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阅读: 评论:0

摘要他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名字风靡世界,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其作品的题材大多密切联系了俄国人民大众的家庭生活爱情。作者通过对所有作品中都存在的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的鲜活描写,来阐述自己的妇女观。为了浅析其笔下形象各异、个性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本文试图从托尔斯泰的生活、家庭背景、所处历史背景以及作家的道德标准观方面入手。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女性形象爱情道德
On Typical Female Figures in the Works by Leo Tolstoy// Zhu Xiaodong
Abstract Leo Tolstoy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and thinkers in the history of Russian literature,and his name is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and his works are influencing writer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The themes of his works are mostly re-lated to the common family life and love of Russian.Through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female figures typically in all his works,Leo Tolstoy elaborated his outlook on women.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and colorful female figures shaped by Leo Tolstoy,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from Leo Tolstoy's life and family backgr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moral standard.
Key words Leo Tolstoy;female figures;love;morality
日内瓦协议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类幸福的列夫·托尔斯泰,其妇女观是与时俱进的,因此他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各异、个性鲜明。其中包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受苦难却渴望救赎精神与身体的堕落的玛斯洛娃;试图反抗自身命运、追求爱情、追求生活的安娜;顺应人们的审美观与道德观、完美标致、温柔贤良、与前两类形成鲜明对比的完美女性——
—娜塔莎和吉提。这些女性形象身份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历不同,却都具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给人们留下别具一格的印象和震撼。每位女性形象为爱的激情、力度、勇气有所不同,生命力的充沛程度有所差别,但是每一个女性形象的人物性格都是一个个充满生命的有机的整体,这是其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的最关键原因。
1堕落天使的复生
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之后,开始创作《复活》一书,于俄国第一次革命爆发以前完工。19世纪70、80年代之交,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急剧破坏,使他对周围事物更加感兴趣,改变了原来贵族自由派的民主思想和世界观。托尔斯泰就出身和教育来说,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但是他抛弃了这个阶层的一切传统观点。“1881年,对我来说是从内心改
变我这个人生观的一段最为紧张炽热的时期”。立场转变之后,托尔斯泰发现,农民的思想意识是应该完善的思想意识而远非理想的思想意识。他不应是农民情绪模糊的表达者,思想的机械代言人,而应
成为农民的思想家,以农民利益为重的保护人和农民众的精神导师。被欺侮压迫的最底层人民的典型代表玛斯洛娃,经历的纯洁—堕落—“复活”这三个阶段,犹如原本纯洁神圣的天使,挣扎在恶劣的环境中,沉沦于无奈的现实中,最终从精神心理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女主人公玛斯洛娃的形象不仅具有现实主义深度,而且更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她的堕落的转折点,也是她觉醒和反抗的起始处。玛斯洛娃在阴森漆黑的夜晚拖着怀孕后沉重的身体匆匆地赶去火车站,凝视着聂赫留朵夫饮酒作乐。此后的她便“深信谁也不相信善,人们只在口头上说上帝,说善,可是他们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欺人而已”。玛斯洛娃因怀着满腔的愤恨而不再有纯洁的心灵,没想到每天借酒消愁、精神麻木地游走在各个男人怀抱中的,曾经也是单纯可爱、美丽善良的少女。沦落妓院后,在她心灵深处仍然小心地相信和保留着自己的尊严,同时想报复所有欺压她的人。当时的俄罗斯普遍存在着像堕落的玛斯洛娃一样在旧制度下遭受痛苦与欺侮的现象,即拥有权势钱财的贵族阶级对人民众的压榨与凌辱。她是俄国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其凄凉身世是对旧社会的有力控诉。作家愤怒地指出:欺凌迫害玛斯洛娃这样善良的平民妇女的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机器。
天堂因天使的堕落成为悲剧,而人们的启发必然会使堕落的天使复生,会昭示人们走向光明的道路。在托尔斯泰的笔下,饱经风霜、令人深深同情的玛斯洛娃最终也还是回到了爱的国度。她非但宽恕了仇人,反而又重新爱上了仇人。精神道德和极致的自我修养通过玛斯洛娃的这种化恨为爱的行为直观的表现出来。她要成为像西蒙松那样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的决心,体现了其逐步完善的道德思
想。玛斯洛娃的选择在政治犯西蒙松和忏悔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具有特殊的代表意义。她因为爱上了聂赫留朵夫而拒绝了他的多次求婚。她告别旧生活,走向新生活的决心是对爱的负责,是对爱人的疼惜。这正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人民众“强烈的仇恨,已经成熟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摆脱过去的愿望”的反映。
2叛逆精灵的毁灭
托尔斯泰提倡精神与道德的救赎,认为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婚姻,在道德的约束之下才能使爱情与家庭责任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夫妻相濡以沫,才能够真正给人们带来幸福。在金钱、基础上结合的婚姻最终必将会破
解析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朱晓东
vs2008
基督教圣歌(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机械工程学报英文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4)35-0058-02
文史研究
58世界上有三个苹果
.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299期2014年12月(中)
Total.299
December 2014(B)
裂。既有在贤妻良母的道德标准下的批判,也有在内心深深的同情,成了作者托尔斯泰对安娜态度,虽然矛盾复杂,但他的同情却始终多于批判。
注意作家的主观意图,考虑所要评价的那个人物形象所揭示的社会生活的客观环境。是评价一个人物最先考虑的因素。十九世纪60、70年代的俄国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的时期,人民思想观念也在急剧变化,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摆脱封建上层阶级的思想束缚。这个混乱却又
进步着的时代造就了安娜这一贵妇人形象,托尔斯泰与时俱进的妇女观也就从安娜对个性解放和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表现出来。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聪慧、娴雅、活跃,有着真挚的情感和从容的风度。含蓄多情的微笑和复杂多变的眼神让人立刻就能感觉到她旺盛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但在即将灭亡了的封建社会思想和旧制度以及泛滥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的摧残之下,这样一个由内而外散发着魅力的犹如精灵般的女子终究没有逃过毁灭的命运。“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个世界是吉提永远望尘莫及的。”吉提曾这样感慨安娜。
安娜是一个宁愿粉身碎骨也要追求爱情的女人,“纯真,生命的全部,生活的原始动力”这便是她对爱情的解读。安娜热爱生活,崇尚浪漫,十八岁时由姑母做主嫁给了在官场打拼多年后身心麻木、缺乏生活热情的官僚卡列宁。最终二人因为在思想性格方面的矛盾和对立而使家庭破裂。此时弗伦斯基的出现再度点燃了安娜一度压抑的爱情之火,
二人坠入爱河无法自拔。其实,安娜只想追求简单自由的爱
情,可这一小小的幸福却令她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上流社会的尊重,心爱的儿子,完整的家庭,甚至自己的生命,都逐个在她的生命中失去。安娜在爱情与对儿子的亲情之间不知如何是好,忍受思儿之苦,也要追求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而弗伦斯基却越发地不能理解她,对她越发冷淡。最终把她推向
深渊。“爱情,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我有着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理解的。”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安娜这样感慨。当她发现自己与弗伦斯基之间的爱情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安娜对爱情的个性追求是和她一样有着同样不幸命运的妇女所共有的,其表现出的“坏女人”的“堕落”中合乎人性的真善,是向专制制度及其上流社会争取生活权利的挑战,黑暗的俄国政治思想导致安娜的惨死,这也严厉控诉了俄国封建专制制度。
3理想与幸福的化身
在社会底层饱受摧残的玛斯洛娃,叛逆富有挑战精神
的安娜,可爱、贤良的完美娜塔莎,共同构成了托尔斯泰笔下丰富多彩的妇女形象。俄罗斯文学史上完美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娜塔莎·罗斯托娃,是《战争与和平》中最动人的女性,也是托尔斯泰的心目中生命和幸福的化身。
少女时代活泼、纯洁、心地善良的娜塔莎,其与生俱来的真、善、美似乎是与大自然完美的融合。灵动的眼睛,活跃的性格,含苞初放的年纪,在舞会上引来了无数达官贵子的青睐。像所有同龄女孩一样期待着自己白马王子出现的她,与安德烈一见钟情,而安德烈的父亲却属于传统封建贵族,他反对并鄙视二者的爱情,于是娜塔莎心中升起过一丝叛
逆的思想,想用这“另类”的举动反抗报复。这时皮埃尔的出现,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与疼爱让她终于看懂了这个世界,长成了一个贤良却不失活跃灵动的女子。
托尔斯泰不仅刻画了娜塔莎的感情世界,也同样刻画了她在战火中成长、脱胎换骨的典型俄国英雄女性形象。面对战争,劳斯托夫一家儿子抗战为国捐躯,女儿深明大义舍弃家产帮助运送伤兵。娜塔莎从来也没有抱怨和后退过。因此把她这种不屈不挠说成是她的家族优良传统也不为过,这与当时俄罗斯民族精神息息相关,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也通过这一例例义举体现出来。而娜塔莎身上体现的俄罗斯女性形象,更歌颂了抗战时期俄罗斯妇女的坚强与智慧。
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
崇尚纯洁的思想道德、虔诚的宗教思想的托尔斯泰,用安娜的惨死强烈批判为了追求自己个人幸福而抛弃自己应尽道义和责任的行为,这是在作者心中道德观作用下的必然结局。而单纯、善良和真实相融合的娜塔莎把个人幸福与对国家民族的大爱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民族利益面前,忘却自己的一切,帮助他人成全他人。所以最后没有像安娜一样悲惨地卧轨自杀,而是与皮埃尔终成眷属。这也许不能体现作家的整个价值观,但确实是当时俄罗斯旧思想保守势力依然存在的反映。来自封建贵族的势力无时无刻不打压着像安娜一样追求开放,追求自由的人们。
4结语
托尔斯泰为了宣扬人们精神与道德上的反思与觉醒,其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和现
实意义。在《复活》中,玛斯洛娃的“复活”,挣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便是这一意义的体现。托尔斯泰既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是托尔斯泰主义狂热的宣传者。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一改原来在禁锢中叹息,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之下屈服的妇女形象,而是要追求不受社会虚伪道德观念束缚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幸福生活。其不幸生活表面看来代表了俄国妇女传统的命运,代表了俄国世世代代沿袭的道路,但同时我们也应体会到19世纪60、70年代的俄罗斯女性已经有了较进步的思想。俄国典型的完美的妇女形象是温顺善良、无私、坚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这一形象与安娜形成鲜明对比,托尔斯泰则用娜塔莎来体现这一形象。玛斯洛娃令人同情,安娜美丽却充满叛逆性格,娜塔莎善良贤淑,这些妇女形象在托尔斯泰笔下活灵活现,充满魅力。这些妇女形象融入了俄罗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真实生活。这不仅是卓越的文学家、思想家托尔斯泰对世界文学的伟大贡献,更是俄罗斯文学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参考文献
[1]托尔斯泰论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王小璜.托尔斯泰创作中人物性格的结构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
1997.
[3]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4]托尔斯泰.复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5]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曹辉.列夫·托尔斯泰的妇女观[J].管理论丛与教育研究专刊.[7]托尔斯泰.忏悔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李前锋59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7-07 19:3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42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形象   生活   爱情   俄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