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高科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低速层向东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终止,而向南在穿过丽江—小金河断裂带时发生了显著的衰减并几乎消失。这一现象可由通道流模型来解释,即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在自高原内部向东运移过程中受到了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向南运移过程中被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吸收屏蔽,导致了大幅度的衰减;这一过程也与青藏高原内部地壳增厚及地表隆升密切相关。 根据地震在剪切波速度图像中的分布,地震基本都发生在低速层上方的脆性层中,这是由于低速层中介质软弱,不利于应力集中,但是有利于应力在其上方的脆性层中集中并发生地震。犕S8.0汶川地震及犕S7.0芦山地震均发生在地下介质速度由均匀向非均匀过渡的介质环境中。两次地震余震序列均发生在地表地貌、地壳厚度急剧变化且低速层消失的区域,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两次大地震的孕震环境。沿龙门山断裂带泊松比呈分段特征。泊松比在汶川地震起始破裂点附近较高,沿龙门山断裂带向东北较低,再向东北值又变高,而沿断裂带向西南泊松比较高。这可能是由于低泊松比介质在物质组成方面摩擦系数更低,更容易产生断层错动。因此,导致汶川地震发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向东北方向单侧扩张。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背景噪声;面波层析成像;
P波接收函数;3D剪切波速度结构
(作者,郑现:zhxerica@s
ina.cn)汶川地震断裂带汞的地球化学特征
精神医学杂志
张 磊科里奥利力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究所,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 P315.72+4; 文献标识码: A; 犱狅犻:10.3969/j
.issn.0235 4975.2016.02.018 2
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犕S8.0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汶川犕S8.0地震后,在汶川地震断裂带上快速开展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简称WFSD)
,用于研究此次地震的一系列科学问题。汞元素作为地震地下流体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手段,被用来研究断裂活动和地震孕育前兆过程。在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中,汞观测台网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WFSD,开展了汶川地震断裂带地下和地表汞及其同位素研究工作,分析大震后断裂带汞及其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汞及其同位素在研究流体对汶川地震响应中的作用,其结果对深入研究流体在汶川地震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大地震后映秀—北川断裂带WFSD 1孔汞及其同位素和地表破裂带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同震破碎带上出现的高汞含量异常带,与断裂带渗透率增大和深部热液流体上涌有一定的关系。总汞含量分布特征反映映秀—北川断裂带同震破碎带的非对称性特征。不同岩性中汞的同位素具有不同的质量分馏和非质量分馏特征,断裂带中高温流体活动影响了断层泥中汞同位素分馏,这一特征反映出深部流体对地震的响64国 际 地 震 动 态 2016年
应和作用。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虹口八角庙段断层岩中存在汞异常现象,断层泥较断层角砾岩和基岩更容易富集汞。断层泥中汞的高富集系数,反映出地下有直接的汞排放源。黑断层泥含汞量高的特征,揭示出虹口地表破裂带为有机物和粘土矿物高富集带。同时依据汶川地震断裂带地下深处和地表汞的运移和富集特征,本文提出了断裂带汞的运移过程模型。地震打开了断裂通道,促使地下渗透性增加,致断层深部流体上涌,而汞是断裂深部流体的携带物。
研究结果表明,汞元素能够指示汶川地震同震破碎带的结构特征,汞同位素分馏能反映出地震过程中的高温流体活动,汞元素在断裂带的运移和富集过程,同时揭示出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地段存在深部流体活动现象。汞及其同位素能作为一种重要手段研究流体对地震的响应。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汞在地震监测预测中的研究内容,同时为分析大震过程提供了深部流体活动行为的地球化学依据,对今后汞的地震监测预测方法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和银行
关键词 汞;汞同位素;流体活动;汶川8.
0级地震;同震破碎带;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
(作者,张磊:lzhang
邮购目录>雅芳贿赂门87@163.com)地磁台站观测异常识别与数据重构技术研究 姚休义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究所,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 P318.6; 文献标识码: A; 犱狅犻:10.3969/j
.issn.0235 4975.2016.02.019 地磁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完整的高精度地磁数据不仅服务于地磁学本身更是地震研究、地质构造研究、地球深部研究和矿产勘探等研究领域的基础。自2008年我国数字化地磁观测台网建成以来,虽然大批量高精度的数据得以积累,但同时观测台网中大部分地磁台站正受到外界人工电磁干扰源的干扰。由于干扰形态复杂,干扰时间不规律和干扰与正常磁扰叠加给数据处理造成了困难,截止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观测异常辨识和处理方法,导致产出的地磁观测数据质量下降,应用效能降低。
本文系统分析了各种典型观测异常时间特征,在对变化磁场时间域和频率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时频的观测异常识别方法,将观测异常区别于正常磁扰进行识别,并针对受干扰观测数据和数据记录中造成的缺失数据进行数据重构,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及可用性。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秒采样数据(以下简称秒数据)频谱分析。秒数据因其采样最高,覆盖频段最宽,是本文研究所用数据。将短时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应用于地磁秒数据,系统分析了秒数据频谱的时空分布特征。74第2期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届博士论文摘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