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洞理发师◎赵经涛
商业报道
【内容简介】
现,指出中央银行作为重要的公共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是气候变化问题的利益攸关方,可通过直接购买绿资产、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金融稳定监测和微观监管及在央行经济金融预警分析模型中,将气候变化因素作为产出、物价、利率等宏观核心变量的解释变量纳入等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相关金融风险。同时,中央银行也要在“干中学”,不断推进认识再深化、角定位再明确、政策边界再清晰。 【关键词】
中央银行;气候变化;货币政策,绿金融ms-dos
播放影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中央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和政策空间探讨
工
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理念提出以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绿发展等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越来越成为诸多国家和人们的行动和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发展理念更加广泛地落地见效,我国绿金融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近年来,在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环保等重大议题方面,中央银行的角定位、政策空间等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气候变化导致的金融风险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的严峻挑战。据2020年10月联合国防灾减灾署(UNDRR )发布的《2000-2019年灾害造成的人类社会损失》报告,2000年至2019年全球共发生7348起重大灾害,造成123万人死亡,42亿人受到影响,造成全球经济损失约2.97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包括极端天气事件)逐年增加,1980年至1999年间3656起灾害与气候相关,而2000年至2019年间则有6681起灾害与气候相关,几乎增加了1倍。就全球受灾国家而言,中国(577起)和美国(467起)报告的灾害事件最多1。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一国金融风险的来源很多时候不在金融系统内部,日益严峻的气候变
化问题也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物理风险(Physical risks ),多指与极端气候变化有关的天气事件(如沙尘暴、热浪、山体滑坡、洪水、野火和风暴)及气候的长期渐进变化(如降水变化、多变的极端天气、海洋酸化、海平面和平均气温上升)所造成的经济成本和财务损失;二是转型风险(Transi⁃tion risks )或称为搁浅资产风险(Stranded asset risks ),多指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能源、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等发生快速而影响深远的转变,金融体系所面临的资产价值贬值、保险成本上升等风险。
从传导渠道来看,一方面,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物流风险,在经济层面有可能会导致诸如企业经营中断、撤资、移民、重建和更换现有设施、通货膨胀等现象发生,通过居民住宅和商业地产价值下降、家庭财富缩水、企业盈利下降债务违约上升等传导渠道,最终导致包括股票、债券、期货、信贷等金融市场的损失;另一方面,由气候变化带来的转型风险,在经济层面有可能会导致化石燃料、房地产、基础设施、车辆等资产搁浅,能源价格上涨,进而通过企业资产贬值、地产价值下降、家庭财富缩水等传
蚜虫的资料
/2021年第4期
北京网通宽带
48
导渠道,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损失。如Baldauf 、Garlappi 和Yannelis (2020)利用房地产交易数据
、海平面上升数据以及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态度等数据,重点考察了海岸线50公里以内房价与气候风险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更加坚信气候变化会带来风险的社区,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被淹没的房屋的售价比其他房屋低7%。究其原因,气候变化导致洪水发生概率增加,洪水过后,房屋的清理成本和损失的租金会对房主造成一定损失。
气候变化干扰货币政策传导和实施
根据近年来诸多研究成果,气候变化不仅会带来相关金融风险,而且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与实施造成影响。首先,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到核心宏观经济变量。如气候变化有可能对经济总供求关系、潜在产出、物价水平、自然利率等重要经济变量造成影响。以自然利率为例,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影响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全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速度、居民和企业的储蓄偏好和行为以及风险偏好等多方面因素而对自然利率带来深刻改变;其次,气候变化可能改变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在巨灾保险市场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可能扭曲信贷市场,居民和企业贷款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上升时,银行的信用风险会增大,金融机构的预防性资金需求也会相应上升;再次,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会增加货币政策决策的困难。尽管气候变化带来严峻挑战已
是不争的事实,但气候变化风险仍然难以预测,如果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作出误判,央行的货币政策空间就可能遭到侵蚀。气候风险也有可能带来“滞胀”风险,进而导致央行进入政策两难困境。2020年,
央行与监管机构绿金融网络(NGFS )的研究报告对气候变化影响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进行了全面分析,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在金融市场较完善和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体中,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各类资产价格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货币政策决策实施框架带来的冲击(参见图1)2。由此推论,对于金融市场不够完
善、应对风险工具和制度框架不够健全的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体,气候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只会更加复杂,而不是相反。
气候变化对货币政策造成的影响显而易见,但是否有必要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问题却值得探讨。事实上,尽管已经有诸多中央银行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和付诸行动,但理论层面的争议仍然存在。王信等(2020)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对此进行了归纳梳理。可以看出,反对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理由涉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的全部。第一,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气候变化显然不是一项单纯的环保问题、经济问题,而是牵涉到诸多复杂因素的政治问题,主要大国间在协调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不少分歧。面对这样一项充满政治属性的敏感问题,中央银行的被动性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专业的宏观调控部门,中央银行无力、无法、更无权去处理应对这一问题。气候变化应当由更合适的政府部门和机构来作出应对,而非
中央银行;第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极有可能是持久而且深刻的,其造成的巨大风险和损失已经超出了中央银行的职责担当和政策能力,对于中央银行来说或许是“不可承受之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会受到冲击;第三,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因素,维护价格稳定,这一目标优先于所有其他目标(显然,这一理由更适用于欧洲国家,但目前对气候变化因素关注度最高的却还是欧洲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第四,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终归有限,大部分货币政策工具在短期刺激或平抑经济活动方面富有效果,而面对气候变化这一长期因素是否有效,值得怀疑。
中央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定位和政策空间
面对气候变化,任何国家、组织和个人都无法置身事
图1
气候变化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途径
Gansu Finance/甘肃金融/49
50
/2021年第4期
Gansu Finance/甘肃金融/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