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历史
不点蓝字,我们哪来的故事?
前几年,有个脑筋急转弯风靡大江南北。它是这么说的:“每个人早晨起来第一件事会干什么?”
有不少同学会回答穿衣,这个我们看似标准的答案,却是错误的。
标准答案是:“每个人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睁开眼睛,只有睁开眼睛,才会进行下一步的动作。”
桁架计算虽然这只是大家茶余饭后说的小笑话,算不得真,但是通过这个笑话就能看出,穿衣对于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在古代,尤其是那些达官贵人,他们前往不同场合都要身穿与之对应的服装。geforce4
这些服装比较繁杂,光是上衣便有好几层之分,穿起来不仅行动不便,而且极为臃肿。
炎炎夏日,现代人可以穿着短裤、短袖,还可以将头发剪短,尽可能躲避酷暑的炙烤。 古人则秉持繁文缛节,绝不可能身穿类似于如今的短衣、短袖,女性朋友更莫论会穿短裤、短裙、低胸装,露大腿、胳膊等部位。
既然古人穿衣没有自由,每日都要穿戴复杂的服饰衣冠,那他们会不会有内裤这样的内衣服饰? 说得更通俗点,中国古人会有穿内裤的习惯吗?徐渭传
众所周知,人类是从茹毛饮血的野人,慢慢发展成为部落性聚集社会。在原始社会中,古人没有任何穿衣概念,每日都是“真空装”。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所谓真空装,就是人们用兽皮或者简单的布料、树枝,遮挡住自己的重要隐私部位即可。
夏商周时期,古人开始有了穿衣的概念。《帝王世纪》中有这么一段话:“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
这段话暗合成语“上衣下裳”,意思就是西周与春秋时期,古人将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成为当时穿着潮流。上衣下裳,一般而言就是最典型的汉服。
古代上衣比较宽大,分为三层。下裳,类似于如今阔腿裤。上衣会盖住大部分下裳,就是所谓的“遮羞布”,这就导致古人腰部以下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svi
由于要害部位没有遮蔽,动作太大就会很容易就会失了礼节。
因此西周时期,上流贵族便形成了以跪坐坐姿为基础的礼仪制度。
跪坐(又称跽坐)就是将双腿膝盖并拢,双手平压于腰部偏上,盖住上衣下摆,避免自己因动作过大,不慎走光,失了礼仪。
跪坐是有历史缘由的,一种说法是,中原的文明形成以后,用于遮羞的裤子是开裆的。
无论是坐着,还是箕踞,都容易走光。因此,这也是一种十分无礼的行为。
战国末年,燕国刺客荆轲赶赴咸阳,企图刺杀秦始皇嬴政。图穷匕首见后,荆轲为激怒秦始皇而“箕踞以骂”。
《史记》有载:“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箕踞”是一个很不礼貌的词语,大家可以想象成是,荆轲故意将自己的隐私部位朝向秦始皇,嘴里还骂骂咧咧。
回归到这个词语本身,“箕踞以骂”就是把自己隐私部位外露,从而失了礼节。
调查研究报告格式也就是说,秦王嬴政作为一国之君,被荆轲“露底”羞辱。想想那个辣眼睛的场面,让秦王怎能不动怒?
西汉时期,古人又发明出了一种叫做“绔”的服装。绔,类似于如今的长筒袜,这个长筒袜没有松紧。
穿着时,将绔从脚套入,绔上方有两个绳结,系于腰间便能作为固定。
绔就是一种没有裤裆和裤腰,如同两个长筒袜或者裤管,直接套在小腿以及膝盖以下的衣服,也可以看成是古人的内衣。
(《说文·系部》载:“绔,胫衣也。”清朝段玉裁为其注解:“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不过只有富家子弟才能穿得起质地柔软的“绔”,所以说“纨绔子弟”这一词,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行的。
也就是说,秦汉时期并没有所谓的内裤(主要是西汉),就连裤子都是开裆的。因此上衣很长,又没有椅子,只能盘腿跪坐。
到了东汉时期,老祖宗们又发明出了一种叫做“犊鼻裈”的服装。
“犊鼻裈”的样式和如今的三角内裤非常相似,上宽下窄,两头有孔,类似一个牛鼻子似的,也算是如今内裤的雏形。
而“犊鼻裈”的穿着方法,就是用一块干净的布将裆部给兜住。从双腿大胯部分缠绕一圈,绑在腰间,与如今日本的相扑选手穿着的服装非常相似。
但是这些基本都是底层人士穿的,比如农夫、仆役或者士兵(行军打仗),因为穿着“犊鼻裈”干活方便。上流贵族根本不屑穿这个,因为他们又不用干活。
所以,对于当时而言,内裤就成了穷人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