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农业现代化
1.2农村现代化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3我国农村现代化主要面临四大难题
2. 小城镇建设
2.1什么是小城镇建设
2.2小城镇建设的思路
2.3我国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3. 小城镇建设与农业现代化
4. 案例说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 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
稳步提高, 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可以说,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建国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农业发展也算顺利, 但是, 农业发展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 再加上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 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走发
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的道路,但是要实现这些, 很大程度上需要城镇现代化的带动,那么就需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中小城镇建设, 以乡镇企业链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提高农业生产力,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促进
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城镇现代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
1.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
1.1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装备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现代化和
经济组织与制度现代化, 即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机物质的基础上, 广泛应用机械工具、矿物能源、生物工程以及化学产品, 大量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培植农业经济组织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实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社
会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要求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高素质的农民,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要实现这些还有很大的困难, 必须要依靠小城镇化的带
动。
加速农业现代化,促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从 50年代初期到 70年代末期, 曾致力于缩小工业和农业的差别,但事实上并未能真正消灭工农差距。相对于较为现代化的工业, 我国的农业依然属于传统的、弱质的产业,农村“刀耕火种”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普遍存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 80年代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发展,尽管推动了农村经济
的大发展, 但最初农村工业的发展并未直接带动农业的发展, 不少地区在一定程度
上出现了农村内部的二元经济结构, 即乡镇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的局面, 造成了工
农之间的巨大差距, 传统农业严重制约工业的发展。若不能及时消除工农差别, 甚至农业与工业的差别还不断扩大, 落后的传统农业必然会对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影响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从而延缓
农村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传统农业的改造, 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就成为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农业现代化乃至农村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1.2农村现代化
周恩来同志在 1974年的人代会上提出我国要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其中居第二位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当时农村经济结构单一, 农业几乎是农村唯一的产业, 因此广义的农业现代化其实就是指的农
村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提法并行不悖。如果从狭义的农业现代化来看, 它主要指农业这一产业的现代化, 而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延伸和拓展,它应该包含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从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换的角度来看,农村现代化主要由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组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一般趋势,
联想et60组胺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一切农业国家转向工业文明的必经之路。所以,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哽咽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以便更快地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1.3我国农村现代化主要面临四大难题:一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二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 三是农村现代化建设资金的缺乏; 四是农民的素质较低。这四大难题是今后我国农村现代化所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通俗地说 , 要解决农村多余劳动力到哪里去 , 钱又从哪里来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使人力物力等资源得到合理的配臵, 就会更加的激发农民劳动和生产的积极性, 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那么实现农村现代化就不会遥远。
2. 小城镇建设
2.1什么是小城镇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一书中提出小城镇建设的新内涵,即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增加农村教
育、卫生、交通、水利、环境等公共产品供给,开发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 改变过去单纯
地、片面地强调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观念,更加关注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更为综合和全面地谋划中国
的现代城乡结合化建设。
2.2小城镇建设的思路
首先,城镇化一个重要的方针就是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贯彻 "20字 " 方针、 " 四大文明 " 做到 " 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和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也是立足国情的需要。
其次, 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所以说中国的城镇化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大城市化, 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中小城镇化, 必然是大城市、中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步推进的城镇化, 是三维结构同时并存的城镇化。这就是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思想。
临汾十中硼砂溶液再次,从本质上说,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的各种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辐射的过程, 是城乡各种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消除的过程。
由此可以来看,城镇化建设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但是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不会遥远, 最终会实现大城市、中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步推进的城镇化, 最终会实现共同富裕, 全面的建成小康社会。 2.3我国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第四类情感
第一、小城镇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 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求先富帮带后富, 通过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从而达到辐射和帮带农村的作用。第二、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略,解决 " 三农 " 问题, 让广大人民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城镇化一个重
要的方针就是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贯彻 "20字 " 方针、 " 四大文明 " 做到 "
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也是走生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之路的需要。
第三、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使
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进而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毋庸臵疑,小城镇的发展必然会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
题,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 80%的国家里,这无疑对扩大内需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小城镇建设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缩小城乡差别,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必须发展支柱产业, 那就是乡镇企业, 通过发展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为农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从而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建设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五、小城镇建设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形成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良性互动, 对于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 3. 小城镇建设与农业现代化
80年代初 , 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了发展小城镇来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道路, 即对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 除了让现有的大中城市根据可能的条件容纳一部分人口外, 作为主要的流向, 引导向小城镇集聚,复兴原有的小城镇, 促使新的小城镇崛起。由于小城镇特有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反哺效应、联接效应及融合效应,它不仅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农村现代化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小城镇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