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

阅读: 评论:0

124《名家名作》·翻译
花棒
一、引言
传统翻译以作者和原著为主导,将译者比作“一仆二主”的仆人,这反映了在过去翻译活动中译者被忽视的现象。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辟了译学研究的新视角。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将翻译主体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角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愈加多元化,阐释学翻译理论则是让译者摆脱原作的桎梏,在保证原意的前提下,发挥其主体性,为译文赋予活力并将原文情感明晰化。《故都的秋》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佳作,郁达夫通过对北国景物的细致描写,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无限眷恋与深爱。本文借助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认真分析《故都的秋》张培基译本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深入探析张培基如何处理翻译过程中作者暗含的情感表达,让人们对译者主体性有更加深刻和多角度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丰富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成果。
二、“信赖”原文美学价值
根据斯坦纳提出的阐释过程,第一步即为“信赖”。乔治·斯坦纳认为因为译者相信原文言之有物,所以译者所翻译出来的译本也绝无可能是空洞无用的。张培基从事翻译工作多年,尤其热衷于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故都的秋》是我国散文史上的名篇,这正是与张培基志趣相投的作品。《故都的秋》写于1934
年8月,北平正处在动荡不安的时期,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郁达夫笔下
的北国之秋实际上就是北平的秋季,通过对北平秋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张培基的翻译正是要向外国读者传播具有中国特和中国精神的作品。
除此之外,郁达夫对于北国秋韵有着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比如阐述雨景,作者巧妙地通过北方人的对话来体现。并且对北方人说话的语气、语调做了描写,瞬间把读者带到北方的村头巷尾,仿佛置身于北国。张培基生活于北京,因此,能与郁达夫笔下北平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以及北平的“槐树、秋蝉、秋雨、秋果”产生共鸣。正是由于两人对北平秋景的印象和爱国情怀相通,张培基在翻译郁达夫散文时才能够对其内涵有着较为准确的理解,对文本的“信赖”也由此建立。
三、“侵入”原文文化因素
“侵入”这一步骤中译者具有袭击和掠夺性(谢天振 ,2008:103),译者在解读原文受到阻碍、“信赖”受挫时,需要调动自身的文学能力,从文本的表层文字深入文章内部,促成原作意义的多元解读,最后通过个人理解传达出自己所解读的原作内涵和精神。因此,张培基阅读原文后,被文本中的文化因素激发出了自己对北平的情感,唤醒了对北平的记忆,从而在译文中会或多或少留下自己的烙印。
例1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故都的秋》)
张译:To enjoy its atmosphere to the full in the onetime capital, I have, therefore, made light of travelling a long
[摘  要] 随着翻译研究多元化的发展,译者主体性研究被阐释学逐渐推向翻译研究中心。阐释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乔治·斯坦纳将翻译过程分为“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步骤。通过从以上四步骤分析《故都的秋》张培基英译版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总结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首先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美学价值产生“信赖”,再“侵入”原文文化因素与“吸收”原文语用意义,通过对原文文化形象进行“补偿”,最后译者完成整个译介活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随之结束。旨在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探讨提供更多思路。贫富差距
[关  键  词]翻译四步骤;译者主体性;《故都的秋》
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以张培基英译《故都的秋》为例
贺琴希
125
氮distance from Hangzhou to Qingdao, and thence to Peiping.
原文中郁达夫不顾舟车劳苦,也要赶到北平来饱尝秋味,可见郁达夫对北平的秋的眷恋。张培基将“饱尝”译为“enjoy”,这里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在中国语言文化中,“饱尝”不仅仅只是吃食方面,还有欣赏之意。张培基选择译为“enjoy”,因为“enjoy”有“享受,欣赏,喜爱;享有,拥有”等含义,同时张培基也通过文章的部分字眼,如“不远千里”“赶”等,感受到郁达夫对北平的深情,分析出郁达夫因为“喜爱”北平的秋季,所以迫切想要赶到北平“欣赏”秋景,渴望能真实地“拥有”秋。这个词的选用将郁达夫所有的情感都包含在内,将原文文化因素和作者内在情绪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例2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故都的秋》)
张译:Not only poets, even convicts in prison, I suppose, have deep sentiments in autumn in spite of themselves.
原文中的“不能自已”是一个汉字成语,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张培基将其译为“in spite of oneself”,即不由自主地,控制不住自己地。该短语能在字面上还原汉字意思,体现出郁达夫想要表明只要是人,无论是何种身份的人,都会对秋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怀,这种情感是无法由自己控制的,是一种触发式情感,一旦秋到来,秋思就会毫无理由地纷至沓来。选用这个英文短语,可以从个人语言能力层面看到译者对原文的“侵入”,选取相近语言文化因素,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运用英语短语来表达源语,既保留了源语特,也保证了译文的流畅。
四、“吸收”原文语用意义
该步骤重点在于译者如何将自己对原作的理解融入译文中,在面对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冲突时,需要能动地选择翻译策略,避免绝对的异域化和本土化。对于《故都的秋》这类极具中国文学特的散文,译者如何用重视形合的语言让外国人领略中国散文魅力,是译者的难题,但是张培基先生给学者们做出了示范,可通过以下例子分析张培基翻译的巧妙之处。
例3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故都的秋》)
张译:Autumn, wherever it is,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通过对北国独有风物的细腻描绘,表达出对北平的深情。原句中“好的”一词属于语用模糊现象,通过后文一系列对北平秋景的列举,如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能够分析出郁达夫称秋天是“好的”,是为了表达秋天有许多迷人的景致。张培基将“好的”译为“ ”即“有可取之处的”,是通过发挥译者主体性,将原句理解为秋天是有可取之处的,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从而能吸引人,这样的理解才能使译文更加精准,逻辑更加严谨。
例4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故都的秋》)
张译:By the time when they have turned ruddy and the leaves fallen, the north-westerly wind will
begin to reign supreme and make a dusty world of the North.
张培基没有选择直译“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将其意译为“the north-westerly wind will begin to reign supreme”,其中“reign supreme”强调“占优势”之意。通过分析,原句若从表面理解,那么原文指的是西北风能够升起,但其语用意义根据原文可知,这是指在北平的秋天等到枣树树叶掉落,枣子变红后,冷风就要从西北方刮来,秋季也快结束了,是对季节更迭的描写。张培基为保留原句语言的活泼性和修辞手法,故采用“reign supreme”体现风的“起”,赋予了西北风人格,由此可见译者通过发挥主体性,使得译文既能让目的语读者理解通畅,又不失原文的行文风格。
五、“补偿”原文文化形象
译者为到原文本与译本之间的平衡,就需要进行“补偿”,即将原文缺少的信息通过多种方式补全。对于文章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和中国地方特景区,为了确保目标语读者阅读顺畅,张培基对这类词汇进行了补充说明或者增加相关信息等,从而再现原文文化形象以平衡原文与译文。
例5  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故都的秋》)
张译:Some idle townsfolk, wearing lined or unlined clothing
126《名家名作》·翻译
made of thick cloth, will come out pipe in mouth and, loitering under a tree by the end of a bridge, exchange leisurely conversation with acquaintances with a slight touch of regret at the passing of time.
通过对中英文句子的分析,张培基将“微叹”译为“with a slight touch of regret at the passing of time”,内容被拓展了,升华了作者的情感。原句中的文化形象难寻,但下文中的“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展现出时间随着秋雨的落下正迈向冬季,再结合《故都的秋》整体情感中作者希望秋季能停留久一点,但无人能阻止时间的推移,所以郁达夫只能感怀时光的消逝,从而推断出原句的文化形象为“时间”。基于此,张培基对“微叹”的英译,是对原文进行了解释性翻译,采用语内直接补偿的策略,能让目标语读者更加直接地体会到原著的情感。
例6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故都的秋》)
醉公主
张译 : However, judging from Chinese idiom qiushi (autumn scholar, meaning and aged scholar grieving over frustrations in his life) and frequent selection in textbooks of Ouyang Xiu’s On the Autumn Sough and Su Dongpo’s On the Red Cliff, Chinese men of letters seem to be particular
ly autumn-minded.
“秋士”即迟暮不遇之士,是原句中的文化形象。对于“秋士”的翻译,若只采用音译,目标语读者将很难理解秋士与秋有何种关系,也不能理解下文出现的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物与秋士的关联,这无疑会导致译文质量受损,故张培基采用加括号注释的补偿策略对“秋士”进行准确阐释。秋士的音译让目标语读者能了解“秋士”的“秋”与“秋季”的“秋”是同一个汉字。此外,括号里的注释能让外国人理解在汉语中秋不单指秋季,经过深层引申,秋还可指人遇事不顺的时期,从而下文提到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是为了加上实例突显原句中的“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因为欧阳修曾有过人生易老、不能再在社会政治上有所作为的苦闷惆怅,苏东坡亦哀叹生命短暂,体会过被贬之后的惆怅苦闷,这让读者不再难理解“秋士”与两人之间的关联,这使得译文更合乎逻辑。
六、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构建了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连接了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纽带。全文基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从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分析《故都的秋》张培基译本,并得出译者主体性在每一步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文章以张培基先生英译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为例,探析了译者主体性在四步骤是如何具体发挥的,并且通过对原文语言和情感的细节处理,可知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同时,笔者认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存在局限性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故而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
纽约时报网站
参考文献:
[1]STEINER G.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查明建, 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2003(1):21-26.
[3]曹合建,黄露. 论翻译主体在翻译中的能动作用[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54-56.
[4] 刘畅.阐释学理论视野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J]. 上海翻译,2016(4):15-20.
摩门教
[5]唐培. 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发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6):68-72.
[6] 田德蓓. 译者的身份[J]. 中国翻译,2000(6): 23.
[7]屠国元,朱献珑.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 中国翻译,2003(6):10-16.
[8]吴萍. 现代阐释学视野下的文学文本翻译者的主体性问题[J]. 外国语言文学,2004(4):58-61.
[9]谢天振.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0]张培基 .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贺琴希(1998—),女,苗族,湖南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19:32: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99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荷塘月 晴空
下一篇:散文翻译现状
标签:译者   翻译   原文   培基   文化   北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