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学作为整个社会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并没有不同于别的分支的单独的研究方法。一般地说,凡可用于社会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样也可用于乡村社会学,不过,其中有些方法更适合于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并为乡村社会学家所常用。本章将结合乡村社会学对乡村社会实际研究的特点,简要地介绍这些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方法概述
一、研究任务的类别和研究方法的层次
乡村社会学的研究,按其目的或研究者的意图来区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性研究,一类是应用性研究。前者的目的在于探讨乡村社会各类现象的本质与联系,揭示各类变化的规律,以扩展既有的知识和发展乡村社会学的理论(包括推翻或修正旧的有谬误的理论、提出和发展乡村社会学新的科学的理论);后一类的目的在于运用乡村社会学及其他社会学的知识及方法,去研究和解决乡村建设、发展等当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类研究虽有时也会触及或提出一些理论问题,但却不是其研究的主要任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都只有任务 或目的上的区别,而并无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即是说理论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也可用于应用研究,反之亦然。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各自的内部还可以细分,如理论研究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是探索性研究。此种研究包括两种情况或两种不同的探索:其一是对乡村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如原来没有的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社会集团、阶层、体、组织制度、习俗以及行为等等)的研究认识,或者是对久已存在但未弄清或认识模糊的现象进行研究和深入认识,以便从理论上准确反映它们的实际状况、特征、性质、发生原因、发展的趋势、变化的规律等等;其二是为建立某种理论设想并为进一步过渡到下面要介绍的验证性研究奠定基础的探索。此种探索的目的不在于像前一种那样去详细弄清所研究对象的各种情况,而在于通过对有关理论构想的典型事例的调查研究,探讨研究者所要建立的理论构想,三是否有某种必要的客观依据。
理论研究的第二种形式是验证性研究。在现代社会学各种实际研究中,验证性研究是各个分支学科都采取的主要研究形式。乡村社会在其早期阶段不太怎么运用这种形式,而现在也和其他社会学分支学科一样越来越重视运用这种形式了。验证性研究的作法,一般都是
由研究者在正式研究前预先提出一个或数个理论假设(如通过探索性研究提出的某种理论设想或因受某种现象的激发而产生的理论构想等)、,然后通过实际的研究,来检验该假设是否符合实际和能否在理论上得以成立。验证性研究有时也用于对别人已检验过的假设(不管是证实或被推翻了的)进行再次检验。这种检验叫做“复验”(replica-tion)。如果一个社会学的研究者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有怀疑,或者想自己亲自再验证别人已通过研究而检验过的假设,便可采用“复验”。“复验”与一般验证性研究不同之处在于:一般验证性研究只是要检验假设,而“复验”则除了要继续从事此种检验外,还十分注重对已有结论及其所采取的方法、手段的检验,因而是一种内容更复杂的研究形式。
乡村社会学中的应用研究,也可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第一是反映实际状况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为决策或从事其他社会实践提供依据,以便根据真实情况决策和采取正确的行动,我们常说的对乡村实际作调查、了解中国乡村的真实状况?就属此种研究,第二是预测性研究。这种研究不仅要了解乡村社会各种现象现在的真实状况,而且要对它们今后的发展趋势及近期、中期、远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以便指导人们有预见地采取各种措施去对待它们。例如,对我国乡村2000年以后的某个时期的人口及粮食生产发展的可能状况做出的预测,就属此种研究。第三是评价性研究。这主要是用于对国家、地方政府有关决
策的研究,如对它们关于乡村社会的各种政策、措施、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评价性研究,以便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决策者,为修改和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的重要区别是: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和建立新的知识,而应用研究则在于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因而前者在认识上要比后者高一层次。但是,这里的区分是从理论抽象的意义上讲的,而实际中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因为许多理论研究本身就包含着应用的目的或直接就包含着一部分应用研究,而应用研究也往往包含着理论研究。例如,我国乡村土地制度下一步的改革如何搞,现有的把土地分割得十分零碎、细小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怎样向现代化的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这既是一个重大的实际的应用研究课题,又包含着理论探讨,而且只有建立了明确的理论,今后的改革才能在它的指导下正确地进行。这样看来,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区分在实际中便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并无绝对的界限。
乡村社会学的研究除可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外,还可按其认识的深浅程度区分为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两类。描述性研究重在真实、准确地反映被研究的各种对象的实际状况,并多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不涉及它们的本质、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它所要回答
的问题是:被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解释性研究并不停留于现象层次,而要深入现象本质、它们的内部联系和变化规律。它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研究,它们在实际过程中都要涉及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法问题,并且只有在这三个层次上把研究方法的有关问题都处理好了,即都采取正确的方法了,才能顺利完成研究任务和达到科学的研究水平。这三个层次的每一层都包括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属于第一层次的是各社会学学派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理论方法或思想方法,此层次的各种方法具有哲学或理论的性质,故又称方法论。在社会学中,属于这一层次的典型事例是孔德、迪尔凯姆等主张的实证主义的方法和韦伯等人主张的理解的方法。前者认为社会现象犹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现象一样,可以采取自然科学一样的实证方法去研究;后者则认为,人类社会有其特殊性,本能像对待自然现象那样采用实证的方法去研究它们,而应着重以人们的社会行动为中心,通过对行动者的思想、目的、动机,以及对行动的意义的考察而研究和把握各种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提倡的矛盾分析法及阶级分析法等,也属于研究方法的第一个层次,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是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与形式,如比较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各种社会调查、各种社会实验以及实地观察法、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等。第三个层次包括各种研究技术,如调查技术、抽样技术、统计方法和技术、计算机的
搜狐数码操作使用等。
以上三个层次的各种研究方法,构成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复杂体系,乡村社会学的各项实际研究,每一项都要触及该体系的三个层次,并随不同的研究者而做出不同的选择。一般地说,人们在第一个层次做出的选择,都直接受他们的社会学基本理论及哲学观点的决定和制约,而第二、第三层次的选择则只间接会受这方面的影响,并且比较微弱,故第二、第三层次的许多方法都可为各种不同派别的社会学家们共同使用,虽然在具体使用中所抱的态度及使用情况是很不同的。
二、两种不同的研究传统
在乡村社会学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传统:一种是事先不带假设(或没有在事先形成明确的理论构想)的研究,另一种是事先有明确的理论假设的研究。有些专门研究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把第一种称作“扎根论”(grounded theory),把第二种称作经典或古典的方法(classical methods)。这两种传统也存在于别的社会学研究领域,其中第一种曾特别盛行于我国的乡村研究并集中体现在等人对农村的社会调查研究中。本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大陆社会学的恢复,经典的研究方法才日益为我国社会学者推
勾股数广至对乡村的研究,但扎根论仍然居优势。
经典方法由于事先是带假设的,其用途也主要表现为检验预先的理论构想,故用此法进行的研究便多属验证性研究。它的作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步骤:首先是在概念的层次开始工作,即在正式开展实际调查研究之前,先对研究中要使用的概念进行理论性定义,规定其确切含义与内容,并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表述为各种用于研究的命题,这些命题即是准备带入实际研究之中进行检验的理论假设。第二步是要将第一步骤中的理论性的概念转变为操作定义校外教育网①(操作定义即是对实际研究使用的概念做出的可用于经验事实的规定。例如,对我国现在乡村中的“贫困”家庭这一概念的操作定义,就可以规定为1995年其人均年收入530元以下的家庭),或可用经验事实来表述和说明的经验指标,因而其工作便由概念的层次转入经验的层次,作为待检验的理论命题也就变成了可用经验事实予以证实或推翻的经验命题。第三步是根据第二步骤做出的研究设计进行实地调查、实验、观察等,以收集检验假设的各种资料。最后是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整理、分析,对假设做出检验,得出证实或推翻假设的结论。
为较具体地了解以上各个步骤和对经典方法有更清晰的认识,以下结合一个具体研究事例加以说明。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村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如果我们想了解是哪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什么会先富起来,其中特别是想了解先富起来的人是不是因为文化程度较高才先富起来,用经典的方法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便应该是:首先要对“富起来”和“文化程度”这类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即规定它们在研究中使用时的确切含义。在日常用语中,“富起来”的含义是含糊不清的,它可以解释(即定义)为“发了财”,也可以解释为“摆脱了贫困”,还可以解释为“收入比别人或比过去越来越多”,等等。要进行科学研究,研究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的目的,对这一概念的含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避免使用上的混乱。例如,我们可以把“富起来”定义为“家庭或个人的收入和生活状况,达到小康及小康以上的水平”。对于“文化程度”定义为“接受教育的程度”(这比定义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多少”或定义为其他,说法,要容易掌握些)。当把研究中需要使用的重要概念定义清楚后,便可将它们联结成命题、形成用于研究的理论假设。如上述两个概念便可这样联结成为作为研究假设的若干命题:“人们的文化程度越高,便越先富起来”;“文化程度低的人,不会先富起来”,等等。这样,便完成了经典方法所要求的第一步工作并随即可进入第二步。这一步主要是使上述概念操作化及转变为可在实际中进行测量的经验指标,只有完成这一步才可以对第一步骤中提出的概念和命题进行实际测量和检验,而人们在研究中设计
中国公众科技网
问卷或调查提纲,实际上也就是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在我们所举的这一事例中,对第一个概念的操作化可先规定一个达到“小康”的收入或生活水平标准(如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3000元之下包括2999元便作为“非小康”水平对待),进一步还可把“小康”以上的情况(它们都属“富起来”这一概念)区分为“下富”(操作定义可定义为人均年纯收入3000~5000元)、“中富”(操作定义可规定为人均年纯收入5001~10000元)、“上富”(操作定义可定义为人均年纯收入10000元以上)。对“文化程度”的概念也如法炮制而使之操作化,如把“文盲”的操作定义规定为受教育年限不足两年者;把半文盲的操作定义规定为受教育年限为两至三年者;把小学文化程度的操作定义规定为小学三年级以上至初中一年级;把初中文化程度的操作定义规定为初中二年级以、高中读完一年级或未读完一年级……把这些工作做完并把它们反映在问卷上或调查提纲上,便是第二步要作的工作。经过这样的工作,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命题,便成了和实际紧密结合的经验指标与经验命题了,因而便可以使人们按这些研究定义和经验指标进行实际调查(或观察、实验)、收集各种所需要的资料了。第三步即是实际操作(调查、观察、实验等)和搜集资料,最后将它们加以整理、分析来检验假设。若资料表明先富起来的人都是或大多数是文化程度较高者(对“较高”这一概念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恰当定义,如在我国规定为初中以上者),便算确证了假设;反之,便否定了假设。
以上便是经典研究方法的具体做法。扎根论的作法则极不同于经典方法,它是完全不带假设而直接进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研究者如果是研究上面所列举的谁先富起来这样的课题,他们也不提出明确的操作定义及经验指标,而是直接深入现场用采访、座谈、查录文献等办法收集各种事实,然后把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分析,最后概括出理论性结论,而不是检验预先的理论构想。如果研究者到一个村子作调查研究,最后发现先富起来的是原来当过社队干部的人,他们便可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可依据调查资料分析其原因(如说干部有经营管理的经验和较广泛的社会关系等)。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经典方法与扎根论的重要区别,除了前者事先有理论假设并始终是围绕着检验假设而开展研究、后者不带假设也不是要验证假设而开展研究之外,还表现为前者的研究过程是从概念(理论)的层次开始,经过经验的领域再回到概念(理论)的层次而结束;而后者则却是从经验的领域开始最后上升到理论的层次。正是这样,前者最适合于验证性研究,后者则最适合于探索性研究。
三、研究的基本程序
社会学在其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仅创造和形成了许多可用于本学科各个分支的研究
方法,而且还逐渐形成了一种可用以指导各分支学科实际研究的基本程序。这种程序是总结人们各种实际的研究经验形成的,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这种程序由于是考虑了一切实际研究的必需作法及其相互关系,并排除了任何一种不必要的步骤的,所以它又是保证不同的研究者在相同的条件下采取同样的研究方法可取得同样结果的重要手段。由此也就使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那种可重复性在社会学的研究中能以实现。
对于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国内外的社会学者虽在具体划分及表述上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依次将它区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是选题阶段:选题阶段不仅要求慎密考虑和论证所选的研究课题、研究方向,而且也包括进行和完成经典研究方法第一步骤中要做的那些工作。在我国有关乡村社会的社会学研究中(实际情况则不仅限于这一研究领域),选题阶段的许多工作常被人们所轻视,因而产生了盲目确定课题等情况。而实际上选题却是任一研究的基础,选题错误不仅会使整个研究失去意义,还会使研究失去方向或半途而废。而课题如果模糊不清,又会使研究事倍功半甚至无法达到预定目的。因此,严肃谨慎的社会学研究者都十分注意选题阶段应作的一切工作,慎重地决定研究课题。轻易确定课题,是研究者不严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