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超帝国主义
阈下效应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4期
摘; ; 要: 从中国古代到晚清明初,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译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从支谦的“不加文饰”到傅雷钱钟书,美学观点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实际上,翻译理论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对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英译进行赏析,从音韵、句型、意境、语言风格角度赏析张培基的英译版本,以期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判断与选择。
关键词: 翻译美学; ; 郁达夫; ; 《故都的秋》
一、引言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操作性定义
一提到郁达夫,人们就很容易想起他的那篇散文《故都的秋》。由于《故都的秋》描绘的画面优美、文字中饱含作者对北平秋天的深厚情感,因此该文多次被收录到中学教材
天津市建筑业协会
之中,其研究价值可见一斑。经历了幼年丧父、青年时期海外留学、两度婚姻、国家动荡的种种之后,郁达夫的心思变得敏感,作品中透露着一丝“忧郁”。在祖国身处复杂情况之时,郁达夫迁至杭州小住。但家中的变故及国家的状况使他内心十分苦涩,不禁想起让他壮志难酬、几度欢喜几度忧的第二故乡北平。作者在《故都的秋》中屡次表达对北平的秋天的喜爱之情,但郁达夫对于北平秋天那种萧索、落寞特点的描述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了其对于人间百态的感叹。在《故都的秋》英译本中,张培基的版本十分出彩,本文选用张培基的英译本,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对这篇优美散文进行赏析。 二、译学的美学渊源
“美学”二字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登的同名著作中,他认为艺术应当在哲学中有一定的地位,因此,他建立了名为“Aesthetics”的学科以研究美的价值、本质特征和感性认识。实际上,一种抽象的美学价值概念最初出现在艺术界,但一种对美学价值的追求不仅仅来源于艺术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对于美感有着相当的追求。毛荣贵(2005:21)在《翻译美学》中提到“美感即对语言的审美价值的感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由西方经过日本这一中介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