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阅读: 评论:0

尸体解剖
A、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一、调查法  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是采用各种形式的"调查"(survey),它是对部分人系统地询问他们的意见、态度和行为,力图发现人们是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的。调查法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调查会法等具体方法收集资料.
(一)问卷法  问卷法是运用问卷向各个被调查人了解情况的一种方法。问卷法有以下特点:第一,标准化;第二,匿名性;第三,间接性,调查者一般不与被调查者见面,而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这有利于节省调查时间与经费,也可避免研究者与被调查者见面的不利影响与偏见。但也有它的缺点,即真实性程度有疑问,一般低于访谈法,也有一个回收率的问题问卷设计的步骤涉及以下几方面:问卷的核心是问题。编制问卷首先需要确定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客观性问题、主观性问题。根据问题的内容,可以非为两大类:一般性问题、敏感性问题或威胁性问题。问题的形成一般经过:调查分析,提出假设;概念具体化,寻变量;确定指标;编制直接或间接的问题。提出问题是问卷设计中的关键.一个好的问卷必须合理、科学、艺术地提出每一个问题.合理地提问,需要符合三个要求:科学地、合理地和艺术地提问。 问卷设计的最后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是进行"试测"。试测的对象可以是
少数,试测的方式应该与正式调查一致。在分析试测所得的资料时,重点应解决回答者所提出的各种意见、”无回答率”较高的问题以及答题的程序等.
(二)访谈法  访谈法是调查者直接向被调查者口头提问、当场记录,并据此了解教育实际情况的方法.其特点为:双方直接互动:通过对话进行;访谈过程灵活可控:有助于访谈资料的质量;访谈结果也容易出现误差:主要是因被调查者言不由衷,或有偏见导致的。访谈主要有三类:标准化访谈、半标准化访谈和非标准化访谈。访问调查的成功主要依赖于访问员的素质。访问员的条件:第一印象好;有收集资料的机智与技巧;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常识;责任心强;不怕繁琐;任何时间都可以作访问;有相当程度的学历;无不良嗜好;生理特征适合访问。
(三)调查会法  调查会法是访谈法的一种,它是以集体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头脑风暴法是特殊的调查会法,主要用于预测性、规范性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研究中。20世纪3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奥斯本提出:围绕某一专题自由发表意见;但不能重复、对同意见也不许反驳;要求修改与补充自己意见的人有有限发言权;鼓励创造性思维;人数以十几人为好;时间为半小时至1小时。它又可以分为正向(提出设想)、反向(提出质疑)两种。
二、现场法  现场法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被调查者正在发生的外显行为、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主要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资料。在自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对象的外显行为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即为观察;在研究者有意改变或设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研究对象的外显行为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即为实验。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直接感知与记录正在发生的一切同研究对象与目标有关的社会事实的一种调查方法,观察法可以分为几类: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实验室观察常常表现为:某一不露面的研究者通过一个单向窗口来观察对象,记录某种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实地观察主要表现为:教育社会学家可以在家庭、操场、街道、教室、办公室中观察人们的行为.2、非参与观察(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是指研究者不参与到他所研究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情景中所开展的观察。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要求研究者融入到所研究的教育情景中,并设法把自己变为被研究体中的一员,并尽量用该体成员的视角来理解整个现象。参与观察根据研究者的身份是否暴露又分为两类:”公开性参与观察"与”隐蔽性参与观察"。后者还涉及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研究者是否有权欺骗被研究者,并侵犯他们的隐私?
(二)实验法  实验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经典的科学方法。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察有关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假设。实验法主要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两类,前者强调纯粹的实验情境和标准化程序,但它难以创造与现实世界相似的,因而也就难以判断实验结果与现实生活一致性的程度。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更多使用的是"实地实验"。实验法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7个阶段:建立假设、建立实验组与控制组、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前测(实验前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度量)、实施实验干预(让自变量出现并发挥作用)、后测(实验后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度量)、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三、隐蔽法  使用调查法、现场法时,接受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的被研究者,实际上都可能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而且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总是有可能出现互动作用。使用隐蔽法,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因而不存在互动。隐蔽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根据文献资料进行的”第二手分析"、根据"物质痕迹"进行的"痕迹测量法"。
(一)第二手分析布里亚特共和国
(二)痕迹测量法  痕迹法是研究者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中特殊的痕迹研究过去与当前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1960年,美国社会学家韦布(Webb,Y.J.)等人开始将研究物质痕迹的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形成了这种"物质痕迹测量法"(Unobtlusive Measures).这一方法把物质痕迹分为两类:(1)磨损,即物体被人使用陈旧的程度,又称”磨损测量法”.例如图书馆地板的磨损(可说明读者的偏好),图书磨损程度(可说明读者的阅读倾向等);(2)累积,即物体上上被人积存物质的情况,也称"累积测量法”。这种方法可以再现人们过去的社会行为,是对现场法、问询法等的一种重要补充,是对某些难于或不能直接观察与询问的现象进行研究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的使用增加了研究资料,并且确保了研究者没有对正在研究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但这一方法很少单独使用。
四、 人种学研究法 ”人种学研究”这个术语起源于人类学。在教育社会学中,人种学研究主要提供在特定情形下教育制度、教育过程,以及其他各种教育事实的科学描述。它所强调的是发生在自然情境中的教育事实,注重过程,旨在获得整体情形,所以它主要依赖于对所研究现象的观察、描述、定性判断与主观解释。在着手研究时,人种学方法常常不需要以某种理论为基础或进行具体假设,而它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则是多元的。如此一来,人种学研究既用于记录原始资料也指向解释原始资料。例如,我们要研究某一个班级集体的
性质。人种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这个班级集体是怎样的?象什么? ”然后便需要对这个班级的各种集体生活进行长期的观察,比如观察该班级校内外集体活动情形、班级课堂生活情形、班级成员的人际关系等,研究者需要做大量的实地笔记,与教师、学生进行面谈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试图对该班级集体情况作出准确的描述和解释.
B、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
(一)涂尔干的教育vyl8gYnDXJ社会学方法论(实证主HMr54&laD$&jo@VoDatsfw7fSQ*axL6cTUeaau08fcrW6义方法论)
  涂尔干,38*-Ej0W@C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学的重要奠基者之l(#EEiSG—l5P@E RWAoLL&zzY&—np)2RJH&SBo)gkZjW一,是社会学实证主义的重要倡导者.正如他1OJQHELx^ktI2JEFif!8FN指出:“我唯一能接受的称号是理性主义者。^ BC7SLL&1QxBS-PNvt^T(8Nu*7LDXaAJ+ZM%W6实际上,我的主要目的在于把科学的理性主义+WVN%%z Y4v6SsANrhFlCk(nm*k扩展到人们的行为中去,既让人们看到,把人b*$i$Tra##们过去的行为还原为因果关系,再经过理性的g EqIDtbp@HffxjjO+^Z!)Tp%aDWKMmVPjNJc(7a)YmQ@pMzXOjL5FC加工,就可以使这种因果关系成为未来行为的ahp8Y&ibMPhZMsc+Gh准则,人们所说的我的实证主义,不外是这种pFi4^QgG3NpkyzHm$QHacby$KGH2 yX#rpUN*sW+pb3NOF理性主义的一个结果”。
  基于科Q9mWh^w#(Fn!G#Xi9fVbe8N$xwUVkLC(y1q@9^&*j&l2xG9 #M学理性的构想,涂尔干构思的社会学所研究的(t(+U7E+ccTUJ%Cfbz+eBhNEEDBoJToZofhpxt是社会的基本现象,是用社会学的方法解释这dtbtRE#bdE70#7些现象。因此,他的社会学概念是建筑在社会ZMTP!B gW&NKkdfHgF0*4vB@A现象的理论上的.涂尔干的目的在于
证明,能RQ63u够而且应该建立社会学,这是一门与其他科学LczI(Kz9T*&^J)^UJFyYB0IhxrHqxyJ& cLCp&lN完全一样的客观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C2)Jhj现象。要建立社会学必须做两件事:一方面,ipPiEc7j0g这门科学要研究的必须是专门现象,换句话说!)kObf1rag(Gz)Fx4+,它的研究对象和其他的学科是截然不同的;6A*qAP)2L*7JJnvy*UVtfi6xe#caO6C)*dbdhAA^uj%mr2UisMGD!EX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能够用其他科学观察和解hIWXKF(G4nud-%8L4C—释事物的同样的方法来观察和解释他的对象。PZ这两个要求可以归纳为两句能够概括涂尔干思JIPd^^wFd想的名言:必须把社会现象看作事物,社会现j17%wii4T#NDS^9V15P1Exq$H5Tx$r^象的特征就是社会能对个人产生强制的作用。C74XQW8EJM&tn4$V1pt!o(xvZ-2-L(shy5@&1yK按照涂尔干的思路,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cSq2JHILhpnT+nG$fGx^zan6—#k^G8e9boi@O1pJQ#Jy0bjIRc!PPfn-$是一种“社会事实",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人机工程学论文IS$5wc0@9vj89象,可以用经验的方法加以研究。在如何研究giZw!ftPw&dANfu%5这一问题时,涂尔干强调指出,社会事实不可TEPQL z2s #$eJ)zyxl!ht5以还原为个人的事实,社会事实在社会层次上pJnPUqy1qy&d#YcfMNmOp$^*LEiA*6tU77eHTA22Qjd$RrUl8-fp!k77ckB有其独立的存在。
1ucJ Ogfpb73TDFtxU81YxkGX&BrK5涂尔干方法论的第一个原则  涂尔干所强调的社会学原则之一,是一个社C&p!ctH7GEBYpL3-X!pRr2%#(会事实必须用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
2涂尔干方法论的第二个原则  UV—(MfDSl#9XQQ z-5涂尔干方法论的第二 oE0UvPy-GwkeMf^VV3WXD个基本原则(是当代功能主义的基础),是一eBHM+81zkGSL#Xkmb%sMgkVN*F+mhFZ5rRK39ZZ(0&*gg个社会现象的起源与它的功能代表着相互独立!DKAAZav%882TEC99N!MP9N&7MLwrKb(qt@+v0l%aJNNdmj5eZ4的问题.即“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P0H(IfSZmRHx)st$hRhz)Dtq%U4ch,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P%TI7n#r的功能。”
(二)韦伯的教育社会CU学方法论(人UD)Zi^^SQbpJl5gl*fU+文主义方法论)
  韦伯的社会学可以看成是人UD)Zi^^SQbpJl5gl*fU+文主义的。他与先前的社会学家不同,不是用VKKBcTRn%gCOI jYaeWBDFnu*rhr%cWZVe&1-LPL1SjQt57)社会结构的概念构成自己的理论,而是把分析m*fBs@%Aaq4^Bw!l的中心放在人类个体上面。正像他所阐述的那w0C&8N4yyKEm5N&f6AbFA2ceqB$uJH样,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或者试图效仿自然fsi*e*Vk1+gueNFmS7F+Vn25Y^9B^3!科学的方式建立某种可以从数量上来把握的合UNLor5*NKEPNDmT!yyA!n@y*giGKaj2kun)jCs^2G1k乎规则性,或者依照规律的设想通过历史归纳r法从历史中寻某些本质的东西,从而可以把2WWJuUtIMfxjx其他事件都化简为这类基本的因素。韦伯用一般mz7Fh+%(4xX4qKA!1TyNPFS61YHgu0U7hYORQJyoPqjS^aBEG的经验研究揭示了合理化的过程,但他并没有sqe@VCjp oWS57NAgTIXViNo)5)I5*(5AXV!WHL5cdvKeHJ10vv!^0V@0从经验主义的角度曲解合理化过程,没有使合gdNo理性内容在社会学习过程中消失殆尽。韦伯留Y4!GEfqF7!PEgK7NC2^ZD&8r*tZWL78Jf#uvOT@jjPQT W下来的著作都是一些断片;但合理化理论是其kU7e6nAZZ@ir3i35M)11Du3KFOEj(Nr@7L^YQGGrwOydi22Ke+y!*xVMV(L中的一条主线,我们可以用它把韦伯的理论全空调自动控制系统qZG3wuI*!1F#FTkb+layYb#J2pO7 OmO0I9貌建构起来。韦伯承认,这样QazwDUnG —7+z4d54WpY2r@8B9cfMkymYSdTgZPbSANjXOkZ建立起来的规律的确能够发挥某种类似词典的^mvGH)j(3sfrry)KBlld!YVmZ)9XZPQBPq17Wk20z作用,但也仅此而已。社会科学兴趣的出发点 hJ-kEn^0bDz*)ITi&jC3c0ZQTTy是围绕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现实的,亦即个G$1G7P6OuGea#jl!@&^1y$Za8YSF3g-TF@F4HPZ%X9RiG9VU7#1^iUjr别的形态。社会文化生活的实在无论何时都不a9VzQXtZ9!xS能从那些规律和因素中推演出来,凭借这些规sJBYoGup N@(A8RA^%—&律也无法使我们达到对于社会文化个体的认识^8WXwm1JFW8j2Tvb5r4rR +WW)Cuuzv4%e8@CWMrsxQu BmeS$。为此,韦伯把社会学定义为“一门关注对社VI97l(9v6eT07*会行为的解释性理解并因此关注对社会行为的Fmpq73HW$$#5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说明的科学".韦伯主义教育odYg&X1^-azpfYdqIwj(kWU(C取向有三个主要代表人物——金恩(Ronald KinguE7em%2Ji6LTM2awx(AfFX)、柯斯林(sRandal Collins正交试验Se6qyF50xg dd1GK7kURcGPpM2$N (DDG)、和阿区(MargareeRK7s!!nuq%ysn&Z3NUMTIh#*e6R7FpJ!CI89%jA^V6PB8Ftlk#tt Archer)。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22:34: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05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社会   观察   教育   问题   方法   社会学   研究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