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六盘山东与西坡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差异特征分析

阅读: 评论:0

第49卷第1期2021年2月
气象科技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 o l. 49,N o. 1
F e b.2021
近30年六盘山东与西坡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
差异特征分析
邓佩云1>2桑建人“2*杨萌3穆建华U2常倬林],2曹宁i (1中国气象局旱区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02;
2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610225)
摘要利用1989—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 M W F)的ERA-In te rim高时空分辨率(0. 125°X0. 125°)再分析资料以及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对六盘山区近30年东坡与西坡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差异特征
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近30年六盘山区大气可降水量、700 h P a比湿、水汽通量与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呈东高西低、南大北小的特征。②六盘山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低层孟加拉湾、南海及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水汽输送。③六盘山区的水汽输送特征表现为700 h P a和750 h P a以西南风水汽输送为主导,750 h P a以下六盘山东侧为东南风迎风坡,受地形强迫的影响.东南暖湿气流在东坡抬升。④六盘山系东坡存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或弱辐散的动力场配置,加之地形、东亚季风与天气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造成六盘山区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初步的研究结果可揭示区域空中水汽条件的分布特征,为该地云水资源开发提供可参考性依据。
关键词六盘山区;大气可降水量;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风场;地形
中图分类号:P467D O I:10. 19517/j. 1671-6345. 20200061文献标识码:A
汤爱民教授引言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有限的环境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干旱 灾害为代表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其重要性愈加受到政府、公众和学界的关注[1_2]。西北干旱区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之一,干旱缺水的生态特点造成西北地区土地贫瘠,灾害频发,对农业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3_4]。中国西北地区降雨成因较复杂,水汽含量相对较低,姚俊强等[5]探讨了西北干旱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郑丽娜[6]利用近
55年中国西北地区气象站点的日降水数据以及再分析资料,揭示了该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陈楠等w利用NCEP/NCAR月均再分 析资料,初步探讨了宁夏水汽通量的年际、年代际演 变特征以及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已有研究表明[8],西北地区水汽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降水效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其来源主要为西风带水汽输送,少量来自于西西伯利亚,王 宝鉴等m研究表明东部季风区是西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最丰富的地区,西风带区次之,高原区最少,巩 宁刚等[1°]研究发现,近38年西北腹地的祁连山区大气水汽含量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且 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整层大气水汽主要集中在5000 m以下,并揭示了该地区空中水资源的开发潜力;祁连山区水汽输送主要受西风带、偏南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11_12]。此外,研究表明,山地上空的云量较周边区域偏多[13],空气的上升运动在较低海拔山脉也能产生对流云[14]。
六盘山作为西北地区东部的主要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六盘山区是中国气象局精准扶贫行动计划示范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雨养农业区,也是海洋暖湿气流进人西北内陆
http:/./w w w. qxkj. net. cn 气象科技
西北区域人影建设研究试验项目(R Y S Y201904)、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 Z K K0104)、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B E G03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5135)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邓佩云,女,1卯3年生,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大气物理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Ema i l:734785297@qq. c o m
收稿日期:2020年2月28日;定稿日期:2020年6月8日
* 通信作者,E m a i l:sangjr@126. c o m
78 气 象科技第49卷
的门户,维系西北内陆地区空中水汽输送的关键区域•担负着陕、甘、宁3省区的供水重任.然而其干旱少雨、灾害性天气多、区域降水差异大等气候特征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空中水汽条件的分布以及水汽的输送对山区降水至关重要15:,但六盘山区针对此方面还鲜有研究,因此,明晰该区域空中水汽条件特征及其成因,可为区域降水预测、农业气象评估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等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为此.本文基于六盘山区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对六盘山区1989—2018年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同期的E R A-In te rim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包括六盘山在内的西北地区东部的空中水汽条件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六盘山区的水汽来源以及东西坡降水和空中水汽条件的差异特征及其成因,以期为后续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等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可参考性依据。
1资料方法及研究区概况
1.1资料方法
使用的资料包括1989—2018年期间六盘山区的气象站(西吉站、隆德站、六盘山站、泾源站、固原 站、彭阳站)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以及同期EC M W F 的E R A-In terim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10°〜70°N. 3〇°〜160°E)。E R A-In terim再分析资料时间分辨率为6 h,空间分辨率为0. 125°X0. 125°,垂直分为16层等压面(本文选取1000 ■〜500 h P a)。具体包括:大气可降水量、位势高度场、风场、相对湿度、表 面气温、海平面气压场和垂直速度等。
单位气柱内整层水汽通量[16],垂直积分水汽通量[16].某层水汽通量散度||7]及大气可降水量[|8]的 计算公式如下:
丄 (1)
_1Pt
QU =~— qudp(2)
p s
I P',
Qv =— — qvdp(3)
D =—— V•(Vq)(4)
g
W =—丄(*'gdp(5)
^J/>s 式中.0表示水汽通量;QU表示讳向水汽通量,Q、表 不经向水汽通量.单位:8/(5_1士3‘011);0表示某层的 水汽通量散度.单位:g A s*hPa,cm2);W表示大气可降水量,单位:mm;g为各层大气的比湿,单位:g/k g; V为风速矢量.其中《为讳向风A为经向风,单位:m/s M为气压,其中久、扒分别为大气柱下界气压和上界气压,单位:hPa;f f为重力加速度,单位:m/s2。1.2六盘山区地理及气候特征
六盘山位于宁夏南部,为近似南北走向(与南北 方向夹角近30°)的连续山脉(西北接青藏高原北麓祁连山东部余脉,东南接秦岭西部的余脉),山地东 坡陡峭.坡度为26°〜60°,坡向以东一东北为主,西 坡和缓.坡度为20°〜35%坡向以西南为主。区域内 以六盘山为南北脊柱,范围约在105. 2°〜107°E, 34. 7°〜36. 5°N内,海拔高度大于宁夏的其余地区,大部分在1500〜2200 m,山脊海拔高度在2500 m 以上•最高峰米缸山达2942 m。本文以六盘山站为基准,向东至宁夏东部边缘范围为六盘山东坡区
域,即106. 2°〜107°E.34. 7°〜36. 5°N,向西至宁夏西部边缘范围为六盘山西坡区域.即105. 2°〜106. 2°E, 34. 7°〜36. 5°N(图1)。表1为六盘山区6个气象站基本情况,其中,西吉、隆德站位于六盘山的西坡,泾源、固原、彭阳站位于六盘山的东坡
第1期邓佩云等•.近30年六盘山东与西坡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差异特征分析79
图2 1989—2018年六盘山区降水M 距平
西吉 隆德 六盘山 泾源 固原 彭阳
图3 1989 2018年六盘山区各站年均降水量
2.2 六盘山区近30年空中水汽条件分布特征
大气可降水量(WO 表示从地面到大气顶的单位 截面积大气柱中所含水汽总M 全部凝结降落到地面 可以产生的降水量,是评估区域空中水资源的重要指 标。为明晰六盘山区近30年空中水汽条件的分布特
征,利用E R A -lnterim 再分析资料计算1989—2018 年包括六盘山区在内的西北地区东部(33°〜37°N , 103°〜109°E )的大气可降水量分布(图4a ),可以看出, 六盘山区近30年年均大气可降水量达12〜14 _
,呈
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区域内的大气年均可降水量 显著高于宁夏中北部地区,区域平均大气可降水量 为12. 89 m m ,其中六盘山东坡年均区域平均大气 可降水量为13. 43 m m ,而西坡仅为12. 46 m m 。基 于E R A -ln te rim 再分析资料与站点资料有很好的 一致性.进一步将再分析资料插值到六盘山区的各 站点中,并求取出六盘山区各站点近30年的年均大 气可降水量(图4b ),可以看出.近30年的年均大气 可降水量在六盘山系东西坡具有显著的差异,尤其 以东坡的泾源辖区为代表的区域各站点,最大年均 大气可降水量高达12. 94 m m 以上,而西坡的隆德
六盘山区气候属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 带.具有大陆性和海洋季风边缘气候特点,春低温少 雨,夏短暂多雹,秋阴涝霜早,冬严寒绵长,区域年均 降水量高于宁夏的引黄灌慨区与中部干旱带,但降 水仍为匮乏且差异大,其中东坡年均降水量大于西 坡。具有雨雾日数多、水汽条件充沛、对流条件以及 垂直扩散上升条件好、催化条件适宜等特征,人工增 雨潜力较大,其特殊的地理优势与气候特征为西北 山区气候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
表丨六盘山区6个气象站基本情况
站名
东经
北纬
海拔高度
距六盘山站距离
m
k m 西吉105. 72°35.63°1916.543. 83隆德106.12°35. 61°2078.69. 36
六盘山106. 20°35.67°2845.20. 00泾源106. 32°35. 50。1984.721. 30固原106. 27°36.00°1752.837. 55彭阳
106. 64°
35. 85。
1496. 0
31. 27
2 六盘山区近30年降水量与空中水汽条件特征
2.1六盘山区近30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基于1989—2018年六盘山区降水量距平(图2) 对研究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历年降 雨量变化表现为 1990、1992、2003、2005、2013、 2014、2017、2018 年为 8 个雨量偏多年;1989、1991、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2002、2004、2006、2007、2008、2009、2010、 2011、2012、2015、2016年为22个雨量偏少年,分析 期内六盘山区降水量以降水偏少年居多,降水偏多 年次数不多但变幅较大,最高年份为2013年,年降 水量为771. 54 m m 。由六盘山区近30 a 的各站年 均降水量统计(图3)可知,降水量分布呈现显著的 南多北少和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六盘山区年 均降水量为520. 09 m m ,其中东坡年均降水量为 531. 15 mm ,西坡年平均降水量为456_ 49 mm ,六盘 山区逐年的降水量东坡大于西坡的年份高达90%。 进一步分析,六盘山区暴雨日数共计72 d ,大雨为 483 d ,中雨为1964 d ,小雨日数为10676 d ,各类降 雨的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均表现为六盘山东坡高 于西坡的空间分布特征。此外•六盘山区降水量的 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夏季。
O I O I O I O I O I O I O I O I O I O I
0987654321
1/_«盘迈址
OO
10Z
9I0Z
S I S
H O C V J
e i o z
C V 31
0Z
I I O C V J o i i
三讲一落实
C N J
800Z
i
z
900Z
—z 寸o o z
_s o z
^
S 0
C S 3^I o o o z
6661
8661 A661 9661 9661象甲科
i - C O 661 1 I  0661
6
00610& o  & o 3 2 2 11o
o o o
o o o o 5 0 5
5 0 5 0
日日/T k s 芩銮
112_
_
I
80 气 象科技 第49卷
各站点的年均可降水量显著低于东坡.最大年均大 气可降水量在12. 59〜12. 94 m m 之间,这与实际降 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 六盘山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
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图略),其年际变化为 8〇—90年代呈降低趋势,90年代后呈上升趋势™, 2006年后呈下降趋势[18],其时空变化规律与田磊 等[19]利用气象观测站资料的验证结果相一致。
105。
37。N
36.5°
85式高射机
35.5°
34.5。
33.5。33°
103。
104。
106°
107°
108°
109°E
•彡 11.81
• 11. 82 〜12. 20 12. 21 〜12. 58• 12. 59〜12. 94• >12.94
37o 0,N
36。30'
水下滑翔机
36。0,
35。30,
35° 0r
105° 30,
106° 0'
106° 30;
107° 0,E
图4 1989—2018年西北地区东部U )和六盘山区各站点(b )年均大气可降水量分布
比湿又称水汽含量Q ),指湿空气中的水汽质量与 湿空气的总质量之比。赵美等[2°]研究表明,700 h P a 高 空比湿对地面降水具有强烈的指示意义,总的降水趋 势是随着700 h P a 比湿的增大,降水的可能性也增 大。六盘山区东西坡700 h P a 比湿场的显著差异,对 揭示该区域东西坡降水差异以及人工影响天气有着 重要的指示作用。利用1989—2018年的再分析资料对 六盘山区700 h P a 比湿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图5a ),六 盘山区近30年的年均比湿在3. 6〜4.2 g /k g 范围
内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均区 域平均比湿为4.02§/1^,其中东坡为4.038/1^,西 坡为4. 01 g /k g ,进一步将再分析资料插值到六盘 山区的各站点中(图5b ),可以看出以六盘山系东坡 为代表的泾源辖区各站点的比湿均在3. 94 g /k g 以 上,而西坡隆德区域内大部分站点的比湿值在 3. 88〜3. 94 g /k g 内,其值显著低于东坡,其季节变 化表现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图略),这与实际降水 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一致。
5
1989—2018年700 h P a 西北地区东部(a )和六盘山区各站点(b )年均比湿分
第1期邓佩云等:近30年六盘山东与西坡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差异特征分析81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g-s-'-hPa-'-cm1720
750
780
810
840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2 g.s—^h P a—1.™—1
图6 1989—2018年西北地区东部沿35. 67°N(a)及沿106. 20°E(b)水汽通量垂直剖面
综上分析,近30年六盘山东坡年均降水量比西坡高74. 66 m m,区域平均大气可降水量比西坡高0•97
m m, 700 h P a区域平均比湿比西坡高0.02 g/k g,700 h P a区域平均水汽通量比西坡高0. 19 g/(S_h P a*C m),相较于海拔较高地处于西风带气候区的天山以及高原气候区的祁连山[21],六盘 山区具有更为充沛的水汽条件,这与海拔较高以及山地对水汽的阻挡作用等因素有关[22]。
3 六盘山区近30年空中水汽条件分布成因
3.1六盘山区水汽来源
水汽输送是产生降水的一个重要物理因子,考 虑到气候平均状况下水汽源地上空的水汽通量相当充沛,水汽输送源地可能是水汽输送路径上水汽通量大值区下方的海洋、江河及湖泊等地,已有研究表 明|7]•在水汽输送偏多年,西太平洋到孟加拉湾有较大闭合比湿中心,这是西北地区东部重要的水汽来源地之一。进一步分析六盘山区的水汽来源,叠加 绘制(10°〜7〇°N,30°〜160°E)范围内的30年年均水汽通量与风场的分布(图7),可以看出,六盘山区近30年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及印度洋。700 h P a在孟加拉湾有明显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带延伸至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陕西一带;850 h P a在 南海有一明显的西北向水汽输送带,印度洋一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带向东北方向输送,两支水汽输送带经云南、四川转为向西北输送,在青藏高原地形的影响下[23],将水汽输送至六盘山区。
3.2六盘山区水汽通量散度场
水汽通量散度(D)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中,从 水平方向汇合进来或辐散出的基层水汽量,是表征水汽输送的主要物理量,D<0,水汽通量辐合,D>〇,水汽通量辐散。利用1989—2018年的E R A-In-te rim再分析资料计算可得,六盘山区500 h P a年均 区域水汽通量散度为一5. 67 8八8_1^&乂1112),其中 东坡年均区域平均值为4. 25 g/(s*hPa«cm2).水汽辐 散,西坡年均区域平均值为一17. 06 g/(s,hPa*cm2),水汽辐合;700 h P a平均水汽通量散度为—1. 98 g/(s.hPar’),其中东坡年均区域平均值3° 33.5。34° 34.5°35。35.5。
,巧I
36° 36.5。37
水汽通量(Q),又称水汽输送量,可表征水汽输送的强度和方向。本文利用E R A-In te n m再分析资料计算可得700 h P a近30年六盘山区的区域平均水汽通量为〇• 56 g A v h ),其中东坡为0• 66 g/(s.h P a.c m),西坡为 0. 47 g/(s. h P a.c m),进一步沿六盘山站(106. 20°E,35. 67°N)对六盘山区850〜500 h P a范围的水汽通量的经纬向进行剖面(图6),由图6a可以看出,高层水汽通量的强度低于低层,水汽通量的大值区集中在六盘山东坡800 h P a左右,高达2. 2 g/(s_ h P a.c m)及以上,在六 盘山西坡范围内,800〜750 h P a有一次高值区,达 2 g/(s*h P a*c m)及以上,较大值区主要集中在沿六盘山脉的海拔较高地。由图6b可以看出,南部地区水汽通量的大值区范围高于北部地区,水汽
主要积聚在山系东坡,西坡的水汽有抬升作用,六盘山区水汽通量近30 a的年际变化表现为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其值仍高于宁夏区域内的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H a
r

本文发布于:2023-07-07 14:3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33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水汽   六盘山   区域   特征   降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