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
小谈学中医心得
摘要:我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必须认清现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词:中医学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 本学期有幸选了孙老师的中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医学即传统的中国医学,是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背景和实践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医学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的医学,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显著的临床疗效,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还仍在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在世界医学的发展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中医学的历史发展概括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发源于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周代已经开始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后成书的《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是《黄帝内经》很好的补充。
秦汉以来,交通日渐发达,各偏远地区的药材不断进入中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是当时流传至今的,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该书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蛇纹岩
明清以来,明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参考文献800余种,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中医的现状
在药物分析课上多次听老师提起,中药在治病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还特地举了一个例子,凤凰卫视的著名女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事故中头部受重创,处于深度昏迷,情况危险。在使用各种西药无效的情况下,是中药丸—安宫牛黄丸挽救了她的生命。这一事件,一时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使人们更加的关注中医学。但是,要将中医药国际化,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目前中医研究,不但创新不足,而且创新乏力。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奇特,但很难说清是具体哪一种药材在起作用,这是中药国际化的很大的一个难题。还有许多人抨击中医的人,他们大多是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究其原因,是中医药的话语是不同于西医的。这些争论从根本上说是东西文化碰撞的结果。在西方思想进化
论的冲击下,中医得到了“落后”的价值评价,在现实中给予了批评中医论者道德上的正当性。中医表达自身的话语权也逐渐发生了转移,丧失了自我主体地位,造成了中医的“失语”。还有许多人认为,中医起效慢,不如西药,有着急则治其标,缓则之治其本之说,其实使用中药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从此方面看,中药有很多方面优于西药。
枕式包装机控制系统多数人认为,中药制剂需要煎服,有时会很不方便,遂不选择看中医。确实,中药煎制过程繁琐也限制了中医的发展。将中药制成多种服用方便、便意携带的剂型,是促进中医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这也是中医的特所在,但那么多病人吃着统一标准的药物,那么辨证论治就失去了意义。由此也可以反过来思考,中药到底要不要标准化生产。中医给不同病人开不同剂量的药,抓药时也不太精确,熬药时熬出的分量也不尽相同,结果病人的摄入量很难保证。但如果不标准化生产,又怎么去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正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生产再多品种的中成药也只能是“中药西用”,不能真正实现中医的进步。
三、中医的未来发展
学习的艺术
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虽然现在中医国际化仍有诸多批评性意见,但中医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中药西用、中西药结合就是很好的发展方向。
我们还得开展中医有效性传播,使国人使世界认识到中医药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外界的不少误解,还可以吸引外界的力量来发展中医。例如人们往往认为中医没有外科,没有解剖。其实早在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手段被应用就是比较常见的了,《史记》《汉书》《三国志》等皆有记载。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还有最近报道的某中医师针灸微创手术痔疮。广泛利用《百家讲坛》这类多媒体平台,向公众讲解中医思想技术,也可让中医人相互交流最新成果,相互启迪促进,都将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诸病源侯论我们还应该加强与外国的交流,共同发展中医药。只有与国际接轨,中医学才能被更多的人熟知,中医学才能真正得到发展。中医的理论是通过实践而来的,中医临床是根据先进的思想指导下,在长久的历史之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毫无保留地挖掘中医的精华,而把它发扬,这是医学研究任务的重要的一个部分。从而能够提高现代医学的质量。要完成这个
伟大的事业就须要最先进的思想,须要动员一切有关现代科学技术,须要中西医团结,并利用它们所取得的成果,须要密切地同巴甫洛夫学说、内分泌学说联系,才有可能。结束语
我们要时刻怀揣着危机感,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抓住机遇,发扬光大,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发展的前沿,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第二篇:中医学心得(推荐)道家导引术
中医学——心得
学习了一学期的中医,让我感触甚多。对于中医学的认识,进一步的加深!以前的我只懂得,中医,无非就是望闻问切,针灸加上中药,构成了所谓的中医。而现在我所了解的中医,不仅仅是包括那些,相反,还更是广阔无垠!
中医学既然是一门学科,那就自然有其发展渊源。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中医药
学。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符、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闪耀着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芒。实际上,其中,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其精髓与特就在于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直到今天,中医学仍然在为维护人们的健康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在上课中学到的仅仅是凤毛麟角、冰山一角而已。更多的中医学知识,还有待我们自己去阅读课外丰富的书籍,这样才能对我们的中医学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习中医,不仅让我知道,这是我们祖国灿烂的精神文明,更使我明白很多的养身之道,让我的心胸更加宽广,生命更加健康!
国贸10(本1)叶庭(100411012)
第三篇:中医学基础归纳总结
一、绪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二、阴阳五行
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
④、阴阳转化 4)指导疾病的诊断 5)知道疾病的防治 6)归纳药物的性能
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鳏夫的房产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3)土爰稼穑
4)金曰从革 5)水曰润下
7、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