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阅读: 评论:0

广义的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性。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两类。狭义的历史指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历史的过程
史学本体论
又称历史本体论或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论。其核心问题是社会历史观。诸如历史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或有什么样的规律等等。对于此类问题是否能做出科学的回答,从根本原则上决定这里是研究是否反映客观历史真相。
历史认识论
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是对史学研究成果作知识性反思的理论产物。集中回答历史知识如何形成、何以可能的问题。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题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历史认识的一般形式,形成历史认识的诸多因素,历史认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历史认识的检验等。
史学方法论
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抑或可以说,拿一定的世界观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便是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方法学”。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论史学方法。
《史学要论》
李大钊著,李大钊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这是他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合力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
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英雄史观
否认人民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历史认识主体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现实的人类,狭义指历史研究者。一般指狭义。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共同组成历史认识论中对立统一的一对基本范畴。历史认识主体之所以能够认识历史客体,是由于其具有复杂的的主体意识结构,包括哲学观点、政治立场、知识
锋电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等。不同的历史认识主体具有不同的主体意识结构,从而对其各自的历史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认识客体
就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但它是一个与历史认识主体相对应的范畴。历史认识不断发展,历史认识客体的内容之范围与层次也在变化,可以分为潜在客体和现实客体。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客观历史的遗存体,即实物史料及文字史料;原型客体,即一去不返的客观历史本身;过去历史的现实延伸体,即现实社会。
兰克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客观主义史学的创立者,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是客观。但过于绝对的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和史著的渗入,就会造成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单一的缺陷。

华大影院
狄尔泰
德国生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解释学之父”。曾先后在巴塞尔大学、基尔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狄尔泰的哲学思想是新康德主义的发展。他严格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并以生命或生活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认为哲学不仅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说明,它更强调人类的生命,指出人类生命的特点必定表现在时代精神上,但他却把生命解释为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著作有《精神科学序论》(1883)、《哲学的本质》(1907)等。
克罗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著有《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否定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真实的艺术。克罗齐的论断属于典型的历史相对主义。
柯林伍德
英国现代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哲学家。在哲学上属于新黑格尔派。他的史学理论集中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他认为所谓史实是历史学家先验的历史想象的产物,历史的基础
不是史实,而是解释历史的思想和先验的历史想象。他反对实证主义的历史理论,强调不存在普遍使用的客观历史真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人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亨佩尔
美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后期的主要代表。1934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移居布鲁塞尔,1937年赴美国,1944年加入美国籍,曾任耶鲁、普林斯顿、匹兹堡等大学哲学教授,1981年应邀到中国讲学。亨佩尔虽然持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但也承认逻辑实证主义单纯用逻辑重构的方法处理科学与其经验基础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严重的局限,其哲学观点主要表现在有关意义标准、确认理论、科学说明和科学的合理性等问题的论述中。他放宽了意义标准,提出了意义的基本单位应是陈述系统。代表作有《科学说明的诸方面》等。
德雷
他认为历史学家的职责并不是要去发现普遍规律,而是要解释具体的历史事件;他们所寻
求的是足以解释某一历史事件的充分条件,而并非是证明其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德雷认为历史学的解释只能解释事件怎么发生(how),而不必也不能解释它为什么必然发生(why)。但只是叙述而不归纳概括,似乎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覆盖律模型
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而只能有对过去历史的各种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必须依靠一种自然定律的假定存在。只有在这一自然定律掩护之下,历史学家才能对历史事实作一些因果的说明,这就是覆盖定律模型
波普尔
波普尔“五段论”“证明”历史根本无规律可言。①人类历史的形成受到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②我们不可能用理性的或科学的方法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未来发展;③因此我们不可能遇见人类历史的进程;④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否定,建立像理论物理学那样的历史的社会科学的可能性,不可能有一种为历史预见提供根据的关于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⑤因此历史决定论已走向崩溃。
史料
连恩青
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文献资料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口传资料是指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文字资料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史部类;②经、子、集类;③档案类;④地方志类;⑤甲骨和金石铭文类;⑥外国人著述类。
考证
又称考据,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是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考证是整理、 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
外考证
对史书的考证,包括版本与校勘和辨伪。
内考证
对史事的考证,包括考察史料记载人的信用和能力,书证、物证、理证等。
本证
本证又称内证,即是指利用某一书内部的资料发现问题,求得证据,以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
旁证
又称他证或补证。即是指用本书以外的资料作为证据,考订本书的问题。由于取证来源与证据形态的不同,旁证又可分为书证和物证。 百美图之
理证
即是指在不到任何证据或现有证据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情况下,以义理作为判定 是非的依据,从而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
维科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时代,“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凡人的时代”,他从某种程度上看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只是还没有完全摆脱循环论),把人类历史的进步归结为人性理性的升扬过程,这比基督教神学宣扬的上帝意志支配历史进程的观念是一大进步。但他无法论证“人的本性”或“人们关于人的需要或利益的共同理性”。以至于他的《新科学》一书成为《按照神的喻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
阶级分析法
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马克思认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生活的最本质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时,要注意考察产生它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背景,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而不被其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

比较史学
也称历史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人类历史各方面或者角度相互比较来探寻历史发展的同异,或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特殊性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比较史学作为一种史学思想和流派形成于 20 世纪初,二战后日益壮大。比较史学方法有助于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有助于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国家间的理解,消除偏见。比较史学须遵循可比性原则,还要强调比较双方或几方的基本史实的确凿,强调深层的,本质的比较而非表象的肤浅的比较。

口述史学
指史学家搜集和记录口述史料的方法,也是指史学家依据这些口头史料撰述历史的方法。口述史学方法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学方法诞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60 年代以后在西欧和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口述史学注重对普通大众的研究,有助于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纠正文献史料中存在的偏见,使历史学更加全面真实的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另外也有助于历史学的普及和普通民众的历史主体意识的增强,从而有助于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功能的实现。口述史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如何保证口述史料的可靠性。这就需要依靠严格的方法和正确的史观为指导,对口述史料进行严格审慎的分析甄别。
数学物理学报

心理史学
西方心理史学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进程和社会集团或历史人物的行为,对各种历史现象作出心理学上解释的一种史学方法。当代西方心理史学的产生,是以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即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历史研究为开端的。它是在社会发展进程和历史学家的历史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基于精神分析理论本身的一些特征,通过弗洛伊德等人在历史研究方面的初步努力而兴起的。
山东行政学院邱丽莉
心态史学
运用心理学及精神分析学乃至社会学中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的一种史学研究分支学科,在现当代西方史学研究中颇为流行。心理历史学的产生是与现代历史哲学强调主体因素在历史上的作用,强调偶然性、特殊性,主张个别论密切相关。心理史学的研究显然为史学领域的开拓做出了贡献,但是它往往受制于心理学理论,比如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偏颇之处有可能导致应用它进行心理史研究的错误,因此如何判断和确定何种心理学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历史上的适用性便成为关键性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22:1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04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   史学   理论   研究   史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