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学复习总结

阅读: 评论:0

油层物理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岩石中未被矿物颗粒、胶结物或其它固体物质填集的空间称为岩石的孔隙空间。岩石
孔隙空间,最主要的构成是孔隙和喉道。岩石颗粒包围着的较大空间称为孔隙,而仅仅在两个颗粒间连通的狭窄部分称为喉道。
2、粒间空隙:砂岩为颗粒支撑或杂基支撑,含少量胶结物,在颗粒问的孔隙称为粒间孔
隙。
3、溶蚀空隙:指沉积过程及成岩后由于溶解作用所形成的孔隙
4、收缩孔隙由于沉积物的收缩作用而形成的孔隙。
5、孔隙度为岩石孔隙的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6、绝对孔隙度是指岩石中未被碎屑物质或填隙物充填的空间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7、连通孔隙度是指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8、岩石的有效(含烃)孔隙度是指岩石中烃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岩石的有效(含烃)
孔隙度仅是连通孔隙度中含烃类的哪一部分。
9、流动孔隙度是指岩石中能够在一般压差下流动的哪一部份液体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
比。可随压差不同而改变。
10、理想介质,是指由等直径或几种等直径的球形颗粒组成的岩石。
11、实际平均速度:流体在砂层中只是在其中的孔隙通道内流动,因此流体通过砂层截
面上孔隙面积的速度平均值u反映了该砂层截面上流体流动真实速度的平均值。12、渗流速度(假想速度):设想流体通过整个岩层横截面积(实际上流体只通过孔隙
横截面积),此时的流体流动速度称为渗流速度υ。
13、对比气体和流体流动,气体在孔道中的流动特征称之为气体在管壁上的滑脱现象。
亦称为克林贝格效应(Klinkenberg
14、岩石的颗粒组成或称粒度组成,是指构成岩石的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含量,以百分
数表示。
15、静弹性模量:它定义为岩石承受应力后所形成的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
16、泊松比:定义为岩石受力后的水平应变(径向应变)和垂直应变(轴向应变)之比。
17、抗张强度:定义为岩石受力后发生裂开时的强度。
18、抗压强度:它定义为岩石承受压应力而被压碎时的强度,
19、对于油气储集层来说,油所占的体积、气所占的体积以及水所占的体积占孔隙体积
的百分数,分别称为含油饱和度So、含水饱和度Sw、含气饱和度Sg。
20、在构成1平方厘米液面的全部分子上所受到的这一个力,称为分子压力或内压力。
21、厚度等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作用半径的分子层,称为表面层
22、刚刚形成的1平方厘米表面所带有的功,称为比自由表面能或表面张力
23、在物理化学中论述有关表面现象时,通常是把作用于该相流体上的分子间力的强
度单位,称为液体的极性。
24、液滴或气体在固体表面的扩散现象称为润湿作用
25、润湿滞后,即三相润湿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的迟缓。
26、溶解于液体后发生正吸附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而发生负吸附的物质称为非
表面活性物质。
27、在毛细管中,气一液分界面以下的液相压力小于在这个界面以上的气相压力,分
界面两侧的非润湿相与润湿相压力差称为该系统的毛细管压力Pc。
28、歪度是指孔喉大小分布中偏于粗孔喉或细孔喉。
29、孔喉分选性是指孔喉大小分布的均一程度。
30、排驱压力(Pd)亦称门槛压力、入口压力、进入压力等。它是指孔隙系统中最大
连通孔喉所相应的毛细管压力
31、饱和度中值毛管压力(Pc50)是指在非润湿相为50%时相应的注入曲线的毛细管压
32、多相流体渗流是指两相或两相以上互不相溶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渗流
33、共道流:指多相流体在一个孔道中同时流动
34、分道流:指多相流体各相都沿着自己的一套孔道网络流动。即油走油的路,水走
水的道,当系统内达到稳定以后,两相的渗流互不干扰。
35、每一个相的渗透率的绝对值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它们与岩石绝对渗透率
的比值称为相对渗透率
36、相对渗透率定义为饱和着多相流体的孔隙介质对其中某一流体相的传导能力
37、油层:能储集油气、并能让油气在其中流动的多孔介质
38、油藏:深埋在地下的油气聚集的场所。具单一圈闭、统一的水动力系统、统一的油
水界面。
39、油田:一个地区地下所有的油藏构成油田。
40、油藏流体:油藏中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处于高温高压下,石油中溶有大量的
天然气,地层水矿化度高。
41、体系: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物质组成的整体。
42、相:体系中具有相同成分、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如地层油和气为不同的
两相。
43、组分:体系中物质的各个成分,如天然气
44、组成:体系中物质的各个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45、P-T相图:表示体系压力、温度与相态的关系图
46、饱和蒸汽压:是指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液体与其蒸汽处于平衡状态时,液体上面的
蒸汽所产生的压力。该压力是温度的函数,标志了液体挥发的难易程度。
47、露点:温度一定,压力增加,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的压力。
48、泡点:温度一定,压力降低,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压力。
49、临界凝析温度:两组分体系中限制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度,体系温度高于该温度,无
论压力多大,体系也不能液化。
50、临界凝析压力:两组分体系中限制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体系压力高于该压力,无
论温度如何变化,体系也不能气化。
51、凝析气藏:温度位于临界温度和最大临界凝析温度之间,阴影区的上方。
52、低收缩原油:指在地下溶有的气量小,采到地面后体积收缩较小的原油
53、高收缩油:指在地下溶有大量的气体,采到地面后体积收缩较大的油。
54、湿气:其临界温度远低于油藏温度。当油藏压力降低时,流体始终处于气相
第十六届上海电视节
55、干气气藏:甲烷含量占70%-98%,其不论在地层条件还是在分离器(点S)条件
下,它都处于该混合物的两相区之外,即在地下和地面都没有液体形成。
56、一次采油(Primary Oil Recovery):依靠天然能量采油的方法。如天然水驱、弹性
能量驱、溶解气驱、气顶气驱、重力驱等,η<15%
57、二次采油(Secondary Oil Recovery):依靠注水、注气等人工充能采油的方法。η
<35%-50%,个别达到70%-80%。
58、三次采油(Tertiary Oil Recovery):针对二次采油剩下的残油,采用向地层注入其
它驱 油剂或引入其它能量采油的方法。如:化学驱、混相驱、热力采油、微生物采油等。
59、 流体的弹性压缩系数是指每变化一个单位压力时,单位体积的流体膨胀或补压缩
的体积值;
60、 岩石的弹性压缩系数是指每变化一个单位压力时,单位体积岩石中的孔隙体积的
遥望宋朝
变化。
61、 粘滞力是流体流动时流动层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其大小与流体的粘度有关。粘滞
力问题阻碍流动的流动。
62、 惯性力的大小取决于质量和运动速度,对渗流而言,惯性力经常表现为阻力。
63、 刚性水压驱动:主要是依靠与外界连通的边水或人工注入水的压能驱使原油流动。
64、 弹性驱动:主要依靠岩石和液体的弹性能将原油驱向井底。
65、 . 气压驱动:油藏内具有气顶,而且主要依靠气顶中的压缩气的弹性膨胀能将油驱
向井底的一种驱动方式。
66、 溶解气驱:地层压力低于原油的饱和压力后(p <p b ),从原油中不断分离出溶解气。
如果主要依靠这种不断分离出来的溶解气的弹性作用来驱油则称为溶解气驱。
67、 重力驱动:原油依靠其本身重力的作用流向井底。由于重力的作用总是有限的,
故一般说来,只是在其他能量均已枯竭,且油藏具有明显的倾角时才会出现这种驱动方式。
68、 波及系数(Sweep Efficiency ):被注入工作剂驱洗扫过的油藏体积百分数
69、 洗油效率(Displacement Efficiency ):从波及区中洗出油的体积与其中原始含油体
积的比值。
70、 微观非均质性:主要是指储层中不同部位的矿物组成、岩石的粒度组成和岩石孔
隙结构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润湿性及毛管作用的不同。主要影响洗油效率。
71、 宏观非均质性:层间、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
72、 流度比:有效渗透率与粘度的比值,它表示流体流动能力的大小。
办公效率73、 层内非均质性:同一小层内,渗透率的分布也不均匀。如正韵律层、反韵律层、
复合韵律层等。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层段向前推进,波及系数较低。
74、 平面非均质性:布井时,一般使水流方向与主渗透率方向垂直,典型例子如裂缝
性油气藏。 75、 流度比: 76、 比面:单位体积内(外表)岩石内所有孔隙的内表面积
77、 在达到某一经济极限时,油层便要停止开采。此时,残存在地层孔隙中的油、气、
水量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残余油、气、水饱和度。
78、 为固体表面上油、水、固三相交点切于液体界面之间的夹角θow ,亦即润湿接触
角。
79、
二、简答题
影响天然气在原油中溶解的因素:
❑ 温度(T )一定,压力(P )升高,溶解度(Rs )升高
❑ 压力(P )一定,温度(T )升高,溶解度(Rs )降低
❑ 油气组成:油气性质越相近,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驱动液的流度M 被驱动液的流度
1、什么是反凝析气藏,其形成的原因和开发中应注意什么?
答:反凝析气藏的温度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上露点线的上方,其形成的原因是液相溶于气相中呈非液非气的雾状,开采时应使开采压力高于上露点压力。
2、未饱和油藏原始饱和压力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答:未饱和油藏原始饱和压力是压力降低开始出现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重要性:(1)它是区分油藏烃类以单相油或油气两相同时存在和渗流的界限;(2)反映和控制油藏驱动方式的主要标志;(3)地层油物性发生突变的转折点。影响因素:(1)油气的性质;(2)温度和压力影响,特别是温度的影响;(3)断层隔档的影响。
3、影响选择性润湿的因素有哪些?
答:(1)岩石矿物组成的影响;(2)油藏流体性质的影响;(3)岩石微观结构的影响;(4)活性物质的影响;(5)温度的影响;(6)岩石表面粗糙的影响。
4、简述油水两相渗流时相界面的物理化学现象及其对渗流过程的影响。
答:当岩石中存在油水两相时,其两相之间都存在界面能、油水和岩石之间会产生选择性润湿现象,继而产生毛细管压力。当水驱油发生在亲油孔道时,毛管压力是水驱油的阻力;当发生在亲水孔道时,毛管力是水驱油的动力,但当驱动压力较大时,弯液面会发生反转现象,毛管压力也会变成水驱油的阻力。由于水粘度低会向前突进,当通过孔隙喉道时,会形成水滴。另外,当水驱并联孔道中的油时,不论速度大还是速度小,都会在小孔道或是大孔道残留油滴。一旦形成上述水珠和油滴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毛管效应,会有PⅠ=2σ/R-σ/r,PⅡ=2σ(1/R”-1/R’)和PⅢ=2σ(1/R’1/R”2)的毛管附加阻力。还会产生念式流动,使渗滤速度大大降低。此外,孔隙表面存在的具有异常粘度和强度的吸附层,也使渗滤阻力大大增加。
5、试论述岩石有效渗透率小于绝对渗透率。
答:由于多相流动时,每两相之间都存在界面能,流体和岩石之间会发生选择性润湿和毛管压力,在一般的驱动速度下,毛管力是水驱油的阻力,流体通过孔隙喉道或在并联孔道中流动时会产生气泡和液滴,这就产生了静和动毛管效应以及贾敏效应引起一系列毛管附加阻力。此外,念珠式流动,孔隙表面反常粘膜和高强度的液膜都使渗滤阻力大大增加。在多相流动时由于其它相的存在,也使该相渗滤面积减少,因此,岩石的有效渗透率小于绝对渗透率#。
大米淀粉
6、石油的分类
定西日报电子版
国际市场上按含蜡量、含硫量和胶质沥青质含量,将原油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含硫量(0.5%):少硫原油和含硫原油
按胶质沥青质含量:少胶原油(<8%);胶质原油(8%-25%);多胶原油(>25%)
按含蜡量:少蜡原油(<1%);含蜡原油(1%-2%);高含蜡原油(>2%)
7、单组分烃P-V相图特点:
随温度升高,由气相转化为液相时,体积变化减小
临界点C:
▪由气相转化为液相时,体积没有明显变化。
▪该点的压力、体积和温度记为Pc,Vc和Tc
▪该点汽、液的一切性质(密度、粘度等)均相同
▪当t>Tc时,气体不再液化
8、单组分烃P-V相图特点
▪饱和蒸汽压线为单一上升的曲线。美能达相机维修
▪划分为三个区:液相区、气相区和两相区
▪C点为临界点,是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点。
▪随分子量的增加,曲线向右下方偏移。
9、两组分烃相图
特点:
▪为一开口的环形曲线
▪C点为临界点,是泡点线与露点线的交汇点
▪泡点压力≠露点压力
▪CT:临界凝析温度
▪CP:临界凝析压力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15:41: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90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压力   岩石   孔隙   体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