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概述
渠化设计是道路交叉口设计的重要一环,其对于提高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缓解交通堵塞,降低交通事故等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次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在巩固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道路交通节点、路段和区域路网或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设计理念、交通功能设计、详细设计和效果评价的能力。 任务要求
(1)了解交叉口渠化设计要求,掌握相应的设计方法;
(2)选择某交叉口进行渠化优化设计,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
(3)根据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绘制改善后渠化图。
(4)方案效果评价。
任务分析
对此次交叉口渠化设计任务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如下五个部分:
(1)设计资料学习:了解渠化设计的一般要求,主要针对有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的设计;
(2)现状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展览馆路—车公庄大街交叉口,对其整体布局和机动车、行人流量以及信号配时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
(3)现状分析:深入分析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进出口道设置、行人设施及信号配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4)渠化设计:通过渠化设计解决交叉口存在的问题,包括机动车、公交车以及行人三个部分,重点进行机动车道路的渠化设计,并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 (5)设计方案评价:确定方案评价的各种指标,并对以上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详细地评价,最后决策出交叉口改进方案。
第二部分渠化设计要求
1渠化的概念及原则
1.1概念简述
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交通渠化就是在道路上用交通标志、标线或者高出路面的各种岛状构造物,或利用路面漆刷的不同颜,或利用护栏、分隔带、隔离墩及其他设施和方法,对行人与各种不同车型、不同方向、不同车速及不同运动状态的交通流进行引导、隔离和管制,使交通实体像渠内水流一样顺着一定的方向和路线,互不干扰地安全有序运行,以达到分离和控制交通流的目的。
1.2渠化的基本原则
1.2.1渠化的行驶路线应简单明了。过于复杂的设计容易使车辆误行,反而降低其使用效果。
1.2.2应避免交通流的分流、合流集中于一点。
1.2.3导流车道的宽度应适当,过宽会引起车辆并行,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1.2.4驾驶者驶近导流设施前应能醒目地觉察到导流设施的存在。
1.3渠化条件
1.3.1渠化交叉口适用于交通量较大的主干道与主干道交叉口、主干道与次干道交叉口,相交道路的断面均为双向四车道以上,此时通行能力可达6600-11200辆/h。
1.3.2设置渠化交通的路口要较开阔,建筑物退缩足够,有较大的平面位置和空间设置渠化岛和拓宽车道。
1.3.3交叉口左转弯车辆的比例较高。交叉口范围内,吸引车辆及人流的集散点和车辆出入口尽可能少,一般应设置在交叉口外。
2.1进口道车道数及宽度设置原则
交叉口进口道规划车道数宜增加至相当于上游路段规划车道数的两倍;进口道规划总
宽按增加车道数所需的宽度确定;确定进口道的规划宽度及车道数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1新建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的宽度,须满足上述增加进口道车道条数的要求,并用预测各交通流向的流量所需的车道数来验证;无交通量资料时,应按表1规定的数值确定。 2.1.2改建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的宽度,应尽可能满足上述增加进口道车道条数的要求,并根据实测或预测各交通流向的流量验算所需的车道数及进口道展宽宽度。
2.1.3治理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的宽度,应根据实测的各交通流向的流量及可实施的治理条件来确定。
表1进出口道部位红线需比路段红线展宽的宽度及长度
进出口道 | 道路类型 | 是否布设公交专用道、站台、左右转专用车道 | 红线展宽宽度(m) | 红线展宽长度 |
公交专用道 | 公交站台、左右转专用车道 | 展宽段长度(m) | 渐变段长度(m) |
进口道 | 主干路 | 有 | 左右转专用车道 | 3(nl-1) | 70-90 | 30nc |
无 | 左右转专用车道 | 3nl | 70-90 | 30nc |
次干路 | 有 | 左右转专用车道 | 3(nl-1) lip | 50-70 | 25nc |
光纤起偏器无 | 水库网左右转专用车道 | 3nl | 50-70 | 25nc |
节油剂支路 | | | 3nl | 30-40 | 20nc |
出口道 | | | 有站台无右转车道 | 3 | 50+ls | 60 |
| | 有站台及右转车道 | 6.5 | 50+ls | 75 |
| | | | | | |
注:
①——相交道路路段上有较宽的分隔带时,应扣除分隔带可用于进口道展宽的宽度。
②nl——路段上机动车道数。
③nc——转弯车辆驶入进口道换车道次数。
④nl——公交停靠站长度。
⑤——展宽段长度,同主、次干路相交取大值,同支路相交取小值。
⑥——桥隧两端平面交叉口进出口道同样须按所处道路类型展宽。
⑦——相邻两交叉口之间的展宽段和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或超过两交叉口间距时,可将上游交叉口出口道与下游交叉口进口道展宽合并处理,必须保障进出口道红线展宽的规定。
2.2进口车道宽度
进口道每条车道的宽度:
2.2.1新建及改建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3.0m.
2.2.2治理性交叉口,在用地受到限制的地方,一条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2.70m.
2.2.3在宽度大于4.0m但难于展宽到5.4m的进口道上,中间不画分车道线。
2.3进口道长度
进口道展宽段长度计算示意图
2.3.1进口道规划长度La如下图所示,由展宽渐变段长度Ld与展宽段长度Ls两部分组成。
展宽渐变段的长度
Ld=10∆w
式中:∆w——横向偏移量(m)。
渐变段最短长度应不小于20m。
展宽段长度
Ls=9N
式中:N——高峰15分钟内每一信号周期的左转或右转车的平均排队车辆数,展宽段
最短长度应不小于30m。
2.3.2无交通量资料时,新改建交叉口进口道规划长度应照表1确定。
2.3.3当需要在向右侧展宽的进口道上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利用展宽段的延伸段布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并应追加站台长度。
2.3.4需设两条转弯专用车道时,展宽段长度可取一条专用车道长度的0.6倍。
2.4进口道车道的渠化
进口道各车道应根据高峰15分钟的交通量布设左转、直行和右转专用车道或直左、直右混行车道;特别是设有专用箭头灯时,必须布设相应的左、右转专用车道。
2.4.1左转专用车道
改建及治理交叉口,当高峰15分钟内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2辆时,宜配以左转专用车道。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到达流量达10辆、或需要的左转专用车道长度达90m时,宜配置两条左转专用车道。
2.4.2右转专用车道或直右混行车道
右转专用车道或直右混行车道宜向进口道右侧(靠人行道一侧)展宽;改建及治理交叉口时,可通过缩减进口道车道的宽度,或利用树穴带展宽成右转专用车道或直右混行车道。
3出口道设计
在城市交通高峰时期,经常可以看到灯控平面交叉口通过停车线的车辆,由于出口车道的交通不畅而拥堵在交叉口中间,在本相位的绿灯时间已经结束时还没有疏散,进而影响了下一相位车辆的正常通行,造成整个交叉口的交通瘫痪。这主要是城市道路灯控平面交叉口机动车进、出口车道通行能力不平衡的结果。
3.1出口道设计的平衡原则
平衡原则是指:城市灯控平面交叉口在一定的道路、交通条件下,灯控平面交叉的某信号相位状态下,进口道断面的通行能力(需求)与出口道断面的通行能力(供应)相匹配,保证每相位状态下交叉口范围内车流的畅通;并且这种平衡不仅是空间(车道数量及功能)上的平衡,而且是时间(相位组合及相位时长)上的平衡。
3.2出口道车道数的设置
新建及改建交叉口的出口道规划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治理型交叉口,条件受限制时,出口车道数可比同时流入最大进口车道数少一条。
3.3出口道总宽度及各车道宽度的设置
出口道规划总宽按出口道增加车道数所需宽度确定。出口道为干路,相邻进口道有右转专用车道时,出口道应加宽一条右转专用出口道。出口道每条车道宽度应不小于路段车道宽度3.25m,治理性交叉口出口道每条车道的宽度宜不小于3.25m。
3.4出口道长度设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出口道的规划总长由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组成。出口道展宽段长度不设公交停靠站时,长度为60~80m;设置停靠站时,再加上停靠站所需长度,并须满足视距三角形的要求。
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按以下公式计算:
条件受限制时,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不应小于30m。
4交通岛设计
4.1布设原则
交叉口平面规划可把交叉口内各流向交通流行驶轨迹所需空间之外的多余面积用标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