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活》看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特
viewer一、引言
俄国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文学史上“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旨在揭露俄国丑恶的社会现实,剖析人物内心细微处的变化。《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著作,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创作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当托尔斯泰接近人生终点之时,他的人生体验已达到成熟期,阅历也非常丰富,基于对真实事件的了解,深度挖掘真实事件背后所表现出的俄国资本主义下的黑暗与丑陋。十九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俄国受俄土战争的影响,俄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尤其是地位低下的底层人民,连年饥饿使他们饱受折磨,再加上资本主义的压榨,让本已无力的人民更加绝望。这时的托尔斯泰看清了治理国家的沙皇的嘴脸,希望借此小说警示上层贵族阶级,同时也在向普通民众宣扬博爱、勿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精神。他曾说道:“艺术的主要目的——假设真的有所谓艺术并且假设艺术真的有所谓目的的话——那么,艺术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表现和揭示人的灵魂的真实,揭露用平凡的语言所不能说出的人心的秘密,因此才有艺术。” 《复活》主要叙述了女主人公喀秋莎·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玛丝洛娃在做女仆时被主人的侄
子诱奸致使其怀孕,经历了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做女仆时多次被扫地出门的窘况,最终沦为,她原本以为能够从此过上安稳的生活,却不幸被指控谋财害命而走上法庭受审判。命运一直在捉弄着她,审判她的陪审员正是当年诱奸她的聂赫留朵夫。在见到玛丝洛娃之前,他已经把她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再次见到玛丝洛娃时,聂赫留朵夫竟起了恻隐之心,想要为她申冤,实际上也这么做了,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行为打动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再次真正地爱上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真诚的,玛丝洛娃的“复活”是彻底的,而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他精神上的“重生”,用尽全部气力做最后的挣扎,小说中体现了博爱、勿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精神,在经过后人的不断总结之后,将之概括为托尔斯泰主义,接下来,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看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具体体现。
二、托尔斯泰主义:博爱、勿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一)博爱
整部小说读起来是让人压抑的,但其中却不乏博爱的思想,这是由于托尔斯泰信仰基督教,《圣经》中提到很多次爱,可以说整本书的核心就是爱,如在《圣经·新约》的罗马书
13章8节(和合本)中说:“凡事都不可亏欠人,唯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托尔斯泰的宗教观的核心便是博爱,而博爱的具体表现是爱人如己,这种爱是绝对高尚无私的。托尔斯泰认为人既然有罪,就需要通过爱来洗净自己的罪孽,爱他人、宽恕他人能够获得自身心灵的安宁。
1.显然,梅尼绍夫没有犯罪而在受苦,这种事是可怕的,不过可怕的与其说是他肉体上的痛苦,还不如说是他眼见人们那么残忍而又平白无故地折磨他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到的困惑,他对善和对上帝的不信任。可怕的是那一百多个人一点罪也没有,仅仅因为身份证上的几个字不对头,就得忍辱含垢,受尽折磨。 2.更可怕的是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守虽然干着折磨他们弟兄的事,却相信他们是在做一件又重大又好心的事。不过他觉得最可怕的却是那个年老体衰、心地善良的狱长不得不拆散母子,拆散父女,而那些人完全和他自己和他的子女一样,也是人。
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虽然曾经诱奸了玛丝洛娃,但这并不影响自己追求善良,他不想将土地占为己有,而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在他为玛丝洛娃申诉时也能看出他内心善良的一面。在小说的结尾,聂赫留朵夫与上流贵族阶级断绝来往,专心虔诚地信奉基督教,并且用“人 不但不可恨仇敌,而且要爱仇敌”的教条约束自己。
3.于是他以青年人的果断,不仅在口头上宣讲土地不可能是私人拥有的物品,在大学读书时写文章宣传此观点,而且在实际行动上将少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从而不违反自己的关于土地占有的信念。
4.聂赫留朵夫想拍案而起,扭转这个趋势,但他又害怕发言替玛丝洛娃辩护,偏袒她——他诚惶诚恐地感到,纸包不住火,大家会意识到他同她有特殊关系。
农业产业化5.当然,这的确是一次奇怪的、惊人的巧遇!必须尽可能地减轻她的不幸的命运,而且要快点动手,马上就做。
最初是空想主义者的聂赫留朵夫终于跨出行动的第一步,告别了曾经的那个旧我,在为玛丝洛娃申冤奔走的过程中,他也意识到了尽管像玛丝洛娃这样走偏了路,靠怜悯和爱也是可以感化而重新走上正路的。祝健
(二)勿抗恶
勿抗恶是中世纪基督教流行时期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的3章39节-42节(和合本):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人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这样看似荒唐的教条同样具有合理的一面,因为它是托尔斯泰重要的创作源泉,但最开始提出这个观点时,遭到许多人的误解:“当我警告人们,说依照基督的训诲,决不可以用暴力去抵抗罪恶,应该用爱去连根带叶消灭它的时候。人们答道:我们不愿意听到他说的话,他是傻子;他劝我们不要抵抗罪恶,让罪恶来压倒我们。”
勿抗恶在托尔斯泰那里不代表不反对邪恶,只是在他看来,暴力本身就是邪恶的,如果再用暴力去抵抗邪恶,就更是恶上加恶。托尔斯泰明确地反对暴力革命,他曾说:“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杀戮,不管它们是从哪方面发生的,我都极端厌恶。”即使是正义的暴力革命,托尔斯泰也是不赞成的,他认为暴力革命即使推翻了现行的社会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邪恶行为,就如囚禁和惩罚并不能彻底地让做错事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一样,囚禁和惩罚只是一种阻止的手段,要使犯人痛改前非,只有对其进行思想上的转变。俄国资本主义资本所表现出的道德堕落现象和在金钱诱使下的通奸、谋杀行为都是难以解
掌握学习理论
决的问题,只有人们真正意识到这种问题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黑暗势力”。
参与式教学
神探夏洛克字幕《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形象是托尔斯泰对暴力革命者的理解和同情,同时表现出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1902年俄国农民起来发起时,托尔斯泰非但没有反对,而且非常赞同,但在 1905 年沙皇政府大肆屠杀工人时,他又持绝对否定的态度,从此处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始终站在人民这边,具有一定的偏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