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改编与电影创作的联系—以电影《罗生门》为例 由文学作品改编之后的电影不在少数,这其中,如何能够展现文学作品内涵与导演思想意识的共通是评析一部电影作品的主要方面。成功的文学作品改编,势必能够拓展电影的生命活力,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以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为例。探究电影《罗生门》如何展现人性,生死善恶的主题,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已经构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结构的叙事方式,而这种改编的成功不单单要求文学作品具备深刻的人文主义价值,也考验导演对于艺术追求的能力,这同时也启示我们,改编务必要尊重原著的价值意义,从更加深刻的层面挖掘精神内涵。 关键词:罗生门;文学改编电影;叙事方法;黑泽明
根据历史题材改编的电影不在少数。这些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到了影视当中,更加变得光怪陆离,网络争论不止。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做出了极大的改编。将这样同名的电影与原著小说放在-起比对,我们能看到的是导演与作家共同探寻的精神内涵,更是体现时代思潮下思想意识的共通。
一、《罗生门》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具体差异福柯说过:历史的叙述,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芥川龙之介在创作《罗生门》时正是第--次世界大战期间,恰恰正是日本短暂稳定的大正时代,国内国际的局势混乱不堪,矛盾日益激化,在如此背景下,使得芥川不得已站在人生的角度进行创作与反思。而黑泽明执导《罗生门》时,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日本还正处于战乱后寻求发展的重生之路,现实的窘境让人难以回避。两位艺术家虽然生活的历史时期不一-,但是都有苦难的历史背景,这也使二人能够共同发现“罗生门”的隐含意义,在反思历史的精神中到了契合点。
芥川龙之介作为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初期,正经历日本文学自然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但由于这种现实主义文学过于强调内容的客观真实,反而忽略了小说本身应该具备的技巧,缺少新鲜灵动的艺术魅力。是芥川在这种墨守成规的环境中,打破了这种单一古板的创作模式。芥川一方面扎根于日本古典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吸纳西方小说的创作方法。因此,在《罗生门》中,我们能看到19世纪西方小说心理描写的影子。加里曼丹
而黑泽明创作电影伊始,正是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前期,而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主题,更多的是非政治性的电影,各大导演渴望将人的潜意识活动,内在的精神力量搬上荧幕,着力刻画
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思维与历史事件合二为一。新浪潮的代表人物特吕弗,他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这也是新浪潮运动最为标志的风格,就是凸显个性。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 -性的“ 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这部《罗生门》就是新浪潮运动开始前最具代表的证明。余干乌黑鸡
在影片(罗生门》中,不同叙述者的插入式叙事,打破了传统电影按部就班的叙事形式。在各种回忆的断裂处,人心的潜意识活动比案件的真相更加重要。随着叙述者违背真相而演绎出不同的故事版本,也由于叙事的非连续性,使得各叙事主体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从而判定案件真凶变成了不可能但又无足轻重的事情。每个人的说辞都能证明,但其他人的证词又能推翻,一-层层的“外皮”就这样将剧情包裹,观众固然会陷入这个无限的伪证当中,而真相也在这些话语中被悄然隐藏。
其实,芥川更多受到的是传统小说的影响,所以,他的小说语言也更加注重叙事的连续性,而黑泽明则是在叙事方式上反叛了这种传统,并不是否定叙事,而是在电影中拓展了一种新的空间。这种不同的叙事方式,也是黑泽明与芥川龙之介在思想上的一-种碰撞,尽管二人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但都无疑为后世带来可供参考学习范本。.
当然,历史事件被小说、电影抑或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形象化,已然成为表现艺术主题的手段。而历史的进程在芥川的脑海中是真实的,只是无法通过小说的形式来重现。小说语言的虚构程度越高,越是能体现历史的真实。
由此,黑泽明对于历史的敏感性,通过《罗生门》这种借古喻今的方式,逐渐探寻到历史深处的虛安。在影片中表现出的揭示历史真相只不过是大众的渴求,几位叙述者们提供的就是四个充满歧义、相互矛盾的个人历史文本,越是抓住真相不放就越难以探寻真相的意义。至此,黑泽明用电影语言消解了历史话语在艺术主题中的霸权地位。
郭庚茂简历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这是否是《罗生门》真正要带给我们的?小说与电影背后揭示出的人性,始终由这些艺术家所背负。这-一点,芥川和黑泽明都不约而同地做到了。芥川的小说到创作后期,人性的绝望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在面对现实的黑暗和绝望的处境之后,死亡
成为他的唯--选择。这种死亡是对世界种种不公的抗衡,一种绝不安协的威严。同样的,黑泽明在揭示了历史的虚安后同样无法淡然处之,电影的末尾,樵夫承担起了弃婴未来抚养的责任,走向雨过天晴的远方,导演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期望也呼之欲出。如果说,芥川龙之介通过“罗生门”带来了灾难与恐慌,那黑泽明带来的便是生与死之后的一一希望。
2011年兵役法
另外一个方面,电影作品无疑需要好的故事架构来支撑,好的故事更需要好的剧本来表现,而剧本更是电影的灵魂,成功的电影必须经得起观众的推敲和时间的打磨,单纯依靠大牌演员的堆砌或特效的炫技来吸引观众的电影是很难具备持久的生命力的,而《罗生门》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品质因数q
影片一开始便展现了一座断壁残垣、风雨欲摧的罗生门。其实,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对罗生门做了极力地刻画,意在交代清楚历史背景和剧情故事的基调。从原作看,因为数年来的地震、台风、火灾等灾难,罗生门所在的城市已经荒无人烟,慢慢地变成了战乱之后死尸的停尸场。而在电影当中,导演有意将其刻画为一种标志,即为行脚的过路人提供避雨,又成为了无数游魂的栖息地,在这个标志下,生与死不期而遇,善恶彼此纠缠,真理与谎言却又共存。这恰恰也是原著当中所要展现的立意。接下来的画面中,坐在城门下的僧人与
樵夫,二人目光呆滞,六神无主,只有樵夫嘴里楠楠道:不明白,真是不明白,除此之外只有的雨声穿行于画面之中。远处慌乱跑来避雨的乞丐,被樵夫的话所吸引。三人便展开了对于故事剧情回忆的讨论。尽管,在原著小说中,这一段剧情实则是一名被主人赶出家门的仆人在城门下避雨时的思考,是面对现实的窘迫提刀为盗匪,还是面对现实,漂泊一生。这种犹豫与黑泽明在电影中展现僧人与樵夫的困惑形成了- -种强烈的冲击,罗生门所代表的也不仅仅是避雨的场所,而是人性的左右道路.上的修罗场,- -念之差,便可翻天覆地。
金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