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以上关于心理师几个概念,我们不难得出一位优秀的心理师
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素质。(1)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混合而成的人格气质。(2)接受该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并接受系统的咨询、或分析的训练。(3)成功的师能营造一种使患者感觉安全、可靠、尊重和理解的气氛的素质。(4)洞察、记忆和分析心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心理师原则素质
正文:
1.前言
从20世纪70年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也是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身体上的无病,而是更追求身心的舒适和协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这一方面极大的推动了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促使许多有志者投入到心理学的领域中从事临床工作。每一位身在其中的心理师都希望自己的专业技术精湛,临床工作卓有成效。因此,在达到这一目标之前,许多师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名合格的心理师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素质呢?对此美国心理学会
临床心理学培训委员会1947年报告提出,作为一名师应该具备不少于15种品质(characteristics)(Shakow,1947)。后来,霍尔特(Holt)和鲁波斯基(Luborsky)(1958)将其扩展到25种。
今天我从对象和过程的不同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2.几个概念
(1)心理师
目前国内对此没有统一确切概念,但综合各种观念可以综合起来简单概括为: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在一定程序通过与患者不断交流,再构成密切的关系基础上,运用心理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身心症状的者。
(2)的对象特殊性
心理师的对象,有些除了有严重心理问题,还具有身体疾病。总的来说有如下种类:
a.急性疾病的病人,这类病人起病急且严重,往往存在严重的焦虑、抑郁等。
b.慢性疾病的病人,这类病人病程较长,由于无法全面康复以及长期病人角,
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
c.心身疾病病人。
d.精神心理相关患者,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
e.各类社会适应不良问题患者,如自卑、自责、自伤等。
(3)过程、原则与技术
A.基本过程。心理过程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在里面,会因为不同患者而千变万化,基于不同理论以及对象均有所不同,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大致相同,包括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不同的任务。
B.的基本原则
a.信赖原则。心理师要以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与患者
建立彼此接纳、相互信任的工作模式,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以保证心理顺利进行。
b.整体性原则。心理师应该有整体观念,心理师应该把任何一种心理问题与患者这个身心联系在一起。
澜沧江大桥
c.发展原则。
阀体铸造
d.个性化原则
e.中立原则。
f.保密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师尊重患者的权利与隐私。
C.心理的基本技术
a.倾听技术
b.提问技术
c.鼓励技术
d.内容反应技术
e.情感反应技术电梯门机控制器
f.面质技术
g.解释技术
h.非语言技术
3.心理师的基本素质
从以上关于心理师几个概念,我们不难得出一位优秀的心理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素质。
(1)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混合而成的人格气质。
四川大学心理所副教授,精神分析学家霍大同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乃至心理学家的一个先决条件。他在《谁适合做心理师?———对心理咨询与心理专业人员资格的讨论(2)》中指出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没有任何心理学的知识,更没有什么专业方面的训练,但是他们具有着吸引人的魅力、乐于倾听、能设身处地的替他人考虑,替他人着想,能提出中肯而妥贴的建议与意见。故他们有着众多的倾诉者,愿意向他们倾诉自己情感生活中的苦恼,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纠纷等等难言之隐。这些人可以被称为“天生的心理咨询师”,是成为业的从业者的好坯子。在经过精心雕琢与反复锻造后,有可能成为这一行业中的姣姣者。
(2)接受该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并接受系统的咨询、或分析的训练。
这是最重要爱后天硬件素质,这甚至比先天条件更重要。杨凤池在《怎样成为合格的心理师》一文中说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师,首先要认真学习以下三方面内容:①专业知识。包括临床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各个学派理
论,临床诊断和的技能。各学派理论,尤其是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四大经典心理学理论是临床心理的理论基础,必须扎实掌握。临床心理学理论和诊断技术是从事临床心理工作的基本工具。师需要具备准确判断患者所患疾病、疾病严重程度及该病所致功能受损情况的能力;需要掌握心理的基本访谈技术及针对不同疾病的基本技术。②基础知
ddp识。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都是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初学心理学的师都需要仔细学习。③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例如心理师需要汲取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文学、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广博知识。
(3)成功的师能营造一种使患者感觉安全、可靠、尊重和理解的气氛的素质。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心理法则》提到过,成功的师能营造一种使患者感觉安全、可靠、尊重和理解的气氛。在患者看来,这种气氛能提供一种人际的相互作用。置身于这种氛围里,他们体验着被欧林斯基(Orlinsky)等(1994)所谓的“师的认可”以及韦纳和保尔迪恩(Weiner&Bordin,1983)在更早时提出的“来自师的关注”。在有效的心理中,患者通过与那些愿意倾听、尊重并力图帮助他们
的专业人员常规性的会面,体验着师的认可和关注。一个积极的氛围对心理的促进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同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所拥有和表现出来的某些人际沟通技巧。如同在第二章提到的积极患者的期望,类似这种有益的师的品质,在各种形式的心理中都是促进积极成效的一个共同因素,这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关于师提供共同可预见性的氛围重要性方面的全面注释和资料,可以参见格林卡瓦基、诺克罗斯(Greencavage&Norcross,1990)、亨利、沙赫特、斯特鲁普(Henry,Schacht &Strupp,1990)、兰伯特、伯金(Lambert&Bergin,1994);欧林斯基(Orlinsky,1994)和斯特鲁普(Strupp,1989)等。心理的著作普遍赞同斯特鲁普(Strupp)所说的“心理师最核心和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创建一个可接受的和可产生共情的环境”。显然这是患者接受与否的先决条件,也是患者过程中最基本的前提。
(4)过程中师自然的热情、真诚和准确共感的表达,有助于心理积极效果的产生。
伯特勒(Beutler)(1994)、兰伯特(Lambert)(1991)、兰伯特(Lambert)、伯金(Bergin)(1994)和欧林斯基(Orlinsky)等(1994)对经验主义的结果作了评论。欧林斯基等人通过调查上百个心理过程和结果的实验,对40多年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其中一个结论是:“师帮助患者所做的努力能否取得一个可喜的结果,主要是通过与患者进行共感的、肯定的、协作的和自我一致(如真诚)的互动实现的。”心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沟通的技巧,宾德(Binder)和斯特鲁普(Strupp)(1999),斯坦(Stein)和兰伯特(Lambert)(1995)主张,与往常相比,心理的专业训练计
划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沟通技巧的培训上,并且提高他们在训练过程中改善对这些技巧的运用。
a.热情意味着心理师能给患者提供一种使其放松、不受威胁并赏识自己的环境。热情的师对患者以常人的态度对待,而不管患者本身可能拥有的人格特质、生活风格、行为历史;他们无条件接纳患者所说所做的,把它作为患者本身的一部分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即使像患者虐待儿童这样的事例,师也能接受法律规定和道德约束对此的处理。他们避免对患者的行为作出评价或让患
者对自己的决策承担责任;他们自始至终保持一种友好、接纳、非控制和无条件(nonpossessive)的姿态,从而保护患者作为一个独立自主个体的尊严。师通过一种不加判断或非支配控制的方式表达对患者的重视和接受,这种热情的态度在心理情境中使患者感到安全和可靠,因此对自己的事情不作保留地表达。
b.为了从心理中获得最大收益,患者必须以一种开放、信任和毫无保留的方式呈现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师的热情会使患者变得坦率,因为在情境中,这种热情增进了信任和安全的感觉。然而除了安全,若患者从师那里感觉不到开放和信任,他们也很难做到信任和感到安全。因此,师在与患者的直接接触中需要真诚,这种真诚立足于诚实和自由,而非矫揉造作。
对师而言,真诚就意味着成为他们自己。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可信的人,他们仅仅说他们想说的,做他们感到舒适和自然的事情。“心理分析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S弗洛伊德(S Freud,1
915,1958d,p164)这句话是很有说服力的。他警告说,当患者发现师在说谎时,所需的患者充分信赖他们的信任水平再也无法建立。为了取得患者的信任,师在观点不确定时应当避免权威性的论断;而当其观点明确时,应尽量避免反复无常的变动。对于那些可称为完美演员的师,患者将会意识到这些人的语言和思想存在偏差,从而认定他们是不真诚的,是不值得信任的。
c.共情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需要和感受的一种能力。在心理中,师对患者的语言和行为的专业敏感性,构成了共感式的理解。具有共情性的师能准确察觉患者的想法和感受,能够识别患者当前经历的事情何者为重要,并且能感觉到在患者有意识知觉之外存在的东西。西奥多·瑞克(Theodore Reik,1948)在为一本关于师敏感性的经典书籍《用第三只耳朵倾听》(Listening with the Third Ear)题名时,抓住了共感的本质博哈特和格林伯格(Bohart&Greenberg,1997)对共情的作用作了评论,伯金(Berger,1987)从临床的观点作了详细阐述。拉弗蒂、伯特勒和卡戈(Lafferty,Beutler &Crago,1989)的研究报告证明:无效率的师比他们更有效率的同事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共感式理解,并且他们的患者表现出更难以被师所理解。
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卓有成效的师是友好的、兴致盎然的、自然的和易于理解的而相反,一个不太成功的师,看起来是不太友善的、缺乏关注的、有些虚伪且不善于理解。一个训练有素并有深刻洞察力的专业人士,为了使患者感觉到他们是作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被接纳,并接受来自师全身心的关注,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他们会运用他们所有的技术,成功鼓励患者提升自我感受,乐观对
待可能的效果,并且积极参与到过程中。
(4)洞察、记忆和分析心理信息的能力。
林贤浩在《心理师的基本心理素质》以及新疆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殷剑平在《职业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均有提到洞察、记忆和分析心理信息的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心理的特殊性,因此洞察求助者言语和非言语心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求助者情绪情感的能力,良好的记忆品质以及良好的分析心理资料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潜意识的,意识的心理活动只是潜意识活动的“外在表现”,所以潜意识活动决定着意识心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而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以初级思维形式进行的,它不像意识心理活
动那样必须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即次级思维形式)。但是,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信息的整理、判断、理解却必须符合逻辑规律,因为这是意识的思维过程。因此,心理师(特别是精神分析师)除了被要求要具备理解初级思维过程以外,同样还要具备清晰、严密、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TIEJIANMEN CN
参考文献:
1.欧文.B.韦纳(Irving B Weiner).心理的法则(第二版).四川人
民出版社
2.姚树桥,杨彦春.医学心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温培源,霍大同,张日曰升,梁耀坚.谁适合做心理师?———对心
理咨询与心理专业人员资格的讨论(2)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第15卷第3期
4.林贤浩.心理师的基本心理素质.医学教育探索2010年4月第9卷第
4期
5.殷剑平职业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期刊论文]-人力资源管
理2015(7)
6.严文华.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2008
7.杨凤池.怎样成为合格的心理师[会议论文]2011
8.杨蕴萍.关于培养中国临床心理师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