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并提出问题(课件:英国地图为背景、飘扬的英国国旗、英国国歌为背景音乐,写出课题。2分钟) 1488年,红白玫瑰战争后的英国都铎王朝,建成一艘装有225门火炮“总督”号四桅战船,当时没有哪个人会注意到一个边缘岛国的这个行为;
1588年,英国海军在大西洋上不可思议地歼灭了海上霸主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此时,英国已经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
1688年,在白金汉宫发生了一件似乎微不足道,却又扭转了英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事情——不流血的宫廷;
1788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第一次带动纺织机运转,不料,静悄悄地工业化却使不列颠成为君临天下的“世界工厂”;
考试周刊1888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刚过50周年,它的臣民几乎遍及了世界的每一个区域,英国已经从地理的边缘一越而为文明的中心。
是什么力量使它从一个“海洋中安详飘荡的小岛”跨越为一个雄霸全球“日不落帝国”?诺丁汉大学郑永年教授回答说:英国“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试问:到底是什么关键因素,促成了
英国“内部力量”能够聚合起来呢?主宰历史的克里奥女神到底赋予了英国一把怎样的“神剑”呢?
在林林总总的说法中,有一个醒目和认同的语境——那就是英国在和平、渐进、妥协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的政治体制。
问:同学们知道今天英国实行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呢?(君主立宪制)
问:你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些问题:英国为什么不向美国、法国一样建立一个没有国王的共和政体呢?英国在率先进入现代社会后,为什么要始终保持一个国王呢?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治体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初创并逐步完善的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英国古老的中世纪,从历史文化传统和英国特殊的国情中去探索答案。
二、回顾并转入新课(待定)
(一)滥觞和雏形:有限王权与制约机制(中世纪)
1、《大宪章》——传统的基石——一个法律依据
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二元政治结构和等级森严的畸形社会。在教会和贵族两股势力的牵制下,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在政治、经济层面,英王的权力都是有限的。13世纪初,英王约翰动用恐吓和杀的手段向贵族征税、征兵,愤怒的英格兰的部分贵族在1215年联合起兵,讨伐约翰并迫使签署了一个名为《大宪章》政治文件。
《大宪章》节选:“国王在没有征得贵族同意时,不可随意收取赋税,也不能任意向臣民财款……”;“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的审判,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施加任何刑罚折磨……”;“国王如违背之,贵族会议有权对国王使用武力。”(课件)
这是一个历史的界碑。因为它确立了一个原则:王在法下。一个看似寻常的事件,竟然在英国就形成了一个不可践踏的历史传统、不可摒弃的政治遗产、不可逾越的政治原则。2、大会议——历史的遗产——一个权力机制
无独有偶。后来的英王亨利又因干预意大利战争,要求贵族加税。愤怒的贵族冲入王宫并以武力威胁召开专门会议。无奈,亨利只好在牛津召开贵族大会,制定了“牛津条例”。
后来,贵族领袖西蒙·孟福特对会议进行改造,除贵族和主教外,还邀请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议会,此后,英国逐渐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封建贵族集体统治对国王有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3、大逆转——王权的强化——一个历史悖论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似乎往往充满着复杂的悖论。随着英发百年战争的结束,英王的地
位不断强化。王权的加强促使了英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形成,而民族国家的形成又反过来
突现了王权核心。百年战争结束后,英国贵族间的红白玫瑰战争耗损了封建割据力量。1485年,都铎王朝顺势崛起后,正是基于王权的强化,通过《至尊法案》,英国摆脱了天主教的
精神控制;正是基于王权的强化,英国开始问鼎大西洋;正是基于王权的强化,英国抓住了
地理大发先后难得的机遇,开启了它通往“日不落帝国”的远航。正如英国学者波琳·克罗
萤火虫祖先被发现夫特说:“在欧洲以及英国社会,由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是关
键的一环”。但是,我们必须注意,都铎王朝从亨利八十到伊丽莎白几位国王,都是在尊循中世纪传统,在法律和议会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施展王权神威的。
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既然王权的强化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的崛起,那么,
英国人民又为什么会发动一场旨在反对专制王权的革命呢?
(二)艰难的抉择:王位沉浮与权力转移:
1、“独裁专制”——王权的神化
政治理念——君权神授、王权至上、议会王授;
政治行为——无视议会、超越议会、解散议会。
17世纪初,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两任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并
宣称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将王权发展到谬误,甚至实行无议会统治,这是对传统的叛逆。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由于这样的政治理念,和在这样的政治理念驱使下的这种政治行为,历史传统被野蛮地践踏了,政治遗产被无情地抛弃了!英国必须回归传统,必须打破专制。
钱嵊旦教授一语道破了这个历史的玄机:“……归根结底,17世纪的英王违背了英国自古
以来就形成的自由传统……”问题时,到底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在传统回归的同时,顺应
时代发展的趋势,创造英国走向未来的新体制呢?
2、“暴力革命”——王权的轮回
1640年,议会以“自由”的旗号,号召人民维护被国王践踏的自古就有的权利,英国
清教徒革命爆发了。在经过了长达6年的内战后,革命给英国带来了什么呢?
⏹动荡、杀戮、萧条、恐慌,毕竟暴力和战争是社会财富的巨大消耗。
⏹共和国旗号下的局势独裁,反专制的克伦威尔成为了更疯狂的独裁者。msm
⏹没有国王的和没有议会的时代,一个让英国人感到迷离和茫然的局面。
处死国王实际上是超出英国历史传统和社会心理承受力的一种极端行为。在英国历史
上,政治上的父权主义彩由来已久,这种父权主义是出于“家和国”的类比。国是家的扩
大,君主是国家的父亲。因此,君主拥有父亲对子女那样自然的权力和权威。这一点在1649
年1月公开处死国王的事件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审判国王期间,一位名叫伊丽莎白·普尔
的普通寡妇、女“先知”在陆军会议作证时说:军队不应处死国王,因为“国王是你们的父亲和丈夫”。1月30日国王受刑的情景震撼了围观众。温斯顿邱吉尔的《英国国家史略》
“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千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中是这样描述的:
一位当年参与围观的男孩事后很久回忆道:“那样悲切的呻吟我过去从未听见过,但愿我今
生再也听不到这样的声音。”劳伦斯·斯通教授评论道:“民众对公开处死国王的这种反应
无疑反映了他们当时的感觉,这是一个民族的弑父行为:人民的父亲被公开谋杀了。”这种普遍存在的政治文化正是英国革命最后以妥协告终的深层根源。
更有甚者,克伦威尔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的暴行不仅与传统格格不入,而且与时代背
道而驰。英国四百年来第一次既没有国王,又没有议会的奇观。人们迷失了,人们也开始怀
疑了:革命的初衷是反抗国王专制统治,但是,国王居然被处死了,而议会也失去了权力,
换来的却是一个军事独裁者。革命背离了出发点,相反却走向了反面。难怪温斯顿邱吉尔说“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在许多人心中怀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英国为克
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于是,已经倒下的王朝又被请了回来。在接受“不列达宣言”后,流亡海外的查理二世被议会派去的蒙克将军迎回英国。在社会各界和民众的欢迎声中,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当时的伦敦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场面,许多人激动的亲吻查理二世的脚印。人们在心里形成了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英国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全国人民睡得更安静,更和平。”
3、“进口国王”——王权的转移
但是,尊崇父权主义并虔诚恭迎来的斯图亚特的新国王查理二世和詹姆十二世并没有履行《不列达宣言》的承诺,他们又重新回到了专制的老路。那么,面对复辟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英国人民又将选择一条怎样的途径来解决困惑呢?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狄更斯说:“人民不想冒可能发生内战的风险”。不要内战是明智的,但是权利必须转移。对于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英国人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1688年,英格兰上演了一出光怪陆离的巴洛克式家庭戏剧。这年6月10日,詹姆士二世的王后生了一个儿子,原定的王位继承权发生了变化。30日,英国议会向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发出邀请,请他到英国保护他们的自由。10月10日,威廉发表宣言,把刚刚出生的威尔士王子说成被人操纵的骗子,并断然否认自己有夺取岳父王位的企图。宣言还说,他对英国人民的苦难处境深表“同情。10月底,威廉在邻近鹿特丹的布里尔,厉兵秣马、蓄势待发。1688年11月5日,威廉率军在英国西南部海港登陆,并向伦敦进军。李路上,它受到了贵族、乡绅、军官的支持,甚至包括詹姆士二世的二女儿和女婿。众叛亲离之下,绝望的詹姆士二世逃往法国。1689年2月,议会宣布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威廉为英国国王,女儿玛丽为英国女王,实行双王统治。这场家庭纠纷,促成了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不流血革命”的“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后,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就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
光荣革命还在英国无形中开启了一个政治先例:通过协商、妥协的方法,在议会框架下,法律范围内,和平解决各种社会冲突。从此以后,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而这样一个长期稳定的局面,也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
(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7)国会议员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弹劾或讯问。……
(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必须时常集会。
――引自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回答:
据材料概括君主的权利受到了哪些制约?第一条说明制约王权主要采用什么形式?
国王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国王不能随意征税,国王不得拥有私人武装。主要采用法律形式据材料概括议会和议员的权利得到了怎样的保护?
保证国会议员的代表性和参政议政的权利(国王无权干涉)。
《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
限制王权、法律至上
该法案的颁布有何意义?
该法案是英国政治史上的重要文件,它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在英国确立。
从《权利法案》的内容可见是旨在限制国王权利法案,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利的制度,故名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起议会权高于王权的政治制度。
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中央权力结构,但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原有的君主形式继承下来了,继续享有决策权、大臣的任命权、行政权等,但这些权力只能在议会限制的范围内行使,一遇冲突,只要议会不妥协,总能使国王屈服。国家权力的重心,已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了议会一边,议会不仅控制着财政权,也掌握着军权、立法权。今天在英国掌握行政权的是什么人呢?国王是否还有行政权呢?首相政府(内阁)首脑(三)渐进和完善:权力的再转移与再严密 1、内阁制——国王的“统而不治”
(1)由来:内阁原来是指国王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国家机密的秘密小房间,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特别是外交问题的意见。会议为内阁会议,意思是在小的密室中举行的会议,小集团成员即内阁成员。由国王主持,是国王的咨询、顾问机构。
(2)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由于内阁制政府是以向议会负责为特征,故称之为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人物:
乔治一世:玛丽死后无嗣,王位由玛丽的妹妹安妮继承。1714年安妮去世,无嗣,英国王位由斯图亚特家族的远亲德意志汉诺威选帝侯乔治继承。乔治不懂英语又不了解英国国情,本来就怕在内阁会议上出丑,于是他不再出席和主持内阁会议,这也开创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的先例。久而久之,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变成了惯例。
罗伯特·沃波尔: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就需要有一名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第一位受命主持内阁会议的是1721年内阁中的首席财政大臣、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尔波(1676-1745年)。他的位置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人们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内阁进一步从向国王负责转到向议会负责。英国近代内阁制由此逐渐形成。再后来,内阁干脆不再在王宫白汉金宫开会了,搬到了唐宁街10号,即现在的英国首相官邸。
责任内阁制形成意味着什么? 王权又进一步被架空,化作一种主要由主要大臣组成的内阁会议的集体领导权,其负责对象也由原来的国王转变为议会。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3)特点(运行原则):
安云霁①行使行政权,内阁首相和成员对议会负责。
②集体责任制,内阁全体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③两党伦替制,多数党的领袖负责组织内阁。
这些原则包括:内阁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首相应是下院中多数党的领袖,内阁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对内阁不信任,要么内阁下台,由国家元首任命新的首脑重组内阁,或者是由内阁提议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大选,然后,根据大选结果组织内阁。从此以议会为后盾的内阁成为国家的权力轴心。
早在革命期间,国会中就由于政见不同而出现了辉格党(苏格兰强盗)和托利党(爱尔兰歹徒),19世纪,辉格党和托利党分别演变为自由党和保守党。内阁形成后,两党在议会长期轮流执政。20世纪20年代以后,自由党衰落,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大主
要政党。如今活跃在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主要党派是工党和保守党。伏尔泰《巴比伦公主》的一段话“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这是两个醋气熏天的情夫在争献殷勤地侍奉同一个。”两党政治既矛盾、斗争,又团结,互相监督互相憎恨,但都爱国家。
2、文官制——稳定的“幕后政府”
英国的文职官员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官员队伍之一,廉洁与高效为其赢得了巨大声誉,也成为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
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在内阁发生经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前台是两党轮流秉政,后台则永不更换,这是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成为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
(四)民主化趋势:代议制度下的权利下移
1、伟大的创举
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决策机制的民主化;而决策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公民参与的社会化。而要真正地体现全体公民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参与管理、行使权力,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那就是公民普遍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在小国寡民的城邦状态下,古希腊雅典公民完全可以通过召开全体公民大会,决策国家的重大事务。这属于公民的直接参和直接民主。
但是,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和直接民主显然既不可能,也不可行。代议制度,作为英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一个伟大的贡献,实际上就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表民意的国家权力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它不同于古希
腊的直接民主,而是在选举的基础上,选举人赋予被选举人相应的权利,代表他们在行使主权中,反映民众的意志,它是属于间接民主。
2、高悬的民主
然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普选权在英国的推行,也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历史动态过程。
光荣革命后到19世纪以前,我们可以说,英国人首创了人类最文明现代政治体制,在实现了伟大的跨越的同时,也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那种国情、那样文化的烙印。
首先,法律对候选人有高额财产资格限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这就决定了社会的中下阶层无法通过选举,委托他们的代理人反映自己在国家事务中的遗志,并行使公民的权利。
其次,当时的选举法还对于贵族身份、家族出身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所以,即或是一些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工商业者,也难以通过选举进入权力中心。
还有,当时的议会席位分布也十分混乱。有的“衰败的选区”已基本无人居住,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东南一些衰败的城镇,有的已经无人居住,甚至淹没在茫茫的北海中,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每逢选举,几个贵族便划船来这里进行“水上投票”,选出他们自己的议员;有的新兴都市,人口众多,
但却没有席位或很少有席位。无权向议会派出自己的代表。如:1831年塞福克只有32个选民,却仍可推选2名议员,萨里郡有3个选区总共只有7个选民,却可推举6名议员。相反,曼彻斯特人口18.2万,伯明翰人口14.4万,利兹人口12.3万,但在议会中完全没有议席。
因此,财产资格的限制、家族身份的划分,选区代表的混乱,使得英国最初的代议制,实际上是被土地贵族所垄断的,他的代表性是十分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