他的宗教哲学去寻真正的宗教真理。他不断地撕掉罩在国家教会,法律,道德之上的庄严而虚伪的面纱,不断地阐述着生活给予我们的新理解。托尔斯泰所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对社会对生活的新理解,他用他的作品来为我们展示了独有的思想与宗教看法总而言之虽然历史上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不一,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光辉是不可磨灭的。

本文发布于:2023-07-07 19:3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42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思想   宗教   暴力   理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