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剧的前世今生

阅读: 评论:0

针织圆机秧歌剧的前世今生
“秧歌剧”是秧歌中的一个品种。秧歌有大场小场之分,大场是大场面的集体舞,属于没有故事情节的纯舞蹈。小场所秧歌一般指秧歌剧,是由两三个人表演的歌舞小戏。周扬在《论秧歌》一文中说:“它是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综合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新型的广场歌舞剧。”秧歌剧虽然如今并不如话剧一样蒸蒸日上,也不如京剧一样底蕴十足,但是作为戏剧的一个品种,它如今仍然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又将如何延续这种生命力?这是本文主要探索的问题。
一、秧歌剧的起源
要了解秧歌是什么,我们就必须从来源、背景、环境三个方面来谈,首先秧歌剧是脱胎换骨于秧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其次,秧歌剧的诞生与当时中国戏剧的发展是离不开的;最后,秧歌剧之所以诞生在陕北,除了陕北拥有良好的秧歌基础之外,与当时的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一)来源
关于秧歌的起源众说纷坛,一种说法是,陕北秧歌自古以来就是一项祀神的民俗活动,传统秧歌队多属神会组织。冀(河北)东秧歌称这一类为“小出子”。“出”是戏曲的术语,“一出戏”在南戏及明清传奇中为“一场”,即大戏中的一个情节、一个故事片段。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秧歌原本是我国北方广大农村
流行的一种众性艺术形式,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至清代,秧歌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可以看出秧歌的起源与大多数戏剧一样是来源于人民的劳动或者祭祀活动的,这样秧歌就具有十分强烈的民俗彩,但是秧歌毕竟是一种单纯的伴隨原生态音乐载歌载舞的一种活动,
并没有固定的故事或者文学彩。而秧歌剧是来源于秧歌又高于秧歌的,秧歌剧虽然布景简单,演出场地也多为广场和空地,但是已经拥有了固定的情节和表演方式以及舞台调度,不同于民间自发的一种娱乐活动,而是一种创作行为。同时舞蹈性较强的秧歌剧表演形态与扭秧歌舞蹈相似,一边舞一边唱,动作既潇洒又大方,突出了“扭”、“摆”、“走”三个字。“扭”,扭出了秧歌的艺术风格;“摆”,表现在摇头、点头、颤肩、闪腰、摆腰、摆肩、摆胯、摆腿、屈膝、摆肘等众多的舞姿上;“走”,走得要像是在水上漂着一样平,一样轻,走得要让人感觉到情意绵绵、风姿潇洒,走的时候让人感觉要带有情绪和性格。秧歌剧不仅仅拥有秧歌的活波形式,又具备了话剧的严整形态,所以得以在战争时期被共产党推广开来。
(二)背景
在中国话剧的近代史上,戏曲和戏剧的比较始终是分不开的,戏曲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流传至深,以至
于西方的话剧进入中国的过程十分艰难,起初王国维认为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即便同国外的一些著名悲剧相比,亦无愧,是最早以世界眼光看中国戏剧的第一人。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全面批判中国旧戏,我国引入“易卜生戏剧”,从而影响了20世纪20年代,导致了社会问题剧的繁荣,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程砚秋和焦菊隐分别去欧洲探访、留学,对西欧戏剧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开始了与中国戏剧的比较,这种思潮进而影响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斯坦尼表演体系引入中国,戏剧界掀起学习斯坦尼体系热潮。然而在五六十年代,我国推行极左路线,斯坦尼体系占重要地位,西方戏剧观念淡出中国。可以说西方的戏剧观一直影响了我国最早话剧创作的接近50年时间。也就不难理解这种戏剧观同中国广大看惯了戏曲的农民的观念的一种差别。
(三)环境
在20世纪初,伴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的社会体制产生了巨大动荡,文艺界也深受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逐渐引进西方先进的艺
龟甲网术理念,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需要宣传自己的理念,在这种环境下,张殷所著的《中国话剧艺术舞台演出史纲》把红军时期的演剧活动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活报剧1927年8月到1929年12月。红军的宣传娱乐活动是从唱歌曲开始的,《国际歌》
、《红军纪律歌》、山歌、小调等,接着是口头宣传,快板,化妆宣传,然后发展成带有情节的活报剧。
第二时期——宣传队1929年12月到1934年10月。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上,提出“化妆宣传是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并要各个支队成立宣传队,于是许多戏剧演出团体成立,代表作有四幕话剧《农奴》。
第三个时期——大洋古1934年红军退出苏区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长征结束,到1942年5月23日,最后一次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分界,此时以鲁迅艺术学院、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抗大文工团演出直接反映抗战生活的戏剧,如《日出》。
第四时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到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是选择性上演多幕剧,如《带的人》,另一方面兴起了秧歌剧《夫妻识字》。
可以看出,秧歌剧诞生于第四时期,在这种环境中,延安文艺工作者表演的诸如《日出》这些戏剧陕北的农民看不懂,这种差异必然会产生一种双方都认可的艺术形式,而这种艺术形式就是秧歌剧。
疯狂英语中学版二、秧歌剧的意义
上文说到,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陕北农民的欣赏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别,于是诞生了秧歌剧,那么
秧歌剧是如何产生的,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就十分值得我们去探讨了。
(一)产生原因
1.同陕北地理位置有关。众所周知,陕北战乱多灾,文化闭塞,老百姓淳朴厚道,文化水平不高,而且陕北9月以后农闲就没有事儿了,又有秧歌这样十分具有众基础的活动,同时文艺工作者带来大
洋古的戏剧是行不通的。大指的是曹禺的多幕话剧,简称大戏洋:果戈里、契科夫、莫里哀的话剧称为洋戏,古指的是京剧《法门寺》的古装戏,称为古戏,农民看不懂,所以文艺分子思考,戏剧与农民的结合是什么,请教民间艺人,到1943年春节,秧歌剧出现了,主要是反映边区人民劳动、参军的景象。加上李波和王大化的专业表演,比一般老百姓扭秧歌更有看点,所以推出的《兄妹开荒》,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
2.与延安大生产运动有关。红军刚刚到延安的时候一穷二白,凭借不断的发展才有了吃穿,利用延安大生产运动,使延安的物质得到保障。在1944年延安度过经济难关,为了俘获农民的心,文艺工作者也费尽心思,创作贴近农民生活的文艺作品。而鲁迅文学艺术院,是1938年由共产党成立,是秧歌剧的重要产地之一。为了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鲁艺人把根据地民间秧歌名人杨家兄弟、李生秀、鞋匠瘸子李等,请到学院来教授秧歌。师生们勤学苦练,不但学会了“对开门”、“十字穿花”、“四门斗”、“二龙吐须”、“龙摆尾”、“剪子股”、“卷白菜心”等等秧歌大场子的阵势,而且强烈地感受到了陕
太康县国土局北秧歌舞的那种英武、豪放、质朴、开朗的神韵。加上政治上延安文艺座谈會的要求,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所以在文艺工作者和地方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创作了秧歌剧,广受老百姓的喜爱,并且在解放区推广开来。
同时秧歌剧歌颂解放区的新生活,建立一种革命圣地的意识,例如在《兄妹开荒》中唱到:咱们的边区如今成了一个好呀好地方。秧歌剧摒弃了传统话剧书目化的语言风格,很少深奥细腻的内心独白,而以简短朴素的语言见长。
延安秧歌剧的表演普遍采用陕北方言,其唱词、对白及其语法、修辞、表达方式等在最初的剧本写作中就已经十分明确。如《送公粮》“动下的害”(惹下的祸),《兄妹开荒》“一满解不下”(全都不明白),《刘二起家》“娃子大”(孩子他爸)、“婆姨”(妻子)、“尓刻”(此刻)等。
(二)意义
话剧以其灵活,自由,便于宣传新思想的特点成为了宣传党的政策,教育人民众,揭露敌人罪恶,鼓舞斗争士气的武器。当时共产党急需获得人民的支持,这次秧歌剧的成功尝试也为建国后的文艺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在张殷所著的《中国话剧艺术舞台演出史纲》中有这样的描述:活跃在晋察冀边区的西北战地服务团,
astm身上挎着,肩上扛着带刺刀的步,背着胡琴、旧衣服、铁盒子等小道具,疾走在晋中敌占区的山林里,他们到一个部队,由部队警戒后,便开始搭舞台,布置好道具,脱下军衣露出演出服,开始演戏,观众们看完后往往激动得泪流满面,这种形式的话剧演出成为了中国军队演剧的特之一。
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这是第一个出现的真正来自众而又直接娱乐和教育众的艺术,这条道路也就是所总结,提高到新的高度的“艺术与工农兵相结合”、“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
三、秧歌剧的影响
秧歌剧的成功让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有了底气,知道如何创作更加接地气的文艺作品。由此产生的《白毛女》是一部十分经典的作品,同时秧歌剧对于旧剧的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如今,也有诸如《米脂婆姨绥德汉》这样新兴的秧歌剧面世,并取得不错的成果,也是秧歌剧生命力的一种体现。
(一)《白毛女》
在《陕北秧歌剧的民俗特征》一文中,李叶晔对于秧歌剧的总结十分到位。秧歌剧有以下的创作特征:1.意识形态上,实现了文艺与政治的密切结合;2.内容形式上,实现了文艺与工农兵真正结合;3.艺术价值上,实现了文艺的普及和提高。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结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指引下秧歌剧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今音乐创作的启示:1.引领了新时期
秧歌剧的创作与发展;2.指明了新时期音乐创作的发展方向;3.建构了新时期音乐创作的历史逻辑起点。
说明了秧歌剧的确是受到人民众喜爱的。但是伴随着共产党的

本文发布于:2023-07-07 02:5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13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秧歌剧   秧歌   中国   戏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