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邮政制度】
一、不准丢失、损毁:
每个职工对自己经手的邮件、报刊要认真保管,保证邮件、报刊的安全,不私自托人看管或捎转,不私自携带邮件、报刊、票款回家(宿舍)和进入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不乱扔乱摔。 二、不准积压、延误:
邮政职工要按规定的时限、频次、作业时间处理邮件、报刊,不准漏开信筒信箱,不准漏接发,不准脱班、误班,丢点甩片,查单验单的处理不准积压,投递员按规定当班未能投完的邮件、报刊必须全数交回,不准私自存放。
三、不准“捎、买、带”:
邮政驾押人员,应严格遵守押乘纪律,不准私自带人或物上邮运车,严禁走私、投机倒把,随身携带的个人生活用品不得超过五公斤,体积以背包装得下为限。
四、不准刁难、用户:
邮政职工要牢固树立为用户服务的观念,不无理拒办各项业务,不乱收费用,不搭集滞销报刊,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接受用户馈赠,不违章办理各项业务。
五、不准隐匿、毁弃、盗窃邮件、报刊:
邮政职工要按宪法的规定,切实保障公民的通信自由,不隐匿、毁弃、盗窃邮件、报刊,不准私自开拆邮件,不准撕揭邮件上粘贴的邮票和私藏脱落的邮票。
六、不准失密、泄密:
邮政职工应严格执行通信保密规定。不准无关人员翻阅邮件或探询邮件情况,非依法程序不准任何人截留检查、扣压邮件或抄录邮件节目,在邮件传递过程中发现有危害党和国家安全的行迹或发现邮件破损(不得阅看内容)立即报其主管领导按有关规定办理。
对外服务承诺
为全面改善服务,树立邮政窗口的良好形象,创建文明行业,现制定对外服务承诺以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1、营业人员要统一着装佩戴工号牌,举止大方,礼貌待客,坚持“三声”服务,讲“十字”服务用词,凡怠慢、顶撞客户或与客户争吵,经查实视情节轻重向客户赔偿人民币10—100元。
2、县城、农村集镇必须做到当日投递,农村集镇以下做到周六班投递,城镇的报刊邮件直投到户,农村给据邮件、日报和杂志直投到户,平常邮件投送到接转点,对设置信报箱的集镇应实行插箱投递,凡因本局原因造成邮件丢失、损毁、短少的和报刊投递不到位的,按{国内邮件处理规则》规定进行赔偿或视情节向客户赔偿20-—30元。
3、县城城区客户交寄的特快专递邮件因局方原因未能及时赶发邮运班次的,“国内特快”向客户退还全部邮费,“国内特快”每件赔偿50元,寄往港澳地区的每件赔偿35元。
4、客户订阅的报刊,因本局造成损毁或短少的三日内如实补送。若无法补送,报纸一周内
杂志一个月内予以退款,逾期则按所短少报刊价格的10倍予以赔偿。
5、客户在交寄给据邮件后半年内来局查询邮件,应按规定时限予以答复,因本局责任每逾期一天赔偿5元。
6、凡在本集邮邮票当场发现假邮票的按面值的10倍赔偿,凡有预订证的订户按规定保证供应邮票,不能供应的加倍赔偿。
昆德拉
邮政营业员岗位责任制
一、认真学习遵守《邮政法》,严格执行各项邮政规章制度和资费标准,及时修改业务变动通知,保持业务资料的完整。头部跟踪
二、严格执行包裹、印刷品等收寄验视制度,不得违章收寄禁寄、限寄物品。
三、邮件包装符合要求,准确计收资费,严格执行邮件规格时限标准,努力完成各项质量指标。
四、做好收投邮件的平衡合拢、勾挑核对,交接验收工作,和进口包件、汇票的登记销号,
催领、批退和改寄工作。
刘震云单位
五、保管各类邮件、日戳、夹钳及各类票券、空白汇票、空白收据,做好原始记录的登记和统计工作,正确填报有关业务报表。
六、每日必须将营收款准确按实上交市局,及时汇总填制营业收入日报单,报市局稽核检查。
七、按规定时间准时对外营业,保持营业场地整洁,用品、用具定置、定位,实行文明生产,使用文明用语,做到“微笑”服务,主动、热情、和蔼地接待用户,并做好业务宣传工作。
八、正确受理用户的查询,及时处理查单、验单、按时理订,寄送业务档案室。
营业服务规范标准
一、环境设施:
1、局名牌、营业时间牌、牌、中国邮政标志牌符合标准、牌面清晰。
2、营业厅门面、厅内地面、墙面、柜台面卫生整洁。柜台内不得存放顾客能直观到的生活用品、卫生用品、杂物等。台席上用品用具摆放整齐,禁止存放 与营业无关的物品。
3、业务标识醒目,各类业务宣传资料摆放整齐。
4、营业厅内时钟、日历准确、无误,备有资料、公众写字台、座椅,有浆糊、笔、墨、抹布、纸篓、痰盂等,备有信封、包装箱等出售品和针、钱、锤、钉、剪刀等便民用品。储蓄窗口设识别仪或点钞机。
5、营业厅内有信封书写规格、邮件封装规格、禁寄和限寄物品、领取邮件、汇款手续规定等内容的宣传画及邮政资费表、储蓄利率表等且内容准确。宣传牌、架要摆放(悬挂)整齐、正规。
【篇二:邮政投递服务五条禁令】
m110 sass 邮政投递服务五条禁令
1、 严禁私拆、隐匿、毁弃邮件报刊。
2、 严禁擅自扣留、停投邮件报刊。
3、 严禁积压、延误邮件报刊。
4、 严禁乱投、乱放邮件报刊。
5、 严禁泄露邮件和客户信息。
邮政投递生产作业管理制度
一、 班前准备
1、 车辆摆放整齐、车况良好。
2、 邮政着装整齐、作业现场内严禁戴帽子、手套即围巾。
3、 签到及时,戳记端正清晰。
二、 班前会
1、 部主任组织召开班前例会,全体投递人员站立在各自台席前成一条直线,内勤人员站立japanese from voice
在指定位置。
2、 总结上日通信服务、生产质量情况。传达上级文件或通知,安排本日工作,对具体事项
提出要求。
三、 接车
1、 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做好邮件袋(套)和报刊袋(捆)的交接验收。
2、 接车作业井然有序,接收的邮件袋(套)和报刊袋(捆)定位摆放。
四、 内部操作
1、 统一有序,严禁随意走动,保持现场肃静。
2、 开拆处理邮件袋(套)和报刊袋(捆)一律将捆扎条即报皮布等用品统一放置指定位置。
3、 分报时,先点总数然后分发。
4、 领取给据邮件时,先点总数并验视邮件合格后,在签章领取。
5、 认真复核邮件,串段邮件按规定交由投递部指定人员统一处理。
6、 操作终了,将格口擦拭干净,座椅归位,检查是否有遗留邮件,然后再处理其他事项。
7、 投递人员出班后,内勤人员先打扫卫生,检查是否有遗留邮件,然后再处理其他事项。
五、 外部投递
1、 投递员挂号背包(小兜)必须斜跨,按规定路线行走,确保人身、邮件安全。
2、 使用文明用语,热情服务,确保投递质量。
3、 投递各类邮件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4、 投递最后一户后,查看信报兜有无遗漏邮件。
六、 归班后
1、 立即按规定要求妥善处理、转退邮件。
一时舍弃
2、 筒箱钥匙交给指定人员,信报兜等用品用具按要求整齐放置。
3、 经部主任同意后方可下班。
【篇三:邮政投递系列标准 第1部分:管理规范】
邮政投递系列标准
第1部分:管理规范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2012年1月
目 次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职责 ............................................................................... 3
5 投递生产机构的设置与撤销 ........................................................... 3
5.1 总则 ............................................................................. 3
5.2 现场准备 ......................................................................... 3
5.3 业务准备 ......................................................................... 4
5.4 人员准备 ......................................................................... 4
5.5 系统准备 ......................................................................... 4
5.6 设备准备 ......................................................................... 7
6 基础管理 ........................................................................... 7
6.1 邮政法规、管理制度 ............................................................... 7
6.2 管理簿册 ......................................................................... 7
6.3 生产原始记录 ..................................................................... 8
6.4 现场管理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