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舞蹈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范文 舞蹈是一门动觉艺术,是无声的美,它是人的生命力的具体体现,是人体美的具体反映。舞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艺术魅力。下面是搜索整理的舞蹈学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舞蹈学论文第一篇:中国舞蹈学理论的历史积淀、方法与构成 摘要:文章从中国舞蹈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基础、舞蹈学理论的历史积淀与发展、舞蹈学研究方法、舞蹈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及成就、舞蹈学科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舞蹈学中国学派形成的根基、历史脉络与主要内涵。由于哲学观影响, 世界舞蹈体系至少由古希腊-罗马舞蹈体系、古代印度舞蹈体系、古代中华舞蹈体系几大体系构成, 在观照、应对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神、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 三种体系分别体现出对抗的、超越的、圆融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独特的话语体系。中华传统哲学是舞蹈学中国学派形成的理论基石。中国几千年绵延不断、56个民族丰富多彩且自成体系的舞蹈文化传统积淀, 是舞蹈学中国学派形成的实践基础。丰富的舞蹈图像、书面文献、乐论、“舞+”等独特而系统的舞蹈学术概念和学术范畴是建构中国特舞蹈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传统与内涵。梳理清楚历史上舞蹈学研究中的中国学术传统, 了解其形成的过程、内涵、特点等, 有助于认清中国舞蹈学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也有助于充实和丰富世界舞蹈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国学派”;中国舞蹈学; 阴阳; 气; “舞+”;
Formationand Direction of Chinese School of Dance Studies
DENGYou-ling
BeijingDance Academy
Abstract:Thispaper suggests the concept of Chinese school of dance studies and its foundation, history and esse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dance theoretical system,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dance theory, dance study methodology, dance academic discourse and construction of dance as a discipline. Influenced by philosophy, dance system worldwide is composed of ancient Greek-Roman dance system, ancient Indian dance system and ancient Chinese dance system. Interrelated among the relationships of mind and heart, human and nature, people and god and self and others, these three systems confront, surpass and integrate with one another through mindsets, behaviors, expressions and unique discourse systems. Chinese school of dance studies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t practically stems from 56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groups and thousands of years of dance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essence covers abundant dance images, documentations, musics, dance plus and systematic academic terms. Reviewing Chinese academic tradition of dance studies and its formation, essence and chara
报时器cteristics would help us clarify the uniqueness and value of China dance studies and supplement world dance study.
一、舞蹈学中国学派的提出气门间隙
关于“中国学派”,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中国学派”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得到627条信息, 其中主题信息为“中国学派”的文献有474多条。1按照文献收录的时间, 最早提出“中国学派”概念的是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基于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德
国学派、法国学派、西欧学派、美国学派, 提出“我们有条件建立一个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但是可惜得很, 这一点我们不但没有做到, 而且这远远落后于其他的国家……。”[1]其后, 魏柳塘的《民族音乐学中国学派的形成及其特》2、夏淳的《焦菊隐和他的中国学派》、顾骧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相结合———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现实主义美学特》3, 曹兵武、戴相明的《中国考古学的现实与理想———余伟超先生访谈录》4、苏秉琦的《建立有中国特的考古学派》5等论文发表, 相继在民族音乐学、戏剧学、考古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电影学等各学科研究中提出“中国学派”的话题。各人所指“中国学派”的内涵并不一致。
究竟怎么界定“中国学派”?有学者认为“中国学派”的含义“可宽可窄,宽到把‘中国学派’看做一种中国人看问题的视角和观点, 它未必成体系, 未必有一套自己的概念、理论, ”区别于狭义的、严格的学术流派
意义上的‘中国学派’。[2]从狭义视角看, 目前还没有太多支撑“中国学派”的学术研究。从知网所收录的研究成果来看, 1981年到2000年的十六年间, 主题信息为“中国学派”的论文仅68篇, 年度研究文献平均为4.25篇。但在2000年以后, 关于中国学派的研究文献开始呈两位数发展态势。6这表明“中国学派”的提出与中国大社会的发展进程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其逻辑前提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基础地位稳步提升, 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逐步获得话语空间。在经济上独立自信的中国人开始追寻精神独立和文化自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表现为学人对西学的深度反思, 及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的回归和学科建构。钟永圣认为, “中国学派”是指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中有自己核心知识产权的中国学者体及其理论。他强调对中华原创经典进行现代学科视角的应用性解读, 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批判式借鉴等基本构建方式, 构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研究视角、立场和方法。[3]
早期论及“中国学派”者有指表演流派的,有指表演美学风格的, 有指研究方法理论的。笔者认为从学术流派来说, “中国学派”的内涵体现在: (1) 有独立的研究对象; (2) 以汉语为表达工具; (3) 以中国文化、中国哲学观为理论基础; (4) 有独特而系统的概念、范畴、核心理论和方法等构成的学术话语体系; (5) 拥有系列化、具有深刻影响的丰富学术成果; (6) 建立起相对稳定并达成基本共识的学术共同体; (7) 拥有相关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 (8) 从业者形成一定规模。同时, 学派的形成不仅是本土文化学者的自我认同, 也离不开异文化学派的“他者”在场。换句话说, “中国学派”除了自身的学术理论、方法建构, 还离不开异文化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从学科建设和学术流派而言,在舞蹈研究中我们初步提出“中国学派”的概念。理由如下:
一是中国有独特而丰富的舞蹈研究对象与领域。中国有几千年绵延不断、56个民族丰富多彩且自成体系的舞蹈文化传统积淀。从独特的研究对象而言,这是舞蹈学中国学派形成和提出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二是有独特的以汉语为工具的学术话语体系和学科内涵。新石器时代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考古发现的舞蹈彩陶盆图像符号,甲骨文中的“舞”“巫觋”文字记载、周代的礼乐制度, 汉代傅毅的《舞赋》、明代朱载堉的《乐律全书》等文献, 以图像和汉语文字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舞蹈的表现方式、思维方式及其成果, 形成了以“乐舞”为核心的独特的舞蹈学术概念和学术范畴。这是舞蹈学中国学派提出的学科基础。
三是有独特的方法论,即源自西周时期的“采风”制度、现当代的田野调查与“身体学习”的方法, “意象思维”及“喻体化”的表达方法。
四是有强大的制度保障,包括专门的各级各类舞蹈教育研究机构, 国家的财政拔款政策、专业的院团演艺行业、庞大的人才队伍、行业协会、专门的学术交流平台 (如期刊) 以及稳定而有共识的学术共同体。
漂亮者生存
五是来自异文化学者的认可。笔者对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中国舞蹈研究者魏美玲(Emily Wilcox) 就“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是否存在及存在的理由进行了访谈。她在给笔者的回复中认为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是存在的, 理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随着新中国的文化建设, 中国的专业舞蹈事业受到了国家和文艺界的空前重视。因此, 在短短的十年内, 几十个地方、部队与国家级的歌舞团体陆陆续续的建立, 最后形成了较完善的舞蹈创作排演机构。同时, 各种全国性的舞蹈汇演、舞蹈座谈会、舞蹈期刊、舞蹈研究机构以及舞蹈干部训练班也促进了各地方之间的舞蹈交流, 使得舞蹈圈子形成一定的共同知识体系和公认职业目标。于是, 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就从此出现了。”她认为存在的原因有如下四项:一是语言和话语。“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首先以共同语言来定义的。这个所谓的共同语言有双层意义:第一, 文字研究成果和各种交流平台都用中文, 所以, 一切用中文发表的舞蹈研究成果, 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的成果;第二, 几十年的知识积累和学术习惯又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中文舞蹈研究语汇。这个语汇和它的相关理论结构产生了中文舞蹈研究的独特话语。二是研究对象。跟舞蹈研究的其它学派相比, 中国学派更重视在中国发生或跟中国人有关的舞蹈现象。于是, 在这个学派的研究成果当中, 中国相关的研究占较大比例。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当然也包含关于其它地方和其他民族的舞蹈现象, 但这些课题一般不是关注的核心。三是研究重点。以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决定了这个学派的研究重点。中国有记载的舞蹈史比很多其他国家都长。因此, 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特别重视历史研究。另外, 因为中国现存的民间舞蹈也相对丰富, 所以, 田野调查和民间舞蹈研究同样是舞蹈研究中国学派的重点。四是人物和平台。关注的舞蹈人、舞蹈学专家和舞蹈研究平台也使中国学派区别于
其它舞蹈研究学派。因为大家观看的演出, 阅读的期刊和参加的讨论都与其它舞蹈学领域有所不同, 所以, 讨论的问题和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的存在。”7尽管这位美国学者关注研究的重点是当代中国人的舞蹈活动, 不能代表“他者”学术界的全部, 但以魏美玲对中国舞蹈学术的认知, 行业了解, 其汉语表达能力及其对英语母语圈舞蹈学术研究的跨文化视野, 她的一己之见也足以管窥一般。梳理清楚历史上舞蹈研究中的中国学术传统, 了解其形成的过程、内涵、特点等, 有助于认清中国舞蹈学自身的地位、特点和价值, 也有助于充实和丰富世界舞蹈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舞蹈学理论体系的地位与哲学基础
(一)中国舞蹈学理论体系是人类三大舞蹈理论体系之一
舞蹈学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舞蹈学理论, 是人们对舞蹈现象、运动规律、身心关系、舞蹈主体与外在环境及其他舞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 不同族在其特定的时空文化环境中形塑了特定的认知结构, 进而影响该时代、该地区、该族舞蹈学理论的特异性。这是世界上不同地区呈现不同传统舞蹈学理论的原因。
人类历史上的舞蹈理论体系从哲学观层面,主要划分为三大体系或三大分支。
一是以古希腊-罗马为源头的西方舞蹈学体系。在舞蹈身体观上表现为身心二元对立论,强调人的主
体性, 人是万物的主宰, 人在自然面前具有无限的力量, 在人对神设定的既定的命运对抗中创造、彰显、弘扬生命的意义。
二是以古印度佛陀哲学为源头的印度舞蹈学体系。在这一世界观影响下,人的世界是由神主宰的, 舞蹈人的身体和心灵皆服务和服从于神, 身体的训练和身心行为在宗教的仪轨中完成。
三是以中国道家、儒家哲学为主要源头的中华舞蹈学体系。以儒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处理身与心、自我与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追求自我身、心、精神的安顿与和谐。人的身体, 外合于天, 内合于心, 主张身心合一。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身体外合于自然之道、社会秩序、人伦礼仪, 内合于个体自在的心意、追求自我与他者的圆融, 人文主体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和谐。世界三大舞学体系建立在古希腊-罗马、古印度、古中国为代表的不同文化体系、不同哲学基础上。
哲学理论对舞蹈学起着定型作用,前者在不同程度上规定了后者的基本形式, 为其提供理论方向与科学范式。其基本表现是哲学的概念转化为舞蹈学的概念, 哲学原理转化为舞蹈学原理, 或者在舞蹈学理论中直接体现着哲学的理论和思想方法。通常哲学理论提供一种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 以此来组织已经发现的身体与美学经验, 并运用这种模式来发现和搜集新的经验事实。正如恩格斯所说, 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科学形式……一方面和哲学, 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起来。由于哲学理论对舞蹈学的定型作用, 不同的哲学体系中便孕育出不同形式的舞蹈学理论。古希腊-罗马舞学、古代印度舞学和古代中国舞学
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结构都有显著的区别, 这种区别植根于其哲学与文明体系的不同。中国舞蹈学是孕育于中华文化与自然哲学中的理论体系, 因而对中国舞蹈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不能不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舞蹈学理论的形塑作用。
赫塔米勒 (二)中国舞蹈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基础
中国舞蹈实践与理论体系的形成有深厚的、系统的、贯连的中国哲学基础。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身心合一”的生命观、身体观是形成中国舞蹈理论与实践的哲学思想根源。自古以来, 中国人在其所生息的土地上, 通过身体的感知、生计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 形成了对于天地日月星辰、山林河流、风雨雷电、寒来暑往、阴晴圆阙、生老病死的认识和观念, 其总成果集中体现在《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庄子》《论语》等文献中。在这些文献和学说中提出了如“易”“象”“术”“道”“阴阳”“五行”“内外”“形”“天人合
一”“大”“太极”“自然”“妙”“玄”“真”“无”“美、善、
恶”“仁”“圣”“神”“化”“中”“和”等十分重要的、独具中华文化思维传统的概念、范畴。这些概念、范畴直接转化为中国舞蹈美学的核心范畴。特别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道法自然”的易学、道家传统, 深受易学、道家哲学思想影响的阴阳家思想, 更对中国舞蹈身心关系影响深远。太史令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 阴阳家居六家之首。《汉书·艺文志》说:“阴阳家者流, 概出于羲和之官。”羲和传说是
尧时专门负责观察天象以确定季节的天文官员。《尚书·尧典》云:“帝尧……乃命羲和, 钦若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时。”司马迁说邹衍阴阳学说不是单纯的自然哲学。“然其要归, 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始也滥耳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表明阴阳家的理论始于论天, 终于论人, 从自然关系中总结出人的生命运行与人伦秩序。“同类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意在表明, 在人的身体上体现了人伦秩序、天地万物的结构与规律。因此, 中国舞蹈的身体不仅是自然的、生理的身体, 而且是社会的、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文化的身体。中国人在农耕劳作的仰观俯察中, 把握自身与宇宙自然的变化, 并从万物之变中寻求变化的规律和应对变化的策略。天为阳 (为乾、日、父、上、君) , 地为阴 (为坤、月、母、下、臣) 。上为阳, 下为阴。外为阳, 内为阴。气升为阳, 气沉为阴。
动为阳, 静为阴。男性为阳, 女性为阴。山为阳, 水为阴。日为阳, 月为阴。正面为阳, 背面为阴……总之, 万事万物都在阴与阳的运动、互相变化中。身体的构成、运动与变化遵循阴阳变化的总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身体以及所有的机能和器官都遵循着阴阳相生、阴阳互动的自然变化规律。也即自然之“道”。何以能变, 这就涉及中国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的观念“气”。
“气”,在古代科学上是一个物理的概念, 即水的一种物理状态,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 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也是中西方哲学概念。“气”不仅是中国道教、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 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艺术学范畴。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 将“气”的概念抽象化, 成为天地一切事物组成的基本元素。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均是“气”的运行与变化的结果。中医学认为, “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护线, 聚于体内
保护着脏腑, 又流散发于肤表以防外邪侵入而导致疾病发生。“气”乃一切生命之源。“气”是万事万物生成运行、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难忘的八个字 在汉语文化中,“气”之于生命的意义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词。如表达天气征候、物理的空气、云气、水气、烟气、雾气、寒气等;表征身体状态的:元气、阳气、真气、胎气、生气、阴气、火气、肝气、湿气、叹气、咽气。表征人的心理性格、气质、精神状态:和气、顺气、怨气、戾气、小气、大气、脾气、浩气、才气、豪气、帅气、运气。气有大小、强弱、虚实、缓急、轻重、粗细等量和质的不同。“气”的概念涵盖物理、生理、心理、生命以至精神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 古代中国有“六气”学说。“六气”是沟通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天有“六气”, 为“风雨、阴阳、晦明”。“六气”既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 又经古代医学、巫术及孟子等“气论”发展, 特别是孟子提出“浩然之气”说, 使“气”兼具自然与人文价值内涵。“养气”就是“养心”。孟子认为人的生命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心、气、形”三个方面, “气”最为重要, “气”是流通于心与身之间。孟子为传统“气”的内涵赋予了伦理学的、价值论的意涵。有形的身体与无形的心有联系。内在“心”的修养, 可转化为外在的“形貌”, 无形的“心”的修养对有形的身体造成影响, 即实现“精神的身体化”。因此, 孟子的生命观以他的“浩然之气”为中心, 以“精神的身体化”转化为旨归, 肯定人的生命具有超越性, 从而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 这一生命观、身体哲学观使中国舞蹈的身体是身心合一的, 而不是身心二元的存在, 从而根本区别于西方舞蹈身体观。总之, 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 “气”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席的医学、艺术学、哲学、美学、生命科学的核心概念, 是一个体现中国舞蹈艺术精神的核心学术范畴。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从汉代的经学、谶纬、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清代的朴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法家、佛家等派思想, 不断进行自身完善、充实, 在历史时空中进行开放性的、动态性的调试, 最终形成了人与天、人与人、身与心和谐圆融的基本精神。在其思想支配下“乐教”与“礼治”是手段, “孝”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仁”与“和”是儒家最高的道德追求。其重心在于以“仁”为核心的和谐人格与社会理想。“乐”是使人成为人的综合教育手段。所谓“礼别同, 乐和异”“乐与政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曾点境界”8等。“仁”“和”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和核心。这一核心思想转化为不同人数、不同形态的身体行为, 体现在中华舞蹈形式与内容当中。
三、中国舞蹈学理论的历史积淀、方法与构成
(一)中国舞学理论的历史积淀
1.“乐”与“舞”的概念
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