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 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 发展规模和速度。只有农业发展了,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 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并 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 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 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 产品附加值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1. 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中国用占世界 7 %的耕地, 却为世界 22 %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充足的食品。农 业的快速稳步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社区的概念
1.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1949 年, 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 8101 万千瓦语义网络分析, 农用拖拉机只有
117 台,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 个多世纪的发展, 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 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截至 2003 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6 亿 kW 以上,农机原值达 3 362 under age10 years old
亿美元。 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 1494 万台, 拖拉机配套农机具 2292 万部, 联合收获机械 36 万台。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 46.8 %、
26.7 %、19 %;2004 年小麦机收比特里芬难题 1995 年提高了 47 %。
(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 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向其他领域 扩展。一大批设施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 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温室面积达到 69 亿平方米, 田 园管理机达到 4 万台。
(4)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
近年来, 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 与中国有关部 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 取得了双赢的佳绩。国内一些大型企业, 不断学 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 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 化产品质量的提高。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 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 策。
1.2 中国农业机械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体现了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
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 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存在着土地相对稀缺与农村劳动力过剩,且
农村人均投入水平较低、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别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过 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下,将体现出不同 区域的发展特点。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增长 较快,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
买数量较多,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相对 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农机拥有量少,农业 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一是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 更新换代乏力;二是运输机械多, 农田作业机 械少; 三是动力机械中小型机械多, 大中型机械少; 四是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 配套比率低; 五是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少, 高性能机具 少。
(3)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
最突出的问题是水田机械化水平太低。我国有 0.25 亿 hm2 水田,稻谷产量占全 国粮食总产量的 40%,但是由于缺乏适用的水田机械,水稻生产仍主要靠手工作 业,机械播种、插秧只占种植面积的 2.2%,机械收获占 2.5%,仅相当于全国平 均机播水平的 市场潜力1/10 和机收水平的约 1/5,严重地制约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近几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南方一些地区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与水 稻机械化严重滞后具有直接联系。在农田作
业各主要环节上,收获机械化是水平 较低需求最大的一类。此外,玉米收获机械化在少数地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棉 花机械收获仍属空白,具有节水、节肥、节种等性能的机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数 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影响了节本增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农机门 类品种和适用性上的缺陷,使农机产品存在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制约了农业 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和农机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3)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大中型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
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化。农 机化发展中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机总量增长较快,但先进技术的应用仍较慢;虽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机已开始向一些特产业应用,但应用的步伐仍较 慢。
(4)农机具科研开发配套系统建设落后 新技术、新机具发展缓慢,满足不了当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机化科研、推广
队伍亟待壮大。示范手段落后,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不能及时掌握有关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信息,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2.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与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 没有 农村的现代化, 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 难 点也在农村,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将是农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了能在 新形势、新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创造经济效益,我国农机必须采取措施,应对挑战。
(1)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农机化整体素质和效益 在农机化结构调整上:一是要坚持分类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二是要配合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牧业等农机化
技术试验示范,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农业机械。同时, 提高拖拉机和农具配套比,重点鼓励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大中型农机具和复式作业 机具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机利用率和作业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在保持必 要的农机装备数量增长的同时,注重农机装备质量的提高。
(2)开展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创新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关键,未来农机化创新的特点:一是加强技术
创新。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机具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在粮食 作物、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以及农产品分级、加 工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二是加强机制创新。要进一 步深化农机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 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三是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重点推广水稻机 械化生产、玉米收获及育苗移栽机械化、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秸秆机械化还田、 粮食产地烘干、设施农业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牧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和 农用航空“十大”农机化技术。
(3)推动跨区作业,使跨区作业向规模化发展 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是把分散的农机户与农机作业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
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效率。为此,政府要高度重视,组 织跨区机收指导工作要到位,使跨区机收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此外,加快国内 经济发展,不断地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推动农业向社 会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
发展,积极进行城镇化建设也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的有效途径。
3.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农机产品质量和 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 农业转变,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将进一步加快, 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将进一步增强, 必将扩大对农机化 的需求。展望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