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丨在传承中寻发展

阅读: 评论:0

中国话剧诞⾠110周年⼁在传承中寻发展
2017年是中国话剧诞⽣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密集开展,有关于如何提升话剧原创⼒,如何探索中国话剧的民族化现代化的研讨、思索从未停⽌。
31台⼤戏致敬中国话剧110周年
话剧《北京法源寺》剧照
⼀部缘起于导演⽥沁鑫在李敖先⽣台北书房⼀次谈话的思辨性话剧《北京法源寺》,距离⾸演⼀年多后作为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开幕⼤戏登台国家话剧院剧场。⽽在随后的三个⽉⾥,31部优秀原创话剧将陆续登台,在话剧110年诞⾠之际展现当代原创的⼒量。rrkkk
原创邀请展现实题材占⽐超⼋成
此次由国家话剧院与西城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主题⽆疑是中国话剧诞⽣110周年。从3⽉⾄6⽉,汇集全国各⼤国有话剧院团、民营剧团和社区基层院团的31台优秀剧⽬,包括20台⼤剧场剧⽬以及11台⼩剧场剧⽬,将展现话剧舞台坚持中国原创、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担当。
参演剧⽬中,《北京法源寺》和《从湘江到遵义》⼊选了2016年度⽂化部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程,《兵者,国之⼤事》和《⿇醉师》更是荣获第⼗五届⽂华⼤奖。这四部剧⽬代表了当代话剧创作的最新成果和国家话剧艺术⽔准。参演剧⽬中现实题材作品多达25部,占⽐超过⼋成,⽽且绝⼤多数是近三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今年新创和⾸演的剧⽬有《⾕⽂昌》、《⼈民的名义》、《开炉》和《天下粮⽥》四部作品。参演的现实题材剧⽬既反映了中国⾰命和改⾰开放的伟⼤实践,也反映了⼈民众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包括歌颂红军长征伟⼤精神的《从湘江到遵义》,抒写抗⽇战争民族⽓
节的《开炉》、《⼤江东去》、《宛平⼈家》,讴歌共产党员英雄形象的《⾕⽂昌》、《赵⼀曼》、《⿇醉师》,展现中国军⼈锻造军魂的《兵者,国之⼤事》,记录反腐⽃争的《⼈民的名义》,表现⽂化⼤家⼈⽣历程的《狂
公共厕所TOILET
师》,展现中国军⼈锻造军魂的《兵者,国之⼤事》,记录反腐⽃争的《⼈民的名义》,表现⽂化⼤家⼈⽣历程的《狂飙》、《成兆才》、《启功》,贴近当代百姓⽣活的《长夜》、《淮河新娘》、《两只蚂蚁在路上》、《将军⾥》,还有⼤胆探索、样式创新的《家·书》、《⽹⼦》以及《⾮常悬疑》等。
《茶馆》、《李⽩》见证话剧时代变迁
话剧《茶馆》剧照
此外,本届邀请展还精⼼挑选了两部具有代表性、经典性的艺术作品:见证时代变迁和⼈物命运的《茶馆》,展现爱国情怀的《李⽩》,表达出话剧⼈传承历史、再创辉煌的责任使命。同时,参演的⼏部历史题材作品从传统⽂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赋予时代新意、创新表现形式,进⾏了艺术转化和提升,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化。如以戏剧的视⾓观照戊戌变法的《北京法源寺》、⽤肢体剧和⽪影⾯具演绎聊斋故事的《罗刹国》、讲述清朝尚书刘统勋以法护⽥的《天下粮⽥》,以及描写清朝廉吏余墨林追求⼈间正道的《遥远的乡⼟》。
吴郡四姓⽂化惠民连推公益讲座、低价票、专题展
话剧《李⽩》剧照
坚持⽂化惠民,邀请展开展戏剧进社区、戏剧进校园等公益演出活动,将组织活跃在舞台上的⼀批基层院团和民营院团
坚持⽂化惠民,邀请展开展戏剧进社区、戏剧进校园等公益演出活动,将组织活跃在舞台上的⼀批基层院团和民营院团在北京⼤学百年讲堂、西城⽂化馆缤纷剧场演出《⽹⼦》、《启功》、《寻春柳社》、《语⽂课》等作品。展演还向西城区辖区中⼩学校师⽣、务⼯⼈员、⼲部职⼯和社区众定向免费赠送⼀定⽐例的演出票,举办多场话剧艺术讲座、评论研讨和演后谈等活动,以提升观众的话剧审美和鉴赏⽔平,同时实⾏低票价,让更多观众有机会⾛进剧场。
展演期间,组委会还在国话剧场⼤厅举办纪念中国话剧诞⽣110周年国家话剧院创作剧⽬展,并配合中国剧协、中国话剧协会等单位举办李默然艺术⽣涯专题展,从不同⾓度展现中国话剧的时代变迁。
“中国话剧诞⽣110周年纪念展”在国家⼤剧院开幕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民艺术剧院联合主办的“历史回放,舞台辉煌——中国话剧诞⽣110周年纪念展”,7⽉28⽇在国家⼤剧院开幕。
本次展览以话剧历史的时间线索为主体脉络——⽂明新戏、五四新戏、抗⽇战争前期戏剧、抗⽇战争
后期戏剧、新中国戏剧、新时期/新世纪戏剧,以⼤量珍贵的话剧图⽚和相关⽂献、资料、实物、演出场景复原、剧⽬滚动播放等形式,纪念中国话剧110周年所⾛过的光辉历程,展现中国话剧的舞台艺术成就,弘扬⼀代⼜⼀代话剧⼈顽强不息的奋⽃精神。 
据介绍,为做好此次纪念展览活动,中国艺术研究院从全国50多家话剧院团及艺术类院校提供的5000多幅图⽚资料中,整理遴选了近700幅有代表性、有历史意义、有现实影响、有⽂化积淀的图⽚,依照历史发展线索,精⼼搭建成有历史感、有艺术特点、有视觉效果的全景式中国话剧景观。⼀些珍贵遗存,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集中修复展出,⾸次与公众见⾯。本次展览将持续20天,同期还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为期两天的“纪念中国话剧诞⽣110周年学术论坛”。
中国话剧发展的启⽰:贴近⼈民接通地脉
100多年来,关注中国的社会变⾰、贴近中国的观众趣味、张扬中国的民族美学、尊重中国的市场规律,始终是话剧的中国道路的重要取向,它们决定了话剧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当下与未来的中国话剧,使中国话剧真正成长为“中国”的话剧,这是话剧在中国的成功经验,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亦有启⽰ 
中国话剧已经⾛过了100多年的历史。作为西⽅舶来品,近代形态的话剧起源于欧洲,20世纪进⼊中国并迅速发展成极具影响的艺术门类。纵观话剧在中国的诞⽣、发展与成熟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
到,中国话剧不是西⽅演剧样式在中国的简单复制与搬⽤,它之所以在中国得到普及并收获今天的成就,就在于中国话剧始终坚持以⼈民为中⼼的创作导向,始终扎根于中国社会⽂化的⼟壤,跟⼈民同呼吸、共命运。 
呼应⼈民⼼声才能⽣存 
话剧本是外来的舞台艺术样式,它之所以能够在晚清民初演出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分得⼀杯羹,并且成功获得部分城市平民的喜爱,在根本上就是由于早期话剧的引进者和创始⼈,直觉地认识和把握了⼀个朴素的道理,即⽆论运⽤何种艺术样式,都必须反映与表现所处时代民众关切的题材和内容。 
Gamma校正话剧在晚清社会改良的⼤背景下进⼊中国,从⼀开始就呼应了⼈民思想与情感两⽅⾯的强烈诉求。上海南洋公学的学⽣1900年创作演出了《六君⼦》《经国美谈》《义和团》等时事新剧,既体现了这些学⽣忧国忧民的拳拳之⼼,也在不经意中成为话剧在中国本⼟落地的标志性事件。 
这些因为参与学⽣演剧⽽变⾝为话剧创作表演者的先驱们,始终聚焦于当时⼈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剧⽬题材包含着激烈的⽭盾冲突、体现着强烈的政治意识。通过演出感染观众,唤起民⼼,推动社会改良,⼏乎是所有早期话剧演出的诉求。从南洋公学的学⽣演剧开始,⼜有上海育材学堂演出的《张汶祥刺马》等时事剧⽬,其后,上海更多家社会组织和慈善团体摸索着运⽤“新剧”这种陌⽣的样式,编演⼤量与社会改良相关的新戏,才让⼀直习惯于昆曲⽪黄和各类地⽅戏曲的中国观众,开始接受这种
既没有唱腔,也不⽤⾝段的舞台形式。早期话剧正是由于努⼒选择当时的中国民众所感兴趣的戏剧内容,才争取到在中国⽣存下来的空间。 
关注民众⼼声,以艺术与民众进⾏充分的沟通,这是话剧⽴住脚跟的关键。同⼀时代风⾏的“通俗演讲”,充溢着启蒙⼤众的愿望,看似效果更为直接与强烈,但是终究因为形式与内容偏于纯粹的思想灌输,徒怀教化民众之愿望,却没有读懂民众的⼼声,⽆法调动吸引民众之丰富⼿段,所以不得不迅速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早期话剧与“通俗演讲”的命运之所以迥异,关键就在于话剧更多地认识到只有了解民众,以艺术创作呼应中国民众的情感和思想诉求,才有可能在中国⽣存发展。 
尊重中国⽂化才能发展 
伤痕 卢新华
尊重中国⽂化才能发展 
话剧进⼊中国之初步履蹒跚,最初是被看成开发民智、唤起⼤众之政论利器的。接下来,尊重与领悟中国⼤众审美趣味的朦胧意识,为话剧赢得观众进⽽持续发展壮⼤提供了关键性的⽀撑。 
早期话剧演出团体就已经开始注意从千百年来浸染中国民众的传统戏曲中汲取经验与营养。1913年郑正秋组织新民社,其商业演出模式借鉴了戏曲的表现⼿法改造话剧。表⾯上看,郑正秋们虽热衷于使⽤西化的观念与词汇,甚⾄在舞台美术和⾓⾊装扮等⽅⾯,都不同程度地模仿西⽅时尚,但努⼒探索
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与趣味,才是他们赢得观众并且持续⽣存发展的关键。从郑正秋开始的话剧商业演剧模式,⼀⽅⾯从上海延伸到全国各⼤中城市,使时尚的新剧在天津、北京和武汉等商埠渐成⽓候,并且不断对其他省份的中⼼城市产⽣影响;另⼀⽅⾯,在上海及周边城市,还因应着观众的需求⽽发展出⽅⾔话剧,更由此衍⽣出滑稽戏,丰富了中国的戏剧舞台。 
敌伪占领时期的上海,话剧之所以依然能够顽强地⽣存,也是由于这⼀时期最主要的话剧创作与演出团体,始终葆有对民族题材和民族叙事⽅式情有独钟的偏爱,以及更重要的,对中国化的舞台叙事的不懈追求。⽐如唐槐秋执掌的中国旅⾏剧团请周贻⽩编创了《李⾹君》等⼗多部话剧;沦陷后费穆等⼈创办的上海艺术剧团,陆续演出了《杨贵妃》《鸳鸯剑》《梁祝哀史》等剧⽬;尤其秦瘦鸥和费穆、黄佐临、顾仲彝合作改编的《秋海棠》,更是在上海⼀地便连续演出135天,创下了当时话剧演出的新纪录。他们拓宽了话剧的题材,既有历史传统故事,也有时事新闻,把戏曲经典进⾏话剧表达,⽤话剧的形式智慧地讲述中国传统故事,是他们赢得观众的秘诀之⼀。 
更有启⽰性的是他们对外国戏剧名著的巧妙化⽤,在机械搬演西⽅戏剧经典的“海归”们屡屡碰壁之际,以黄佐临为核⼼的苦⼲剧团⼤量上演中国化的国外经典,如根据莎⼠⽐亚的《麦克⽩》改编的《乱世英雄》,根据果⼽⾥的《钦差⼤⾂》改编的《视察专员》,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罪的⼈》改编的《舞台艳后》等等。这些在西⽅戏剧界早有定评的经典剧⽬,重新改编后植⼊了中国⽂化语境,因⽽得到观众倾⼼喜爱,让话剧这种表演形式为越来越多中国观众接受。 
从孤岛到沦陷时期,上海⼀直是话剧演出的中⼼城市,同时也是市场发育程度最为成熟的都市。那些话剧市场上的成功者,尽管多数没有留学东洋西洋的经历,也很少真正见识西⽅话剧的实际演出,但他们⽐头戴留学光环⽽傲视国⼈
的“海归”话剧家更熟悉中国的戏剧传统,更懂得中国观众的需求,因⽽更擅长于将话剧这种外来的戏剧样式与中国的历史⽂化和演出市场相衔接。他们让话剧在中国的步伐,⾛得更为坚实⽽有⼒。 
流行音乐论坛坚持民族化⽅向才能有效创新 
话剧既然源于西⽅,中国⼈在话剧表演理论探索上的后发态势,并不令⼈奇怪。然⽽话剧既然已经进⼊中国,在中国的剧场演出并让中国观众欣赏,就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表演理论和发展模式。 
新中国成⽴后,中国话剧的⼀系列成功实践确⽴了⾃⼰独特的发展道路。以中国话剧重镇北京⼈民艺术剧院为例,从20世纪50年代创作演出的《龙须沟》《茶馆》到新时期的《⼩井胡同》和新世纪的《窝头会馆》等等,北京⼈艺独具特⾊的“京味⼉话剧”,标志着话剧在中国的成熟,并且拥有了可以毫⽆愧⾊地屹⽴于世界话剧经典之林的作品。
北京⼈艺的京味⼉话剧最直观的表征,就是风格极其鲜明的北京话,⽽这种京味⼉,不仅指从⽼舍开始的⼏代剧作家都主动选择⽤北京话写作,更是指舞台上浓郁的北京风情,尤其是充满北京特有的城
市⽓息⼜有很强表现⼒的“开⼝就响”的京味幽默,⽆⽐⽣动,⼜极有个性。北京⼈艺所形成的这种独特的京味⼉风格并不容易,⽼舍的出现当然是其重要契机,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导演焦菊隐等⼈的深⼊思考,到并确认了⽼舍这种⾼度民族化的表达⽅式的美学价值。 
历史证明,中国话剧的“理论⾃信”和“道路⾃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中国艺术家们艰苦探索结出的宝贵果实。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专家传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之精华,在⼀定程度上纠正了中国话剧界对其体系的误读,然⽽相伴⽽来的,就是对⽅希望彻底以斯⽒理论改造中国戏剧。在特殊的环境⾥,焦菊隐及北京⼈艺的话剧艺术家,努⼒实现了让话剧与中国传统戏剧更相贴近,并且最终使之成为中国⼈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样式这⼀重要⽬标,中国话剧避免了演变为外国艺术的中国复制品的结局。从北京⼈艺建院之初,他们就确⽴了⾼度⽣活化的表演风格,让中国话剧表现中国风格与追求中国韵味有了充分的合理性。因此,北京⼈艺形成的鲜明风格,其价值与意义远远超越了纯粹的语⾔层⾯,其背后更体现了在题材与表达⽅式等⽅⾯全⽅位的清醒与⾃觉的中国化选择,中国话剧如此⽅能在外国话剧巨⼤压⼒下倔强地崭露头⾓。 
改⾰开放以来,西⽅现代派、后现代戏剧思潮和各种光怪陆离的戏剧新流派⼀拥⽽⼊,直接冲击着话剧中国道路的⽅向。话剧当前⾯临的语境,与20世纪50年代相⽐既有相似⼜有差异。机械地、表⾯化
地搬⽤西⽅戏剧⼿法以为时尚的趋势,与运⽤新思想、新⽅法丰富和开拓中国话剧的尝试混杂在⼀起。在开放与取舍、坚守和吐纳之间,中国话剧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新格局,尤其在演出市场中⼀枝独秀,重新回归我们的⽇常⽣活。新⼀代话剧艺术家以我为主,他们有选
成相对成熟的新格局,尤其在演出市场中⼀枝独秀,重新回归我们的⽇常⽣活。新⼀代话剧艺术家以我为主,他们有选择地、批判地学习、借鉴国外话剧有益经验,坚持⾯向中国观众演出,正视观众的欣赏需求,使中国话剧在传承中焕发出鲜活丰富的光彩。 
话剧进⼊中国的100多年来,关注社会变⾰,贴近观众趣味,张扬民族美学,尊重市场规律,始终是话剧的中国道路的重要取向。新世纪以来话剧市场令⼈乐观的发展前景,同样与此密切相关。它们决定了话剧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当下与未来的中国话剧,并且使中国话剧真正成为“中国”的话剧。这是历史留给中国话剧的可贵经验,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亦有启⽰。
【数据分析】
2017年是中国话剧诞⽣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密集开展,有关于如何提升话剧原创⼒,如何探索中国话剧的民族化现代化的研讨、思索从未停⽌。
中国话剧历经了110年依然具有强⼤的⽣命⼒,是因为它有着鲜明的特征和众多功能为依托。同时在
过去的历史⾥,中国话剧在现实主义领域取得了世界性成就,出现了世界性的剧作家,20世纪以来中国戏剧⽂化发展的主导⼒就是话剧,这是中国话剧的历史贡献。
回顾历史是为了珍视当下。当前中国话剧在新的阶段,⾯临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如何平衡艺术与市场等问题。
从⽬前话剧的现状来看,中国话剧正处于困局、僵局之中,制约当下戏剧发展的瓶颈就是优秀的原创剧本严重匮乏。⽆论是主流戏剧,还是⾮主流戏剧,⽆论是通俗娱乐戏剧,还是实验探索戏剧,⽆论是现实主义戏剧,还是⾮现实主义戏剧,⽆论是国有院团,还是民营院团,⽆论⼤剧场戏剧,还是⼩剧场戏剧,都受制于优秀原创剧本的匮乏。
⾯对当前困境,我们要从现状出发,创作者要坚持从⼈出发、关注⼈表现⼈以及坚守戏剧的品质。同时,话剧的创作,要从话剧艺术美学的⾓度出发,让中国话剧和观众达成艺术欣赏的美学共识,在本⼟原创剧作中保持⾃⾝的精神⼒量和坚守⾃⾝的艺术价值,才能获得⾃信,才能让中国话剧在国际上有⾃⼰的地位。
在中国话剧110周年之际重新开展⼀次戏剧观的⼤讨论,重新检讨我们的戏剧观,深度拓展我们的戏剧观和戏剧思维,以此来推动中国话剧的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7-07 02:17: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11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中国翻译理论
下一篇:翻译简史
标签:话剧   中国   戏剧   演出   北京   观众   艺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