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最适合的组织形式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现⾏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我国农业是很难⾛向现代化的。因此,在“有条件的地⽅可按照依法、⾃愿、有偿的原则进⾏⼟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实⾏家庭农场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解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经历了多次变⾰。解放初期,在全国范围内进⾏了⼟地改⾰,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的梦想,但⼟地的过于细碎使规模化⽣产和农业现代化难以进⾏。⼟改后进⾏了合作化道路的探索,最终在农村确⽴了⾼度集体化的⼈民公社制度,这种制度安排的主要特征是⽣产资料集体所有,共同劳动,按劳分配,其结果是产权模糊,平均主义,劳动积极性不⾼,⽣产效率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继⼟地改⾰、集体化运动后我国农村⼟地制度的⼜⼀次⼤的变迁,是在不触动⼟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的前提下,把⼟地经营权承包给农民,它解决了⼟地集体经营时的监督和激励⽆效等外部性问题,产⽣了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从⽽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进⾏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家庭农场经营体制同其它现代农业经营体制相⽐,在现阶段是最适合我国农
硅谷杂志业现代化的组织形式。
1.家庭农场有利于集约化经营。农业集约化经营需要耕作的勤奋、细⼼和专注,这点只有家庭农业经营才能做到,⽽且促使⼟地耕作集约化的各种先进要素,如良种、化肥、农药等,就其性质⽽⾔,具有⾼度的可分性,因⽽家庭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是相容的。由于经营和农民家庭⽣计有密切关系,就形成了家庭农业经营的坚韧性和持久性。
2.家庭农场有利于专业化经营。从从业⼈员的专业化来看,农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现代农业对⽣产经营者的素质要求很⾼,传统农业的⽣产知识远远不能满⾜现代农业⽣产的需要,现代农业⽣产经营者既要懂⽣物,⼜要懂化学,还要懂物理和⽔利。现实中,我国农民的科学达标率仅为0.04%,不仅科学⽂化素质低,懂市场会经营的也很少。随着⼟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家庭农场逐步建⽴起来,⼤部分农民会被淘汰出第⼀产业,⽽留在第⼀产业的家庭农场经营者,为了⾃⾝利益,会主动积极学习专业知识,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区域经济的专业化来看,农业与⾃然环境关系密切,⼀个地区有适应⼀个地区的动植物,家庭农场经营者是商品⽣产者,为了提⾼经济效益,必然会专门⽣产适宜本地区或本农场经营的产品促进农业⽣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分⼯⽅向发展。打破了现在“⼤⽽全、⼩⽽全”的⽣产格局。
3.家庭农场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之后,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局限性越来越暴露出了,主要是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量相对较弱,分散经营的农户很
难集中有限的物⼒、财⼒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的⼟地经营规模和极为零碎分散的⼟地资源配置,严重制约着⼟地的正常经营,获得规模效益更⽆从谈起。通过建⽴⼟地使⽤权或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促使⼟地相对集中,从⽽建⽴起家庭农场经营体制,可以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农业效益。
管理观察4.謇庭农场有利于产业化经营。⽬前的家庭经营决策分散、⼟地经营规模⼩、产品品种杂⽽数量⼩、销售运输半径⼩、抗风险能⼒低,是⼀种不能与现代化⼤⽣产和⼤市场相对接的⽣产组织形式。在中国现⾏家庭经营和⼟地承包30年不变的农业基本政策情况下,⼤⼒发展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产和⼤市场对接的有效形式。由于信息不对称,⽣产加⼯企业和经销企业在同⼀家⼀户分散的农民进⾏合作时,往往容易损害农民的利益,致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家庭农场经营有利于在农业中推⾏现代企业制度,使农业摆脱⼀家⼀户和家庭式的经营管理,农场之间的联合逐渐取代通过⾏政⼿段撮合的农业企业,解决了农业企业利益环节多、效益低下的问题,克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障碍。此外,家庭农场通过运⽤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从事⽣产经营活动,有利于创造农产品的品牌和保持品牌,从⽽提⾼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
dna探针
家庭农场既实现了⼟地使⽤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分散的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家庭农场⽤现代⽅式经营农业,注⼈⼤量资⾦改造传统农业;家庭农场引进科技提⾼农业科技含量,引⼊现代管理⽅式管理农
业。可以说,现阶段家庭农场是最适合我国农业⽣产的现代化的⽣产组织形式。
⼆、如何建⽴家庭农场经营体制
既然家庭农场经营体制是我国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最佳组织形式,我们就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为家庭农场经营体制的建⽴和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1.尽快建⽴农村⼟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家庭农场的基本特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规模⽣产和集约经营,通过给社会提供⼤量的质优价廉的农产品,获得最⼤的经济利益。要实现农业规模化,就要实现⼟地集中,⾄少是使⽤权上的集中。在现⾏的农村经营体制下,只有进⾏⼟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才能逐步发展规模经营。但⽬前,我国农村⼟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尚⽆法律依据,致使⼟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形成市场化体系和机制,有些进⼊⼆、三产业的农民,想转让⼟地承包权,却不
到“买主”,只好抛荒;有些善于种地、想多种地的农民⼜不敢或不能多要地。要让⼟地承包经营权正
常流转,必须搞好⼟地流转市场建设。⾸先,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农民对⼟地的权利,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流转。其次,必须尊重和保护农户在⼟地经营权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地是否流转,如何流转,要由农户⾃主决定,只要农地农⽤,农户⾃愿流转,就可以⾃由进⾏。三是要加快⼟地有形市场建设,解决⽬前⼟地有市⽆场、⽆法可依、私下交易的被动局⾯。
2.加快农业剩余劳动⼒的转移。农村⼟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前提
是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我国是⼈⼝⼤国,农村⼈⼝占有很⼤⽐重,由于⼈均耕地⽐世界平均⽔平低得多,单靠现有耕地容纳不了不断增长的农村劳动⼒,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就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两条,⼀是通过⼩城镇建设,就地转移;⼆是农村剩余劳动⼒外出打⼯,进城就业。由于⼩城镇建设受当地农业发展⽔平影响,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通过⼩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是有限的,农村剩余劳动⼒进城就业成为主要的转移途径。⽬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进城就业还有诸多障碍,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先要消除思想障碍,现在有相当⼀部分⼈认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是城市的“万恶之源”,对城市的就业、基础设施、社会治安带来了⼀定的压⼒,其实对这些问题都需要⼀分为⼆地看待,受篇幅限制,不作具体分析。其次要扫除传统的户籍制度这⼀农村剩余劳动⼒进城就业的“拦路虎”,必须遵循“⼈⼈平等”的原则,尽快制定并实施以⾝份证管理为核⼼的⼈⼝管理制度,实现就业⾃主,迁移⾃由。第三要提⾼农村剩余劳动⼒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村剩余劳动⼒提供信息咨询
索拉非尼、就业服务。第四要加强迸城就业农村剩余劳动⼒的职业技能培训,以适应各城市对劳动⼒的市场需求。
3.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农民应享受的权益来看,我国的⼆元经济社会结构体现在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将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主⼈的劳动者分成了两⼤具有完全不同权益的社会集团,城市劳动者
享有⽐较全⾯的社会保障,⽽⼴⼤的农村劳动者则很少享受社会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劳动制度改⾰客观上要求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由流动,因⽽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所有的劳动者应该是标准统⼀的,农村劳动者也应该享受社会保障的平等权利。
从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需要来看,发达国家在扩⼤农业⽣产规模的时候,都采取了⿎励⼩农户离开农业的措施,这些主要措施有:给部分离农农户提供离农补助⾦,有的发达国家还由政府给予⽼年农业⼈⼝以养⽼⾦,以促进⽼年农业⼈⼝离农。我们应该建⽴社会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减缓农民对承包⼟地作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依赖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各种服务组织。农业具有分散性和⾃然性,从信息获得、市场联合、经营协作、服务提供和利益的维护⽅⾯来说,有必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农业组织有⽣产经营组织、社会服务组织、中介组织等,如美国就有农业社、格兰其、农民联合会、农场局、全国农场主组织等。我
国农民的组织主要由原⼈民公社体系改变⽽来,如村民⼩组等,⽽根据⽣产的内在联系和共同利益结成的组织已开始形成,具有中介性的组织也开始形成,这主要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市郊。通过建⽴这些组织,把种植、养殖、加⼯、运输等各⾏业和千家万户农户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家⼀户所难以解决的问题。zgnc
5.提⾼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我国农业劳动⽣产率低下,农民科
学⽂化素质不⾼,⽽农业现代化需要既懂管理经营⼜懂科学技术的⾼素质的农民。我们要通过各种培训、教育⽅式,提⾼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科学素养已达标的农民的⽰范和带动作⽤,⿎励和⽀持他们率先举办家庭农场,推动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
厦门园博园简介总之,家庭农场经营体制既可以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分散不利于规模经营的问题,也有效地解决了集体所有制效率低下问题,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最适合的农村组织形式,我们要创造条件,促进家庭农场经营体制的产⽣、发展,在家庭农场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合作农场、集体农场、股份合作农场、农业公司、外资租赁农场、中外合资合作农场、国有农场等各种形式,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