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漏斗粘度计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3.03.29
∙【字 号】市委[2013]3号
∙【施行日期】2013.03.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会计
正文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市委〔2013〕3号 2013年3月29日)
为加快推进杭州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浙委〔2012〕118号)精神,结合杭州农业发展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深圳市龙华区基础教育 一、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化同步”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这是我们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和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期,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必须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的紧迫任务,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重要内容。农民的
全面小康关系着全市人民的全面小康,农业的现代化关系着全市的现代化。“三农”问题是“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对滞后、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杭州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对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改善城乡生态、生活和社会环境,加快我市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自2003年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以来,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有大幅推进,但在基础条件、生产主体、产业集聚和产业化水平等方面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农民收入翻番,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我市都市农业要实现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化进程。
周荣鑫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以“保供给、促增收、惠民生、添活力”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快创新驱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着力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体制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的现代农业体系。
(五)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原则。按照“五位一体”的建设要求,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农业资源,发挥农业保障供应和支撑生态的双重作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坚持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原则。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步伐,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实现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
3.坚持产业融合、拓展功能原则。大力促进农业与高科技产业、生物产业、服务业、加工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的融合,加快农业功能拓展,推进农业由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多功能有机融合转变。
4.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强化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发挥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农业投入和发展机制。
5.坚持促农增效、惠民富民原则。紧扣农民收入翻番目标,努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电气石粉
(六)主要目标。全面建设“六个百万”城市保供生产基地,实施现代农业“十大工程”,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安全和生态文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2018年达到36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0元,2018年达到3200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翻一番,比全国提前2年实现翻番目标,把杭州打造成为生态品质农业强市、高效设施农业强市和现代都市农业强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以现代农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
三、工作重点
(七)“两区”建设工程
1.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严格建设标准,确保建设质量,实行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配套,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等高效种养模式,深化高产创建,努力提高单产,提高生产效益。力争到2015年,年均创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万亩;到2018年,建成百万亩稳产高产粮食(杂粮)生产功能区。张志琴
2.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发挥区域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投入,引领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要素集聚、科技领先、装备一流、机制灵活、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做到建成一批、辐射一带、带动一片。力争到2015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10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40个,省级农业特精品园100个;市级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50个。
(八)“菜篮子”建设工程。全面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围绕“均衡上市、稳价保供、农民增收”目标,按照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保障叶菜等鲜活产品供应和提高淡季、灾期、节日供应能力为重点,以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以现代物流为支撑的“菜篮子”工程建设思路,优化百万亩城市保供蔬菜生产区,发展百万亩水产健康养殖水面,建设百万头规模生态畜产品基地。完善储备制度,强化调节市场功能,进一步畅通产销对接渠道,大力
培育新型产销对接模式,确保“菜篮子”产品的常年均衡供应。力争到2015年,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到60%以上,其中叶菜自给率达到80%以上;“菜篮子”产品年直供直销量达到20万吨以上。
(九)主导产业提升工程。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城市生态农业圈、平原高效农业圈、山区特农业圈的“三个圈层”,明确优势产业和主攻方向,将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竹笋、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作为我市今后重点发展的十大主导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功能区和特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优势特产业强县、强镇、强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并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十)新兴产业发展工程。积极拓展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渠道,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森林旅游、农业养生养老等产业。加快培育农业生物产业、农业信息产业、创意农业和农业节庆会展
业及其新的增长点。加强农业产加销各环节衔接,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农超对接、农批对接,推进拍卖农业、连锁分销、专业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提高杭州农业对外拓展度,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鼓励农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份额。鼓励大企业(浙商)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
crj-200 (十一)山区农民增收工程。充分发挥山区资源和环境优势,进一步拓展农业经济增长空间,全面提高山区农民收入水平。通过优化改造原有基地、挖掘潜力建设新基地等措施,着力建设百万亩名优特茶、桑、果基地和百万亩高效生态经济林。创新农作制度,鼓励发展高山种养业、循环农业和林下经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大农业科技“西进”力度,大力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提升山区农业的科技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增强山区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后劲。力争到2015年,建成规模化、规范化的生产(种苗)基地100个,培育适度规模生产经营主体100 个,创建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作物品牌10个,努力实现山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平原地区。
(十二)品质农业创建工程。加大名优特农产品的培育和开发力度,重视品牌保护,整合
提升品牌形象,推广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高品质优、品牌响的杭产高端农产品的市场占比,支持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证开发和基地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包装、标识标准化,提升杭州农产品的档次和竞争力。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快全程质量追溯机制建设,完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程无缝对接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杭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快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抗灾水平,提升农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