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健 2013202020065
一. 科技发展
精氨酸加压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知识分子少、文盲比例大,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可谓是一片“废墟”。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更有后来的“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地质学家李四光等海归学子,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国报效祖国。他们是新中国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奠基人与开拓者。
宇宙星神玩具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中国政府大力
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1958年中国政府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在此期间,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为的研发奠定了基础;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newcom”等等一系列令国人骄傲、令世界震惊的科学技术成就。 自新中国成立初到现在,六十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突破,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我国科技事业上取得理性主义的一系列辉煌成就,为推动现代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和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创新驱动
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前也曾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由此观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以前是,现在是,将来我们仍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明确提出要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推动科技进步、坚持创新驱动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准确理解创新驱动的理论内涵,充分把握创新驱动的有利条件,深刻认识新时期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谋划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路径,对于顺利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当今中国,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国际地位上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还有科技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少年科技报,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资源匮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要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自然我们不能忽视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并不是一个空头口号,也不是冥思苦想就能解决的,创新需要动手,需在实践中去完成。首先,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我们不能总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的东西,永远都是享受着他人的成果,这样子我们永远也不能赶上其他人的步伐,目前我们的科学技术与欧美等国相比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吸收和借鉴他们的优秀技术的同时,我们必须完成再创造,一味模仿只能一直落于人后。其次,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
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基础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第三,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链式反应,科技的发展要转化成实际的经济成效,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也能带来科技更快更平稳的发展。最后,培育造就一大批支撑创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未来的发展必须把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科技的创新必须依靠人才。
三.实现“中国梦”
曾几何时,我泱泱中华,天朝上国,一朝喝令出,万国来归服。如今,我们却处于西方列强排斥、孤立的境地,炎黄子孙身体里那股不屈的意志决定了我们永远不会向强敌低头,认清敌人,认清自己方能百战不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严峻的国际形势与自身的缺点、不足,不论是哪个时代都是弱肉强食,没有实力就得挨打。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创新精神,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激情,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轨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