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山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中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大力推进10大人才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将中山打造成为珠三角西岸的产业高地和人才福地。 组蛋白在加快转型升级、探路幸福广东的路上,中山自此大力谋求全新的人才战略。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目前中山正按汪洋书记的指示,探索一条与珠三角东岸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未来五年,中山明确了要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初现。
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表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人才工作要升级。为此,从今年3月开始,中山就在全市开展深入调研,制定了中山人才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首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按照规划,中山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人才总量达到68万,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1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最大功率点跟踪31%。谋求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幸福蜕变。
《纲要》指出,中山将全力推进10项重大人才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人才。
首先是实施人才工作品牌开发工程,用5—10年时间,打造一批符合中山实际、体现中山特、具有较高声誉、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工作品牌。
其次是高层次人才推进工程,旨在培养引进10名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领军人才,100名掌握核心技术的紧缺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100远程浏览器隔离名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第三是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引进3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中山创新创业。
第四是创新科研团队扶持工程,旨在重点扶持100个拥有国内外前沿研发技术,具备较强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科研团队,争取10家左右入选省级创新科研团队。
此外,还包括实施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工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名师名医名家培育工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等。
薛晓峰强调,人才投入必须先行,一定要做到优先保证。为此,中山正成立市一级和镇区一级的人才专项资金,确保总额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2020年,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将比目前提高4个百分点。
此外,中山将不断提高人才工作在市直部门和镇区考核中的权重,探索建立领导联系人才工作制度,将人才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纵深
凝才智发力转型升级 聚贤士建享和美家园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步入深水区,区位、政策优势的作用将越来越弱,未来区域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体现在人才优势之上。
年初,在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广东最紧迫的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紧缺的是高层次人才,必须把人才优势确立为“第一优势”。
石墨钢站在“十二五”破局之年的历史关口,怎样在转型升级背景下快人一拍?怎样在幸福广东建设中先人一步?显然,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人才战略的大力实施绝非主政者一时权宜之计。薛晓峰表示,中山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中山”的关键时期,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各项战略目标,都离不开人才战略和智力支持。
昨日,中山以“历史上最高规格”举行了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事实上,这也只是中山着力谋划人才强市战略中的一个缩影。当前,中山已将“人才强市”战略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抓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齐头并进,拉开了成就珠江西岸产业高地、人才福地的徐徐大幕……
【产业聚才】搭台唱戏 以产业转型升级聚集人才丛文景
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何以能吸引来稀缺的人才资源?只有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人才搭建好平台和发展空间,才能真正吸引高端人才的集聚。
今年以来,中山加快推动“一个平台两大基地”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中海油、中船等强优企业纷纷落户或增资。此外,针对未来五年的产业转型升级,中山提出“三个一百”战略:推进一百家外商投资企业及来料加工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支持一百家内资企业做强做大、引进一百家优质企业或项目。
这意味着,央企、民企500强、世界500强将成为中山未来引进的重点,高端平台的建设为人才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去年,中山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产业发展需求作为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指挥棒,突出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根据昨日公布的《纲要》,中山将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力推动各类人才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聚,不断推动“三个一百”产业战略向纵深发展。
产业“重地”自身具有很强的要素积聚能量级,最终会形成才智向往的人才“福地”。以产业转型升级聚集人才,中山“风电装备基地”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中山提出依托广东明阳风电集团,打造一个上千亿元产值的“风电装备基地”。明阳风电依靠其创新研发团队,荣获昨
日公布的首届创新型科技人才突出贡献奖一等奖。
【政策引才】筑巢引凤 “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益”缘
没有给力的政策比较优势,何以能让紧缺人才心向往之?环顾珠三角乃至国内,新一轮人才竞争的热潮正在兴起,比如上海实施“领军人才计划”、深圳启动“孔雀计划”等等。
从去年开始,人才战略成为了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中山由此发力出台了各项前所未有的人才政策。薛晓峰介绍说,目前中山各项人才政策已基本到位,含金量非常高。各级各部门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狠抓落实,保证“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益”。
去年以来出台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提出将中山高层次人才划分为六个层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划分为第一层次,随层次标准的不同,依次划分出接下来的五个层次,第六层次为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省技术能手,博士。
与此前相比,该《意见》多处规定屡开中山或省内历史先河。首次提出将自主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提高到同等地位;首次设立“人才突出贡献奖”和“爱才重才奖”,把奖励人才和奖励
单位有机结合;补助标准从每月发放1000—3000元提高到每月1000—5000元,购房补贴标准从10万—30万元提高到10万—100万元;新增了资助项目,如获省批准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在省给予专项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市财政按不低于二分之一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而获市批准引进的,给予100万—1000万元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