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阅读: 评论:0

《复活》教案
1.教学内容:生平与创作。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托尔斯泰主义;《复活》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复活》思想内容;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形象分析,小说的艺术特
2.教学重点:《复活》的情节结构;作品所反映的托尔斯泰艺术特;“托尔斯泰主义”
3.教学难点: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形象分析,小说的艺术特
4.教学要求: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其创作分期;了解《复活》的情节结构;理解“托尔斯泰主义”及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掌握人物形象分析
1、列夫·托尔斯泰
(1)生平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99日-191011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2)创作分期
1. 早期(1852-1863) 这是托尔斯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探索期。托尔斯泰一生的创作主要关注三大问题:农民问题、资本主义问题和道德问题。在他看来,俄国的出路、贵族的历史作用、前途、平民化以至生活方式问题、家庭问题、宗教问题、妇女问题、教育问题、战争问题、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等,无不与这三大问题有关。 这三大问题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就有集中的反映。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是托尔斯泰的成名作,表现了作家本人从童年时代就开始对纯洁道德的追求。战争小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1855)以作者亲身经历的见闻写成,歌颂俄国士兵和人民质朴、谦虚的品格和英勇献身的精神,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传统。《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表现了托尔斯泰改善农民生活的努力和农民对贵族的不信任态度,第一次提出了地主和农民的关系问题,其思想在以后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得到深化。 短篇小说《琉森》(1857)揭露了西欧资产阶级的罪恶,但他把罪恶归因于资本主义文明,认为俄国不需要资本主义。 中篇小说《哥萨克》(1863)是托尔斯泰早期创作的小结。作品通过贵族青年军官奥列宁因厌倦上流社会而到高加索和哥萨克过自由生活的故事,表现了贵族“平民化”的思想。总之,托尔斯泰早期的创作反映了他站在贵族立场上对社会的观察和评判,他不满专制农奴制,关心同情农民,但他又反对暴力革命,把“道德自我完善”、贵族“平民化”作为解决社国家专利数据库
会问题的理想出路。在艺术上,作品显示了对人物心理分析的独特才能,现实主义风格初步形成。
2. 中期(1863--1880)。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成熟期,也是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制农民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成就是两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和《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背景,以保尔康斯基别素号夫、罗斯托夫库拉根四个贵族家庭的纪事为情节线索,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广泛反映了19世纪初到2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肯定了俄国人民在战争中的伟大历史作用,人与生物圈突出了人民的主题。作家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要通过历史来寻求俄国社会的出路和贵族阶级的前途。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贵族,贵族又分为两类:品德高尚的庄园贵族(包括保尔康斯基、别素号夫和罗斯托夫家族)和腐化堕落的宫廷贵族(库拉根家族)。作家把这些人物都放到卫国战争这一重大事件中去考验,以他们对人民的态度、同人民的关系作为准绳进行褒贬。庄园贵族在精神上保持跟人民的联系,保持着俄罗斯民族性格,在保卫祖国的斗争中,贡献了人力和物力,作出了重大的牺牲。作品的三个主要人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
、彼埃尔·别素号夫、娜塔莎就生长在这三个贵族之家。宫廷贵族库拉根一家虚伪自私红楼外传,寄生堕落,置祖国的安危于不顾,只知追名逐利,是被否定的对象。审美的运用和描写历史材料,在历史事变中描写人,是《战争与和平》的基本创作原则,也是小说具有宏伟的史诗风格的重要原因。
3. 晚期(1880 -1910)。这是托尔斯泰世界观出现激变的阶段,作家思想由贵族阶级的立场最终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这也是“托尔斯泰主义”最后形成的时期。主要创作有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剧本《活尸》(1911)、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11)、中篇小说《克莱采奏鸣曲》(1891)等。
(三)托尔斯泰主义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宗教对于托尔斯泰非常重要,而“托尔斯泰主义”也与他的宗教思想密切相关。托尔斯泰历
来被看作集多重矛盾于一身的人物,而其最显著的矛盾就表现在他的宗教思想上:一方面,他激烈地揭露和抨击俄国黑暗的教会:另一方面,又热烈宣扬宗教道德思想。但是如果结合19世纪俄国现实的话,就会理解他身上的矛盾性。首先,俄罗斯民族信仰宗教,托尔斯泰要宣扬其思想就必须顾及整个俄罗斯民族的这一特点;当时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腐败、残暴使得生活其下的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无奈之下只有从宗教中寻求慰藉和解脱。所以,作为宗法制农民代言人的托尔斯泰也必须从宗教角度为俄国人民寻求摆脱的路径。托尔斯泰是艺术家和思想家,而并非政治家和革命家,又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时代的局限性,他无法接受马克思主义,只有把改造社会的关键点寄希望于以博爱为核心的宗教道德理念上,希望以此来解决社会矛盾。要注意的是,托尔斯泰主义虽然来源于宗教思想,但在托尔斯泰那里,他将现代宗教意识概括为全人类兄弟妹般的友爱团结。可以说在这里宗教就不是一种迷信思想,而是一种道德准则。
(3)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思想转变)
1869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
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到答案。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
最后在7080国家财政拨款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18791880 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他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1881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甲基二乙醇胺年他上书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1891年给《俄国
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18911893年和宁资理1898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他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决定将《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2、《复活》
(1)情节结构
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生活使她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肘,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并准备和她结婚。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面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
(二)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作者参加1891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本文发布于:2023-07-07 19:25: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42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民   贵族   宗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