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周口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04.12
∙【字 号】周政[2012]22号
∙【施行日期】2012.04.12
西格蒙∙【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正文
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周政[2012]22号)
菲茨杰拉德各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预付账款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打造我市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础, 依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26号),现就我市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大意义
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粮食生产稳定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结合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整合资金,聚拢政策,集中布局,强化管理, 服务配套,在全市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实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决策,是稳定农业生产、实现“三化”协调发
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举措,对打造我市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推动中原经济区周口主体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箭头卡环热敏电阻 (一)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是稳定提高粮食产量,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市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常年产量占全省的1/7左右。2004年以来,我市粮食连续八年丰收,粮食总产继2006年首次突破120亿斤大关之后,又相继突破130亿斤、140亿斤大关,2011年达到149.4亿斤。尽管我市粮食生产已连年取得丰产丰收,并且夏粮生产已整体跨入高产阶段,但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制约因素还比较突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资源约束更加趋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防灾抗灾能力不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下降;监测预警体系还很不健全,科技创新与推广手段还比较落后,农机农艺融合还不紧密,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等。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强化要素投入,创新发展机制,化解制约因素, 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日益稀缺的耕地资源,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还可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不断提高单产水平,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是提高农业效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
要途径。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可有效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便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利于先进技术的统一推广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在建设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实现稳粮保供给,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可以腾出大批耕地空间,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效特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才图会
(三) 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更加重视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更加有利于协调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之路,将有力推动粮食生产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维护好粮食安全,进一步巩固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以土地流转为基点,实现土地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拓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二、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工程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与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农村社区建设相衔接,与管理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集相配套,实现内涵式、集约化增长。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集成技术措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装备水平,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目标任务。按照“科学规划、综合配套、稳定面积、规模经营、集中投入、主攻单产”的要求,到2020年,全市集中打造900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 实现高产稳产和生产全程机械化,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达到100%,土壤有机质明显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三) 基本原则。高标准粮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重,涉及面广,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尽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以此为基础,以县(市)为主体,市、县两级都要做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对划定的高标准粮田“百
千万”田块要统一编号建档立卡,标出地块,落实到农户。制定相应保护措施,不准改变用途,不能减少面积,不得降低质量。
2、合理布局。我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主要在太康、商水、鹿邑、淮阳、郸城、沈丘、项城、西华、扶沟九县(市)实施,每县(市)规划面积按统计部门小麦种植面积的90%计算,全市900万亩。要合理确定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的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耕地连片面积最少100亩,少于1000亩的方划为百亩方;1000亩以上,少于10000亩的方划为千亩方;多于10000亩的方划为万亩方。高标准粮田区域内要有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要避开村庄、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设施,利于大型农机作业。
3、统筹协调。要把高标准粮田建设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建设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相衔接,要避开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避开铁路、公路、电网等重大工程线路,避开农村建设用地。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积极稳妥推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的农民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转移。
4、稳步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 建设工程从2012年开始实施,2020年全部建成。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总体要求,加强协调配合,尽快完成高标准粮田“百千万” 建设工程总体
规划编制工作。要围绕目标任务,分解年度建设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划定后,按照年亩产1250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配套农田基础设施等物质技术装备,提高支撑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重点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到2017年,完成900万亩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任务,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基本实现旱涝保收。跟进做好完善配套工作,重点抓好科技创新与推广支撑条件建设,加强耕地地力培育,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完成管理技术服务机构的设置等工作,建成条件具备的高标准粮田。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强化田间工程和抗灾能力建设。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坚持统一规划,统筹推进水、电、路、井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快建设旱涝保收田。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真正把高标准粮田建设成为“田成方,林成网,地势平,地力肥,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旱涝保收吨粮田。
2、提高耕地地力。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实施耕地质量定向培育,不断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在农田基本设施配套齐全,能充分保障灌溉用水的地区重点推广秸秆快速粉碎还田腐熟技术;在没有条件直接秸秆还田的区域重点推广秸秆薄膜覆盖堆肥、生物快速腐熟堆肥技术;在砂姜黑土区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技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扩大增施配方肥面积,大力推广耕地深耕深松技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3、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突出抗旱防涝和病虫害防治,切实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防在未发之时,避在灾害之前,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点上,做到科学应对。加快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条件建设,建设农情远程可视会商系统,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网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网建设,建立农业与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和评估系统,增强全市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坚持“着眼长远发展、面向产业需求”的基本原则,坚持“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目标,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
调”的技术路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着力解决影响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