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杨 艺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以增长为导向的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但结构调整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党的十六大之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才使二元经济结构有所减弱,由此可见,城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最关键环节。文章提出了转变城乡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城乡;经济发展方式;二元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810 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9-0068-05
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指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与
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指城乡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很多长期性问题无不植根于二元经济这一基本特征。 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多次反复的原因分析,揭示出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必须转变城乡经济发展方式。 二元经济理论的提出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二元经济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最先提出,1954年,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两个不同的部门:一是按照现代方式组织并以先进技术进行生产的∃现代部门%;二是按照传统方式组织并以落后技术进行生产的∃传统部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剩余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传统部门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现代部门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与利用,推动现代部门的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同时,在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假设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并不减少农业总产出,而且能够促使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提高,由此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后来被费景汉和拉尼斯∀进一步发展,费景汉和拉尼斯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在工业部门扩张的同时,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使农业总产量保持不变,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正常进行。刘&费&拉模型后来又被乔根森进一步完善,乔根森认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应改
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0B03)。
作者简介:杨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城乡关系。
凉子木陈宗胜、钟茂初、周云波: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9页。
∀ 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加利福尼亚:理查德D 埃尔温公司,1964年,第210页。
实现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与利用,尤其是重视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图1 1952&2006年中国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图2 1952&2006年中国的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
多器官功能衰竭我国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性。我国传统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家,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兴起后,
部分地区引进了西方近代大工业,近代工业城市出现使中国经济的二元性特征开始显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到30%,其中重工业占到7 9%,当时工业主要集中于城市,广大的农村主要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初步形成。1952&1978年,在工业部门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部门举步维艰,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迅速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凸显。1978&1984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减弱,农业每年保持7 7%的增长速度,农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由32 8%提高到39 8%,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 57∋1降至1984年的1 84∋1,呈现缩小的趋势;1985&1992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又出现强化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85年的1 86∋1升至1992年的2 58∋1;1992&1997年城乡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又开始减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缩小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92年的2 58∋1降至1997年的2 47∋1;1997&2001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再次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97年的2 47∋1升至2001年的2 90∋1;2002年至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又有相对
69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资料来源:1952&2001年的数据根据高帆: 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09页;2002&2006年的数据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资料来源:1952&2001年的数据根据高帆: 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上海:上海三联书联,2007年,第209页;2002&2006年的数据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
计出版社,2007)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缩小趋势。从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的变化能充分反应这一特征。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两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喇叭口%在逐渐缩小,说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基本趋势。但这种转换却经过了削弱&强化的多次反复。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缓慢、反复的原因分析
1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奠定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百废待兴的经济局面和紧张的国际形势,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工业是资本高度密集型的产业,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当时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必须通过非经济的强制手段,从农业中获取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1952&1978年,国家依靠农业积累的资金达4452亿元左右,年均约171亿元,占国民收入积累额的比重,除1978年外,都在30%以上。)
历史地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保证了我国工业化初期所需的资金积累和其他资源的供给,确保了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1952&1978年,农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57 7%降到32 8%,工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19 5%升到49 4%,∗但这种基本以城市为依托,以工业产出的最
大增长为目标的∃城市偏向%发展战略,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对农业抽取过多、投入过少,造成农村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并未得到优化,因此,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奠定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
2 城乡分离的制度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国家为了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顺利实施,还作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安排。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国家以低于市场水平的价格收购农副产品,压低工业部门职工的工资和生活成本,保证工业化的顺利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在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农民把全部生产资料投入农业生产,按照国家要求的品种和数量生产农产品,195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从而阻断了产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将城乡人为地分为两个相互隔绝的板块,这些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3 城乡分割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改革初期,国家实行城乡分割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非常有限,1991&2003年,尽管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的总额在增加,但支出占整个财政的比重在下降,1991&2003年,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0 26%下降到7 12%,支农支出从7 19%下降到4 6%。+城市区域的公共物品由
国家负担,农村地区的公共物品由农民自己负担,税费改革以前的很长时间里,农村居民除了交农业税,还需要交村提留、乡统筹。1985年取消农村教育补贴后,农民每年负担的教70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9期#中国经济
∀
(
)∗+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某个部门产值比重同劳动力比重之间的比率。一般来说,在二元结构加剧阶段,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递减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增,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拉大,反之则相反。参见高帆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08页。
二元对比系数:指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比率。二元对比系数越小,二元经济结构就越显著,反之则相反。参见高帆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08页。
二元反差指数:指两部门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数的平均值。反差指数越小,二元经济结构就越不显著,反之则相反。参见高帆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2007年,第208页。
特别的爱电影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工业经济!(产业经济版)2003年第1期。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0页。
偏振模散孔祥智主编:崛起与超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28页。
育经费高达300&500亿元;199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支出总数的88 6%,农村仅支出126亿元,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将近30倍;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费1992年为3500万元,仅占全国卫生事业费的0 36%, 国有商业银行的纯粹商业化改革,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减少,使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不仅融资困难,而且资金不断外流,这种城市偏向的公共品供给制度,使工业增长率明显快于农业,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4 改革开放后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延续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后,为了迅速发展经济,我国实行了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是以强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由于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函数,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是增
加总量最迅速的方法,工农业的行业特征决定,投资见效最快的显然是工业,所以国家重点增加了对工业的投资。虽然改革初期,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改革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开始弱化。但从1980年代中期起,在既定的城乡关系格局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经济领域,为了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国家重点增加了对工业的投资,不仅没有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而且还对它进行长期的大量,农村经济社会并未紧跟时代进步与发展而发生显著变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始终得以延续。
总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市偏向政策,重视对工业的投入,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虽然经济总量提高迅速,但农村落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城乡差距扩大,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出现多次反复,其中城乡收入差距的两次缩减,一是在1980年代初期,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制度创新构造了新的激励机制,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和农产品统购价格提高的结果;二是1990年代中期,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结果。
转变城乡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建议
射频宽带放大器上述分析表明,只有转变城乡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城市偏向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与此同时,2000年,我国人均GDP 已达到1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韩国等国的经验,我国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阶段。
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从2004年起,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增加公共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把农民所获得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增收减负的各项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落到实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主张,这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虽然使农村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还应实行以下两项政策措施: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使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还有力支持了工业、城市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在食品、劳动力、资本、土地、市场等多个领域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计量分析表明,在改革期间GDP 的
增长中,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贡献率为21%。∀可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加快工业
71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陶勇: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 财经研究!2000年第11期。蔡昉、王德文: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 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72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9期#中国经济
化、城市化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三农%问题再度凸显,农业和农村的相对落后,加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能力不提高,就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城乡差距不缩小,就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难以拉动消费,必将影响社会总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化发展缓慢,将制约整体市场化进程。总之,农业、农村的相对落后,发展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影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农民富裕,社会才能和谐、双赢,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再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应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农村产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使农民成为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健全财政支农体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改善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结构。
石墨钢第二,城乡互动,实现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成功的最终标志是两个,一是农村
居民的平均收入要接近城市居民的水平,二是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平均每户耕作面积约7亩地、常住人口约7亿4千万、占中国总人口约58%的现实情况,单纯依靠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调整农村组织结构和增加政府的公共投入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是不现实的,最现实的途径是通过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数量,一方面,工业、服务业、交通和贸易等部门应不断装备农业部门,不断吸纳农业劳动力,为农业提供科技、教育、卫生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通过城市的繁荣带动区域和周边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为工业等其他部门提供市场、原料、资金和劳动力,通过农村的兴旺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城市发展,城乡互动,协调推进。当前应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逐步废除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人口自由有序流动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强对农民转移就业的培训;破除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使产品和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增强城乡市场的联系;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探索用∃以土地换住房%等多种途径解决农民进城的门槛问题;政府应统筹安排城乡的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等各项设施建设和服务的提高,形成城乡互动,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和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城乡双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责任编辑:刘雅君 党国英: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模式的转变!,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