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工学院托尔斯泰及其作品资产变现
1.评价
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个复杂的作家。列宁曾写过《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等7篇文章作了专门的论述。列宁指出:“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2.早期创作
(1)50年代初期,托尔斯泰陆续发表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组成自传性三部曲,体现了他早期的思想和对创作的探索。此外还有带有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短篇名作《卢塞恩》(一译《琉森》)。 (2)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评论托尔斯泰的早期创作时指出,作者才华的两个特点是心理分析和道德感情的纯洁。而且特别指出: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 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3.《哥萨克》
小说中奥列宁这个形象,体现了他对俄国社会问题和贵族出路问题的痛苦的探索,既说明作者对贵族阶级不满,希望贵族青年脱离上流社会,又表明他看不到出路,只好诉诸一种脱离现实的理想境界——返朴归真,把接近大自然当做是接近真理。不过其作品人物的失望也说明了这一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4.《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来探索俄国社会出路的成果。
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
(1)《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它以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小说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为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文豪的声誉。
(2)《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人民战争的宏伟规模,体现了反侵略战争必胜的规律,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作者说他是在“努力写人民的历史”。
血红蛋白浓度(3)《战争与和平》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宏大的结构和严整的布局,有众多性格迥异又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4)托尔斯泰目的是要通过历史来寻求俄国社会的出路和贵族阶级的前途,其中也必然表现了他的思想矛盾。他把俄国前途寄托在一部分优秀贵族身上,同时他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人民情绪,但又认为人民的行动只是顺从了天意。在小说里,作者的宿命论思想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宗法制农民形象卡拉塔耶夫身上。
2009年10月1日5.《安娜·卡列尼娜》
(1)《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是由两条平行而又互相联系的线索构成的。一条线索写贵族妇女安娜的爱情状况,表现了城市贵族和资产阶级生活。另一条线索写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吉提的恋爱,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的动向,体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2)总的看来,托尔斯泰对安娜是同情的,小说的重点在于揭露造成安娜不幸的上流社会。但是作者的态度也有矛盾。他认为安娜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破坏了家庭,也就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应该受谴责。小说援引《新Y全书·罗马书》的一句话:“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正是说明了这个意思。当然,在托尔斯泰看来,上流社会比安娜更坏,没有权利谴责她,只有上D才能惩罚她。
(3)小说另一条线索的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笔下的自传性人物,代表了托尔斯泰这个时期的思想。列文提出的避开资本主义道路,保留宗法制农村主张,终究是一种空思。幻想一旦破灭,就悲观失望,甚至要以自S来求得解脱。最后,他接受了皈依上D、“爱人如己”的思想,并与吉提结合。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这也是作者设想的一种超脱的办法,实际上是把希望寄托在宗J和上D的“博爱”上。
6.后期创作
(1)从60年代至70年代,宿命论和基D教的不抗恶的“博爱”思想在作品中日益明显,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也在继续发展。至80年代初,托尔斯泰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这一时期他写了《忏悔录》、《我的信*仰是什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等论文,并创作了剧
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中、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魔*鬼》、《谢尔盖神*父》和《舞会以后》等。
(2)他晚年写的长篇小说《复活》对俄国旧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空前激烈,而对托尔斯泰主义的宣传也异常集中,可以说是托尔斯泰世界观和创作的总结。
7.《复活》
(1)作品分析
①起初,作者想写一部以忏悔为主题的道德教诲小说,但最后写成一部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批判倾向的作品。正如作者说的,它的主题思想就是“要讲经济的、政治的、宗J的欺骗”,“也要讲专*制制度的可怕”。
②小说全面暴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宗J对人民的思想麻醉以及贵族地主阶级的F败、寄生和资本主义的祸害,对沙皇时代的俄国社会作了空前深刻的揭露和空前激烈的批判。因此列宁赞赏他“撕下了一切假面具”,达到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③但由于托尔斯泰世界观中的矛盾,作者在真实地暴露社会罪*恶的同时,却对这些罪*恶的根源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同时小说还露骨地宣传“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宽恕”和“爱”等一整套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甚至照抄《福*音书》的“爱仇敌,帮助敌人,为仇敌效劳”的教*义。
(2)人物分析
①聂赫留朵夫
a.他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本来是一个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挚爱情的青年,但是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恶习,贵族社会和沙俄军界放*浪、F败的生活风气又使他堕*落。但由于他受过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个人身上的善良品性也还没有完全泯灭,加上有寻根究底的好思索的性格,又使他有了忏悔的可能性。
望甜
b.然而由于作者的世界观仍然存在矛盾,结果聂赫留朵夫最后宣传“不以暴*力抗恶”和《圣*经》一套的教义,使形象变得复杂了。这也暴露了作品的局限性。
c.托尔斯泰认为:人人身上皆有“精神的人”和“兽性的人”的矛盾,即“人性”和“兽性”这两重
性的对抗,并以“人性”的胜负来解释主人公的向善、堕*落、忏悔和精神“复活”等问题,这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②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是社会的牺牲品。而聂赫留朵夫真诚的忏悔,以及在西伯利亚受到革命者的感染后,使她在思想、感情到性格都起了明显的变化。然而,作者把玛丝洛娃精神“复活”又归结到“宽恕”和“仁爱”。作者宣传的“道德上的自我修养”,损害了玛丝洛娃形象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