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武功·四门拳(秘传)

阅读: 评论:0

苗族武功·四门拳(秘传)
苗族武功,包括苗拳、苗棍、、苗、“棒棒烟”、钩钩刀等徒手与器械的苗族武打攻防技术。古代文献载之曰“苗技”,现在人们习惯统称之为“苗拳”。苗族武功在苗语中则因方言不同或场合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名称。在古代,苗族人民把苗族武功当作民族生存不可缺少的一种防卫手段,将它与生产劳动相提并论,因此,其名称与生产劳动接近,苗语东部方言称之为“苟动”,汉语直译即“功夫”;当苗族武功被视为一种特技或手艺之时,其名称又与工匠手艺接近,苗语东部方言称之为“毒斗”,汉语直译即“手脚”、“拳脚”或“手艺”;当苗族武功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表演之时,苗语东部方言又称之为“舞吉保”,汉语直译即“耍武打”。此外,鑫诺6号
因苗语方言差别,苗族武功在苗语中部、西部方言或次方言中又有一些不同的名称。不过,尽管名称上有些差异,但其意思大体上是一致的,用汉语翻译过来都不外“功夫”、“手脚”或“耍武打”三种。
苗族武功在技击手法上少有首先进攻他人的动作,而是防中有攻,以防为主,明显地反映了苗族人民在历史上长期受压迫、受歧视,只求安身保命,不思扩张侵略的民族心理特点。苗族武功有“三十六攻,七十二防”之说,还有“两防一攻三变五合”之技巧。从中可以看出,防多于攻,先防后攻,防中有攻。不过,从这些手法技巧中还可以看出,苗族人民机智灵活、坚韧顽强的特点。来自“武宗”·这些技击手法,要求习武者因时、因地、因人、因物而灵活机动地选择适合的手法,出奇制胜.所谓“两防一攻三变五合”,就是先师们在立拳时,每一个进攻动作都必须有两手防守准备;同时还估计一个进攻动作可能从上下左右四个方位变化,于是预先从上下左右中五个方面作相应的五套准备动作。这样,使敌手之变化大都不出我之所预料,这种多变法,既是苗族拳师们在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又是苗族人民机智勇敢和坚毅顽强精神的体现。
灸除百病苗族武功十分注重桩法,动作严密,拳型紧凑,活动面积小,反映了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
高山深谷的地理特点。苗族武功善用“七”字步,又名赶步,进退大都踩“品”字形,套路多以“四门”为主。这与苗区地势不平、道路坎坷是相关联的。
中档轿车同时,历史上发生在苗区的战斗、格斗、械斗大都只能是短兵相接,因而其拳法结构必须紧凑.桩步必须稳当,动作必须严密。吕贝卡
苗族武功拳型古老,兵器原始,动作干练,气势刚烈,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性格刚强,现代文化比较落后,不甚开化的特点。苗族武功多策手,少花架,刚烈紧凑有余,面秀柔萧洒不足。·来自“武宗”·如出步不弓不马,击拳半伸半缩;进攻拳肘结合,防守掌勾并用,整个立拳之意,注重实战而不讲究造型之美。此外,在器械方面,喜用“棒棒烟”、连架棒、九子鞭、竹条镖以及傥、耙、钗等比较古老比较原始的兵器,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民族古朴之风韵。再则,苗族武术师开堂子和收堂子时大都要敬祭师祖,在武术表演时,也一定要做启手礼和毕手礼来表示礼节和谦恭之意,这也反映了苗族人民谦虚谨慎和尊师爱祖之美德。
(一)预备势代理http
并步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两掌位于两腿外侧,俯看前方(图1)。
(二)马步推掌(拉弓射箭)
1.两手腹前交叉,左手在内(图2)。
2.两脚不动,两手同时向左向,上向右抡臂,右手在前,左手成立掌放于右腋下,右掌握
拳于胸前(图3)
3.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左掌向左推,右臂内旋,拳心向下屈肘向右顶,成拉弓射箭势(图4、5)
(三)左右跪步上架下截掌(左、右猫儿捕鼠)
1.左脚向左转90度,脚尖外摆,左手向左搂手,右臂伸直(图6)。
2.左腿屈膝半蹲,右膝下跪,臀部坐在脚后跟上成右跪步,左手收抱于腰侧,右手向前下方截掌,掌心向左,力量用在掌外沿(图7)。
血粘
意在抓住对方左手腕外拧,右手下截肘关节。
3.两脚蹬地,身体直立,两脚前掌碾地向右后转180度,左,膝下跪成左跪步,右手搂手收抱于腰侧,左手从左向右向下切掌,来自“武宗”·掌心向右(图8~9)(与上势动作相反),意在右手抓住对方右手腕用力拧臂左手封住肘关节。
(四)左弓步撩犟(关公挑袍)
两脚蹬地,两脚前掌跟地向左后转180度成左弓步,左手从左膝上搂手收抱于左腰侧,布拳向前上方撩出(图10~11)。意在左手楼开对方弹腿或蹬腿,右手撩其裆部或小腹。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21:5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03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动作   右手   方言   大都   民族   进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