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杭州,310007) 吕志连
关键词:《中国医学报》 医学期刊 书评
《中国医学报》又名《医学报》,创办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由蔡小香、唐乃安、李干卿三人筹资在上海编辑出版,为我国最早发行的医学期刊之一。据《六十年来中医报刊目录(1905~1965)》(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编)记载,该报在上海中医学院藏有1~6期,上海图书馆藏有101~108期,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有121~137期。笔者有幸向朋友借到1~11期的合订本,近日翻阅此报,犹如徜徉在一百年前的时代之中,目睹了中医界的学术动态及西洋医学快速渗透我国所面临的中西医沟通之潮流,此源流至今日而未衰。仅几十页的报纸,虽吉光片羽,堪称珍贵。兹介绍于下,以飨同道。 幸福双响炮
《中国医学报》第1期于宣统二年十月十五日(1910年11月16日)出版,以后每月朔望两期。每期8页,每页四周为双边栏框,全栏总高22.7c m,上下各半分截,天头2c m,地脚1.5c m,铅字宋体直行排印,每页28行左右,每行21字,上栏框右侧标出页码。每期首页右上为隶体“医学报”三字,直下为每期出版的时间及期数,往左依次为“本报价目”、“新定告白刊例”、“告白”、“广告”、“更正”等。每期重复“中国医学会会员台鉴”、“中国医学报简章”、“中国医学会会员题名录”等。会员名录随时而变,名录中有上海徐小圃、浙江绍兴何廉臣等。正文栏目设有“社论”、“学术”、“医界闻见录”、“医话”、“医案”、“古今医汇粹”
俄罗斯美女艺术、“译稿”、“生理卫生学”、“丛录”等,每期变化不多。其中“生理卫生学”栏连载人体生理、卫生学等西医知识,“译稿”栏为西医多种疾病、证候、诊疗技术及西药的介绍。
读第1~2期“社论”中署名为蔡钟骏与张照南的文章和“中国医学报简章”,可以了解该报创报缘起及办报宗旨。 我国自战争后,西洋医学开始传入,国外派遣医生及传教士公然在我国开办教会医院、设立医学院校。随着西医的不断渗入,中医的生存发展大受影响。蔡钟骏(1862~1912年,号小香,字轶候,为上海宝山县江湾蔡氏世业女科第七世。1904年筹组医务总会,推为总董;继又创立中国医院,自任院长)在文中指出:“十八世纪以来,欧西医学别启径途。论剖割,则涤胃湔肠,尽运斤成风之能事;论药物,则金石草木,竭分解化合之精微。迄于今日,圆球大通,彼中医士联袂来航,山陬海 医馆星罗,疾病之徒渐滋信仰。中土人士见闻寡陋,未窥《金匮》之藏,莫 《灵》《素》之奥,乃徒震乎他人术业之神奇而唾弃吾国固有之粹美,数典忘祖,贻讥孰甚。”因此,其弊之一为“夜郎自大,胶泥旧闻,恶言新理”;其弊之二为“不知猛进,既未能取彼所长,补我之短,又未能宣扬国光,为古代名贤振千年之坠绪。长此安穷,则人愈优而我愈穷,人愈胜而我愈败,不及数年,吾恐欧州人士将攘臂而执震旦医界牛耳之盟,而中华四百兆神明灵秀之裔反致 首而乞生命于西方医人之手,岂不痛哉?”因此,“不惮举蚊蚋负山之力,效杜鹃泣血之呼,揭中西之妙谛,供社会之研求。”为“东方医界放一线之光明”,通过中医与西医的介绍,为“中华医界振旧日之精神,补未完之缺点,雪亚东病夫之辱,
泯黄人脆弱之讥,俾轩皇子孙不致归天演之淘汰而独让西方白人扬眉吐气于五大洲也。”
当时,上海由周雪樵发起的“中国医学会”曾创办过《医学报》(由周雪樵、王问樵编,半月刊,上海出版。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创刊,出154期后停刊)与《医学公报》(上海中国医学会办事处编,上海出版。宣统元年创刊)。1909年因丁梅轩与王问樵两人矛盾,后分道扬镳,各树一帜,分别创立“中西医学研究后会”
—
超疏水9
4
—
中医文献杂志
与“中国医学公会”,周雪樵亦应山西医学教员之聘离开上海。非但两报停办,“中国医学会”亦少问津。后经选举,由蔡小香担任正会长,遂与唐乃安(字庆生,无锡人,为西医博士,就职于上海中英大药房)、李干卿(名豫贞,两江考取内科优等医士)三人集资继办了《中国医学报》。
《中国医学报》的“简章”共11条,分别为:顾名义、存宗旨、定方针、慎诊断、破陋习、纪神效、重人格、征伟论、纠偏驳、考心得、结团体。其宗旨为“务使人人有良医之程度”,其方针为“宜衷诸圣、《内经》、《本草经》、《金匮》、《伤寒论》,无异儒家之四书五经。读其书者当知若为菁华,若为糟粕,取其专长,去其庞杂,融会贯通,左右逢源,宋元诸家之得失不辨自明。”并提出了“其事则至公无私,发论则大公无我,绍先圣先贤之绝学而不蹈中西畛域之缪见。”同时,认为“海通以来,欧西医学浸灌亚东,畛域之见
未能尽泯,扬中者抑西,扬西者抑中。欲沟通其学说,
麦肯锡
……在医报也。”又认为“今日之势,徐归大同,是以国别东西,而学无界说。苟能取彼之长,弥兹缺憾,以我纯正纠其偏驳,溶化沟通,冶于一炉,则中西医学庶几渐臻于统一之景象,而世界之上人人具有普通医学之智识。”明确了该报以中医为主,并论西医,在普及医学知识的同时,兼以提高。
该报何时停刊,已无据可查。笔者认真阅读了1~11期,每期内容基本环绕办报的宗旨与目的。中医知识有浅有深,有理论探讨,有病例介绍,有用西医理论解释中医疾病,有用一定的篇幅撰写或译文介绍西医的疾病与药物,介绍西医最新的治病方法,真正是一份中西医学结合的期刊。该报对当时中西医人员的业务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我国医学的衷中参西与中西医结合从萌芽到发展起到了启蒙效应。
(收稿日期∶2004-08-12)
・书刊述评・
——《中国民间奇特灸法》读后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200032) 徐 红
重大危险源辨识2009 关键词:《中国民间奇特灸法》 张仁 书评 灸法文献 灸法的产生源于火,它的起源可能早于针刺。灸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适应症广的特点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在我国古代盛极一时。早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以实施灸疗为业的灸师,曾经“水陆舟车、客途旅次、以及穷乡僻壤无药之处”无处不在。然而,目前情况却不容乐观。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医学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针灸学有了很大的发展,针灸治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创立了实验针灸学,临床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刺灸之法,但无论是基础研究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还是临床实践都主要集中在针法上。而国内针灸临床也存在“废灸存针”的倾向,在国外,针灸虽然很红火,但针灸诊所大都“有针无灸”,绵延几千年的灸法正濒临萎缩。如何重振灸法,已经引起针灸界有识之士的严重关注。
张仁教授及其合作者共同推出的《中国民间奇
特灸法》1
一书,是作者在30余年临床的基础上对
灸法文献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的灸法新著,它的出版对灸法的重新崛起,无疑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该书有如下特点。
—
05—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