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阅读: 评论:0

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齐艳红(黑龙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摘要:指标选择是评价土地利用绩效的基础,目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建立了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土地利用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构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仍是学术界的重要任务。已有的一些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忽视空间尺度,针对性、层次性、区域性等不明显,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建成区和市辖区两个空间尺度建立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空间尺度
Construc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land use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QI Yan-hong(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Heilongjiang,Harbin150027,China) Abstract:The indicator selec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and use.Many scholars establish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use and provide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land use evaluation.However,to buil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use is still an important task of academia.Some existing evaluation ind
ex of urban land use ignore the spatial scale and their target,hierarchy and regional feature had a little obvious.In this paper,the establishmen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land-use for two spatial scales—built-up areas and municipal districts.水面曲线
Key words:land use;performance evaluation;index system;spatial scales
利用土地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一种方式,城市是人类活动极其强烈的区域。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的地域空间范围不时变化,建成区扩展,郊县(县级市)调整为市辖区,城市规划区扩大等。我国的城市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城市就是指代建成区,有时用市辖区表示城市,有时又用城市规划区、城市行政管辖区域。城市的空间尺度不同,评价土地利用绩效的指标有所区别,否则针对性、科学性、差异性就缺乏。近年来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研究成为热点,一些学者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体系,但是仔细推敲已有的一些指标,发现与城市的空间尺度不吻合,科学性也就值得商榷。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从内容看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从尺度看涉及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不能不假思考地就采用一些指标来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必须准确理解城市空间尺度,科学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绩效。
1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概述
土地利用绩效的评价,一直是政府与学术界关注的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一直是国内外土地学者
、地理学者等研究的热点。1960年代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了土地评价方面的研究。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土地评价纲要”,后来广泛应用于很多国家的土地评价[1]。1990年以来许多学者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诸多方面探讨了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指标和方法。1993年FAO正式颁布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等指导性文件,初步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自然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2]。1997年8月在荷兰召开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和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有三类:“一类为环境和技术指标,二类为经济指标,三类为社会指标”[3]。国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评价指标研究。2000年国土资源部启动重点科技项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制定了我国“县级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大纲”。国内多数学者参照《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张凤荣[4]、傅伯杰[5]、陈百明[6]、蔡运龙[7]、谭永忠[8]等一些学者的研究很深入,这些研究侧重于区域性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目前有学者分析了中小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的尺度效应[9-10],但是还未见到针对城市不同空间尺度建立相应的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试作探讨。
2城市空间尺度的涵义
中国的“市”兼有城市与农村地域的组合特点,从空间尺度看我国的“市”在不同环境具有不同理解,在不同条件下的地域空间范围也存在差别,因此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应当准确理解“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所指的地域空间范围。(1)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2)市域:说事拉理2013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市带县”体制下市域包括市辖区和市辖县。(3)市辖区:是一种行政单位类别,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功能的主要体现区域。(4)市区:是指城市法定边界(行政区划)内的地域,另一种含义是城市辖区内地理景观具有城市特征的地域。(5)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要划定。(6)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管辖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3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3.1评价指标的空间尺度含糊
已有土地利用绩效的社会、经济和生态评价,集中在时间尺度上的评价,而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忽视空间尺度,由于空间尺度的含糊致使指标的一致性差,影响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例如同时采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来评价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绩效,前者涉及城市总人口和公共绿地面积,在统计口径上多为市辖区公共绿地面积;后者涉及建成区绿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统计口径与前者不一致。
3.2评价指标的阈值不明确
胸骨
尽管一些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有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之分,但是很多论文没有给出指标的取值上限与下限,即指标缺少取值范围,一些指标貌似越大越好,易被理解为指标可取值无穷大;或者越小越好,也易误解为可取无穷小,例如“建成区占城市面积的比例”这个指标究竟在什么范围内才表明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最好。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30·TERRITORY&NATURAL RESOURCES STUDY2012No.4
文章编号:1003-7853(2012)04-0030-02中图分类号:F302.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2511471)
烟酒伴侣3.3评价指标的针对性不强
在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研究中,有的泛化评价指标,指标选取过多、过细,一些与城市或者与土地利用关系不大的指标充数于中。
3.4评价指标较少考虑投入产出关系
土地利用肯定涉及投入,没有对土地的投入谈不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不能只看到土地上的
产出,不能简单地认为单位土地上的产出越高越高,如地均GDP;或者认为指标越高越好,如“三废处理率”。如果一个城市先生产后污染再治理,在提高GDP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三废”,然后治理“三废”大量投入,“地均GDP”肯定提高,“三废处理率”也得到提高,好像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提高了,但是从投入产出关系看对治理“三废”的大量投入则可能导致城市土地利用绩效下降。目前很多评价指标以产出指标为主,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的指标较少。
4不同空间尺度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建立的基本原则
4.1.1层次性与一致性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首先应考虑时空尺度,由于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城市其土地利用绩效不同,则评价指标不同。从时间尺度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存在差别。从空间尺度看,在不同地域范围内评价土地利用绩效时应实行差别化策略,即城市建成区、市辖区、城市规划区、市域应该选择相应的指标分开评价,不能将反映不同空间范围的指标混为一谈。
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4.1.2区域性与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城市,没有相同的两块土地,其土地利用绩效就很难
对比,只是在一定区域内两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绩效才有可比性,因此在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时应当考虑区域性。自然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是区域性产生的根源,区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概念,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的应当考虑的重要特性。我国是一个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因此需要建立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11]。
4.1.3可获取与可量化
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以理论分析为基础,但理论分析不能脱离实际。实际应用中往往受资料来源和数据支持的限制,缺少详尽的统计数据,因此指标应以现实统计数据为基础或者指标能够通过调研获取。选取的指标应该有明确的定义,而且内涵界定清晰,统计或者调研能够得到完整的资料,数据本身准确可靠,以便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
4.2评价指标框架
4.2.1指标类型说明
经济指标:主要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建成区内主要投入以基本建设投资代表,而产出以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为主;市辖区内的投入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出为生产总值(GDP)。此外,建成区内用房屋空置率、市辖区内用土地空置率反映土地利用的不经济。社会指标:主要从建设用地、人口密度
、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反映土地利用社会绩效。生态指标:主要从三废、耕地安全、公共绿地等方面选择。
4.2.2不同地域空间指标说明
建成区指标:(1)二三产业产值/基本建设投资:第二、三产业产值除以基本建设投资,总体上反映投入产出关系,因为建成区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很小,所以考虑。(2)二三产业产值/人口·建成区面积:平均每人每公顷建成区土地面积的第二、三产业产值。(3)房屋空置率:所有房屋空置量与全部房屋
存量之比。建成区土地空置率很低,主要是房屋空置率。(4)容积率:建成区内总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5)建筑密度:建成区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百分比。(6)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居住用地除以建设用地。(7)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该指标为建设用地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弹性越大,说明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越低。(8)三废综合利用产值/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产值除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9)公共绿地比重:建成区内的公共绿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百分比。(10)人均公园面积:公园是建成区内的主要绿地,因此用公园面积除以建成区人口,反映建成区生态环境。
市辖区指标:(1)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市辖区的生产总值除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建成
区不同,我国城市市辖区较大,包含了广大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不能忽视,因此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反映土地的产出,而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反映投入。(2)GDP/人口·市辖区面积:平均每人每公顷市辖区土地面积的生产总值。(3)土地空置率:未实际建设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率。(4)平均容积率:总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5)人口密度:总人口除以市辖区面积,反映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6)建设用地占市辖区面积比重: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市辖区总面积。(7)建设用地增长率:等于某个城市市辖区某年的新增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上年的建设用地面积。(8)三废排放增长率: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增长率加权求和。(9)林地草地的覆盖率:市辖区内林地草地面积占市辖区面积的百分比。林地草地是市辖区范围内主要绿地,比建成区公共绿地作用更大。(1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共绿地面积除以总人口。
5结论与讨论
针对目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分别在建成区和市辖区两个空间尺度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由于有的指标不完全是正功效指标或者负功效指标,需有一定的取值范围,应在阈值内界定评价指标的功效,但是本文没有给出评价指标的阈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AO.A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R].FAO Soil Bulletin.1976,(32).
[2]FAO.FESLM: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Evaluating Sustainable and Management[R].World Soil Resources Report.1993,(73).
[3]ISSS/ITC.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and geoinformation(abstract)[Z]. ITC Enschede Netherlands,1997.
[4]张凤荣,王静,陈百明,等.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3~118.
[6]陈百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04~215.
[7]蔡运龙,李军.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度量—一种显示过程的综合方法[J].地理学报,2003,58(2):303~313.
[8]谭永忠,吴次芳,叶智宣,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3,(3):139~143.
[9]谢贤健,屈小斌,兰代萍,等.中小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的尺度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7):128~133.
[10]陈佑启,何英彬.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J].经济地理,2005,25(2):152~155.
[11]姜仁荣,李满春.区域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117~120.
作者简介:齐艳红(1977~),女,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土地资源管理。
(2012-02-21收稿S编辑)
齐艳红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本文发布于:2023-07-07 16:39: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37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土地利用   指标   评价   面积   空间   土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