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教育: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典型调查
指南中幼儿发展的六大目标指出: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
幼儿园艺术活动的目标为:
1、欣赏发现各类艺术作品的形态和内在美。
3、在交流中提升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那么什么是审美情趣呢?审美情趣是指对美的艺术、事物、品格的感受及认识能力,通过这种感受和认识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达到人格美的境界。
因此,幼儿园通过音乐集体教学活动、艺术大舞台及小舞台等多种途径,让幼儿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造性地表达表现音乐,层层深入地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及艺术审美能力。 一、欣赏音乐,多途径地感受音乐的内在美与形式美。
想象让音乐丰富多彩,赋予音乐新的生命,而安静地倾听音乐,是艺术想象、审美创造的前提。因此,我们通过经典音乐的选读来共同理解作品,通过集体备课来丰富音乐的形式。
波特率发生器
1、选择经典音乐,让音乐欣赏内容本身的美成为孩子欣赏感受的资源。 好的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容,旋律和它所蕴涵的意境都是优美和复杂的,是孩子欣赏美
感受美的优质资源。
在大舞台中,让孩子欣赏了《伊丽莎白小夜曲》、《红莓果》、无配乐小组唱《草原上的家》、西藏舞蹈《康定情歌》、《彩云追月》等;在小舞台中,让孩子欣赏了《花好月圆》、《瑶族舞曲》、《卡门》、《拉德斯基进行曲》等;在音乐活动,让孩子欣赏了《喜洋洋》、《快乐的牧羊人》、《茉莉花》等经典的音乐作品。
《指南》中指出:环境和资源是孩子的老师。通过不断保留和删选经典音乐作品,优化音
乐活动内容,使作品本身的音乐感染力和丰富的内涵使孩子欣赏活动成为真正的审美活动。
2、集体备课,挖掘和丰富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在俄罗斯歌曲《红莓果》中,通过集体备课,吸收了宫廷舞的特点,结合大班幼儿舞蹈的基本队形,选择了单人跳、双人对跳、圆圈、交换舞伴等一些集体舞的基本要素,还增加了猎人和女孩子在森林里遇见时的嬉戏等情感交流,使该作品内容更加丰满,形式更加多样,激发起了孩子模仿的兴趣。大舞台之后,孩子们自发地在小舞台上模仿表演。女孩子想象自己是温柔、美丽的小姑娘,男孩子都想表现出猎人的勇敢和友善,这个活动成为孩子欣赏审美后自发生成的节目。充分感受到,欣赏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会帮助孩子激发表现作品的主动欲望。
又如:我国经典民乐《彩云追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了语言知觉的方法引导幼儿理解并表达表现。乐曲一共分为三段,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大家讨论把三段音乐编成一个连贯的故事:夜空——朋友——嬉戏,来帮助孩子理解乐曲本身所蕴涵的情境。把小铃比作月亮,双响桶比作云彩等,月亮和云彩在做游戏,时而轻时而响。在第三段高潮部分,
还加入了大风(铃鼓表示)、小风(串铃表示),既增加了乐曲热闹的气氛,又容易让幼儿理解作品。从他们的表情动作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变化,孩子们会轻轻地跟着音乐的节拍点点头或摇摇身体。音乐轻的时候,孩子们的乐器也会轻,高潮的时候,孩子们演奏的也会响。
在集体教学活动《茉莉花》中,我们运用了比较欣赏的方法,欣赏了《桃花朵朵开》和《茉莉花》,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柔美和欢快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比较欣赏,孩子们更加能感受到《茉莉花》这首歌曲的优美、温柔。
特别是大舞台欣赏了无配乐演唱《草原上的家》以后,有的幼儿:“说好美哦。”有的幼儿说:“这个声音好好听哦,就像在天上一样。”还有的幼儿说:“跟我们平时唱歌的声音是不一样的。”通过这个节目的欣赏,幼儿了解到歌曲的演唱形式也是可以多变的,音乐的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
《指南》第五条目标指出: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音乐活动是文化和生活中美的提炼。因此,孩子欣赏的内容要远远大于实践的内容,因此,通过集体备课,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理解了作品的内涵,使孩子欣赏的内容
更加丰富和多元。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二、在实践中理解作品内涵,积累审美经验。
1、解读经典音乐,在理解作品内涵过程中反复欣赏。
音乐欣赏是漫长的,有一个过程性和积累性,需要为幼儿创设多次欣赏和感受的机会。在反复的欣赏——实践——讨论——再次欣赏中,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内涵理解更深入了,逐步从欣赏他的表面转向欣赏音乐节奏、歌词等形式下蕴藏的生活感受。如:中国人过大年,喜欢的是一个热闹的气氛。在我们的打击乐《喜洋洋》中,感受乐曲的欢快和热闹是作品最表象、最容易让孩子体验到的审美经验,刚欣赏了一遍懿就说:“这首曲子听上去真热闹。”俊说:“我听了觉得心里很开心。”骁说:“我觉得像过节一样的。” 幼儿都能感受到乐曲本身热闹、欢快的意境。但是,在结合我们的主题活动汇总,孩子对中国过年的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他们认识了我们传统的乐器大鼓和镲,随着对过年的民风民俗的理解,他们在表现的时候加入了点头、扭屁股、挥动双手等动作来表达喜庆、欢乐的气氛。
2、我们注重在实践中通过交流感受和体验,来进一步理解作品内涵,积累审美经验。
国际扫盲日
从认识规律来看,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往往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逐渐掌握、不
断深化。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也不例外,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认识得更为全面、深刻,记忆也更加牢固。每周2-3次的班级小舞台活动,为幼儿的音乐欣赏活动提供了实践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有较充分的时间去实践他们的审美经验,获得新的审美感觉。
音乐剧《伊丽莎白小夜曲》表现的是一个宁静的夏夜,小动物们出来舞蹈、游戏,小姑娘、小男孩也悄悄地从家里溜了出来,他们一起玩、一起看星星、一起和小动物们做游戏,非常快乐。夜深了,女孩和男孩要回家睡觉了,大家依依不舍地告别。在小舞台中,开始,孩子们对乐曲中动物的外型、特征和动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我们又一次讨论和交流:小女孩从家里溜出来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和小动物游戏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回家时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这下,孩子们发现,原来一个人的表情和动作还能表达内心的想法。女孩用轻手轻脚和快速奔跑的动作表现从家中溜出来的情形;男孩用跑跳的动作表现游戏时的快乐;女孩还用撅嘴巴表现出分手时的不舍。孩子们从注重外在的动作逐渐转变成关注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又如:刚才提到的《红莓果》,节目表演的初期,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只停留在外型上,在
讨论谁最像公主、谁最像王子的时候,他们说:“最像公主,因为她最漂亮。”“缙最像王子,因为他最帅。”孩子们关注的也只是外型上的相似,而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往往包含对音乐所引起情绪、情感的理解。于是,一段时间以后,大家都已经熟悉动作了,我又开始引导大家讨论:公主和猎人在跳舞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有的幼儿说:“他们的心情一定是很开心的。”有的幼儿说:“公主会觉得有点难为情的。”有的幼儿说:“猎人请到了公主跳舞,一定觉得很神气的。”“那怎样才能表现出他们开心、神气的样子呢?”琪说“我觉得琪最美,她走路的时候踮着脚尖,轻轻地,就像一个公主一样。”哲说:“缙最神气,他做动作的时候都是很有力气的,像一个猎人一样的。”
大家从刚开始的关注直观的外型渐渐注意到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歌曲“啦啦啦”这部分,为了让孩子们理解这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我们创造了一个姑娘和猎人跳舞最热烈的情境,孩子们理解了,他们边跳边笑,来表达高兴的心情。
通过大舞台的欣赏,小舞台的实践,孩子们对作品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音乐所带来的情绪、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使孩子们的表演更生动。
通过集体活动、大舞台、小舞台的多种形式,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初步激发了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幼儿的审美情趣。
三、在艺术实践中发展审美能力,表达审美经验
《指南》的第六条目标指出: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
小舞台是幼儿艺术实践的场所,经过了欣赏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经验,幼儿还需要在审美实践中进一步表达表现自己的审美情感,发展他的审美能力。如:《红莓果》表演到后阶段,妍一边走一边回头看,她说:“我是在看我的舞伴,因为有点舍不得分开呀。”于是,其他幼儿也纷纷效仿这个动作。这个动作是孩子在实践中根据小姑娘当时的心情而自主生成的,是幼儿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在音乐剧《三只蝴蝶》中,孩子自主生成大风的角,他们从呼呼呼的声音、凶恶的表情、快速的脚步几方面来表现刮大风的场景;在中班歌曲《小熊过桥》中,孩子们用拍地板的节奏来表现小熊过桥时害怕的心情;在新疆舞蹈中男孩子用耸肩来表示得意的样子;在《彩云追月》中铃鼓和串铃的小朋友会由轻到响的摇动乐器,表现出风越刮越大的情景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欣赏了音乐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内涵和情感后,在小舞台的不断实践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的行为。
又如歌曲《茉莉花》,在区角活动中提供了各种情感符号,有的孩子把:“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这句话可以用越唱越轻的方法演唱,表现出有点难过的情感。有的孩子说:“芬芳美丽满枝桠”这句话用精神饱满的声音演唱,表现出很多茉莉花盛开的壮丽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演唱歌曲,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
美国教育学教授格林伯格提出欣赏、表演和创作这三种经验在实际的音乐学习中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我们幼儿园就是把音乐教学活动与大、小舞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幼儿欣赏、表演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从而提高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