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阅读: 评论:0

耕作制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生产部门,是人类食物、畜牧业饲料以及多种工业原料的给源,它以独特的生产手段与生产方式使农业具有与工业等其它国民经济生产部门迥然不同的性能[1]。揭示农业生产本质,探查农业得以世代绵延和持续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任务。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一个逐步完善的历史进程,这是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1.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是指一定区域内作物的耕作方式、种植安排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措施的统称。包括作物的种植方式、程序、轮作、茬口安排、复种休闲、施肥、灌溉等的农田经营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地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 可以充分地利用和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 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帕拉米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耕作制度逐渐向科学化与系统化方向发展。我国农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原始耕作制度、传统耕作制度和现代耕作制度3个阶段。丰
富和完善的耕作制度是提高土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性战略措施。
1.1耕作制度现状
约束机制近些年,现代耕作制度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1种植方式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突破
复种和间作套种是我国现代农业种植方式区别于国外的基本特点。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种植方式集中体现在复种和间套作的突破性进展。例如西南丘陵地区的新三熟高效种植模式,广西地区的木薯与西瓜、花生、大豆等作物间作种植模式,华南地区的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华北地区的玉米小麦轮作种植模式,东北地区的林粮(经)间作复合生态种植模式等,对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1.2作物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发展
“九五”开展的“区域农业综合开发与中低产田的攻关研究”“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从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出发,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提出的区域农作制度调整优化理论得到发展和实践应用。针对沿海发达地区、粮食主产区、西部干旱地区及山区、城郊地区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区域,应用生产力要素结合及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提出了适宜不同区域农作制度持续高效发展的理论、模式及技术体系[2]
1.1.3鲍威尔法土壤耕作制度的优化及发展多种形式的旱作耕作制度
近些年,各地提出一些适应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土壤耕作技术。例如东北平原地区的深松耕作技术、浅旋耕作技术等,有利于蓄水保墒、提高抗旱能力,南方地区的少免耕技术、土壤轮耕技术等,不仅能促进作物增产,而且能防止土壤流失。半干旱区在强调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注重增加作物单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结合。例如东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内蒙古地区的粮草轮作、甘肃和宁夏地区的砂田耕作制度等。
1.1.4轮作制度向高产高效化方向发展及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的提升
在轮作制度改革上,各地把高产高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例如黑龙江垦区的玉米大豆轮
作,在改善了大豆连作障碍的同时,培肥了土壤地力;双季稻地区的稻菜轮作,既有利于双季稻换茬,又能肥田和增加农民收入;稻田的水旱轮作,解决了连续淹水种稻造成的耕层变浅、土壤板结等问题,又达到了节水增产的目的;华南地区的水稻与甘蔗、蔬菜、香蕉的轮作,既改善了土壤的性能,又提高了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机械化的耕作制度。全面机械化作业是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除了技术问题需要研究和试验外,还要改变生产管理(耕作栽培)和育种技术[3]
 另外,耕作制度理论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如关于多熟制、土壤轮耕体系、连作、保护性耕作等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完善。
  总之我国耕作制度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逐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地区优势,提高复种指数,在耕地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使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了稳定,促进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全面协调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2.耕作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耕作制度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矛盾中。
1.2.1复种指数持续下降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主要是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与粮食增产的问题。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复种指数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方的冬闲田面积持续增加、蔬菜产区的夏闲田面积逐渐扩大,据农业部最新统计,南方16省市区的冬季种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0%,冬闲田面积有2亿多亩;在华南、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的蔬菜集中产区的夏闲田面积超过5000万亩。
  我国是人口大国,未来10年要增产500亿斤粮食。因此,如何协调好复种指数持续下降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是耕作制度面临的首要问题。
1.2.2机械化发展与耕作制度革新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农机农艺配套难的问题。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程度提高缓慢。目前,全国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作业的水平分别为57%33%27%,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1%,但由于耕作制度对机械化作业的主动适应性不够,加上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无法实现连片机械化操作,因此,如何协调好机械化发展与耕作制度革新之间的矛盾是耕作制度存在的重要问题。
1.2.3耕地质量下降与地力培育之间的矛盾。
  耕地质量下降与地力培育之间的矛盾是用地与养地的问题,长期连作、耕层变浅、有机质下降、肥力不均、水土流失等是我国大部分农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轮作换茬、土壤耕作、合理施肥等技术的集成配套,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因此,如何协调耕地质量下降与地力培育之间的矛盾是耕作制度存在的另一重要问题。
1.2.4气候变化与耕作制度适应性之间的矛盾。
气候变化与耕作制度适应性之间的矛盾是农业气象灾害与耕作制度适应性的问题,中国在过去的50年中,由于气候变暖造成了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以及干旱、洪涝、高温、低温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增大,熟制的变化和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必将带来不同区域耕作制度的相应变化,因此,如何协调好气候变化与耕作制度适应性之间的矛盾是耕作制度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耕作制度作为农业生产的综合技术体系,几乎涵盖包括了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合理轮作等传统农业的所有精华,耕作制度的发展仍然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我国农业发展的
新阶段,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现代耕作制度,将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概念, 数字魔盒是相对现代发达国家农业走过的历程而做的表述[4]。其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几个阶段, 原始农业阶段劳动工具简单, 劳动方式以人为主, 主要通过自然循环恢复土壤肥力; 到传统农业阶段劳动工具是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是农牧结合, 通过农家肥恢复土地肥力; 现代农业采用的是机械化生产, 肥料主要从石油中提炼。
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不断丰富和扩展。上世纪 50—60 年代, 农业现代化一般概括为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 目前, 人们又通常用现代科技、现代机械、现代信息化管理、现代农民来概括现代农业的内涵。我国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 对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实施内容形成了阶段性共识, 即农业现代化就是“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宝贝一家亲,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5]。由此可见, 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化, 只有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才能彻底突破我国资源和市场需求不足的双重束缚。我国农业一直具有显著的传统农业的特点, 其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土地、化肥等要素投入的增长婚姻登记条例, 但由于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 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 新增加的生产要素投入对生产的促进作用逐步递减, 从而造成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 而且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改变, 在现有资源不足、市场供过于求的总体环境下, 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 就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替代稀缺资源[6], 从而才能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实现农业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因素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还存在着诸多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土地分散经营制度阻碍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村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是把土地按人头或劳力均分到每个农户, 优、中、劣搭配, 因此致使每户分到的土地面积狭小, 再加上家庭分户、继承, 土地不断分割, 细碎化趋势严重。据国家农调队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每户农民平均持有土地不足0.6hm2每块地不足 0.067hm2, 这种土地承包制度虽然照顾了“公平”, 但由于耕地面积狭小, 农民无法形成规模经营, 不仅使得投入成本高, 无法取得规模收益, 而且也无法充分发挥机械化生产的优势, 无法形成农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需求, 客观上排斥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 成为阻碍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 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缺乏有效的流转、转让机制, 农民无法通过这一机制“心安理得”的扩大耕地经营面积。尽管中央提出了允许农地有偿转让的政策, 但缺乏相应配套的法律文件和可供具体操作的规范章程。目前农户之间出现的自发、无序转让, 产生了许多矛盾
和经济纠纷, 部分省市试行的土地流转机制”尚处于尝试摸索阶段, 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3.2 农业科技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农业教育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需要农业教育来提高。
现在我国农业教育供给不足,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短缺,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特别是严重缺乏农业职业教育。上世纪 60 年代, 我国台湾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就已高达 60%,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技术人员比例高, 每10 万人中拥有农业技术人员 79 人[7]。广东是我国的农业强省, 但现在每 10 万人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还不到 1 人, 而且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高层次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短缺。我国农业经营是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 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过系统职业教育的农民还不足 5%”[8], 这势必会影响到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目前农业教育供给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相互脱离, 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针对性差, 不适应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突出表现在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缺乏, 另一方面却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 即使就业的也是大多数用非所学。农业教育单位办学模式僵化, 学生毕业就
业难, 从而又影响了其举办农业教育的积极性, 以致很多农业院校产生了“去农化”倾向, 并由此造成恶性循环。此外, 农村农业职业教育严重缺乏, 在现有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 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几乎都与农业科技应用无关, 无疑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科技教育有效供给的不足。
3.3 有效农业科研成果有限, 现有成果转化不足农业科研成果的来源有自主研发、完全引进或在引进基础上加以改良三条渠道。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17:01: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93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业   发展   耕作制度   技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