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媒介形象建构——基于新浪网剩女新闻报道的实证研究

阅读: 评论:0

目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1 绪论.. (1)
1.1 研究缘起 (1)
1.2 文献综述 (2)
1.2.1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2)
1.2.2“剩女”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4)
1.3 概念界定 (6)
1.4 框架理论 (7)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9)
1.5.1 研究思路 (9)
1.5.2 研究方法 (9)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1)
1.6.1 研究意义 (11)
1.6.2 创新点 (11)
2 “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内容 (13)
2.1 宏观层面:议题框架分析 (13)
2.2 微观层面:形象框架分析 (18)
2.2.1 外形指标 (18)
2.2.2 年龄指标 (20)
2.2.3 学历指标 (21)
2.2.4 职业指标 (21)
2.2.5 心态指标 (22)
2.2.6 性格指标 (24)
3 “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方式 (25)
3.1 宏观层面:新闻话语生产框架分析 (25)
3.1.1 报道体裁分析 (25)
3.1.2 消息来源分析 (26)
对称度
3.2 微观层面:文本框架分析 (28)
3.2.1 句法结构 (29)
3.2.2 情节结构 (31)
3.2.3 修辞结构 (33)
4 研究发现与思考 (37)
4.1 “剩女”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呈现 (37)
4.1.1 “剩女”媒介形象呈现内容:“剩女”形象的两种基本模式 (37)
4.1.2 “剩女”媒介形象呈现方式:新闻专业主义与社会观念的博弈 (38)
4.2 “剩女”现象的社会探究 (39)
4.2.1 “剩女”现象的存在性分析 (39)
4.2.2 “剩女”社会形象与媒介形象对比分析 (43)
4.3 “剩女”媒介形象建构的问题与成因 (50)
4.3.1 问题: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 (50)
4.3.2 成因:新闻个人化、消费化与正常化 (51)
4.4 媒体报道的改进建议 (53)
4.4.1 加强性别认知,归还话语权 (53)
4.4.2 公正选择,避免“源头”失衡 (54)
4.4.3 客观重组,拒绝“噱头化”新闻 (54)
租借法案5 结语 (57)
致谢 (59)
参考文献 (61)
附录 (67)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7)
头孢噻吩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和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公布的171条新汉语词汇,“剩女”就被收录其中,成为被官方认可的正规词语。郁可欣
“剩女”,即指大龄未婚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国大龄未婚女性的数量在逐步增加,尤其在大城市中,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逐渐后移。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在2011年发布的《上海人口的婚姻状况分析报告》可知,女性中未婚人口比重升幅高于男性。“男性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男性总人口的23.6%,与2000年相比,上升1个百分点;女性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女性总人口的19.1%,上升2.2个百分点,女性未婚比重升幅高于男性1.2个百分点。”[1]同时,“大龄未婚男性占未婚男性的比重为9.8%,比2000年下降2.2个百分点,而大龄未婚女性占未婚女性的比重为6.6%,上升3.4个百分点。”[2]大龄未婚男性和女性比重呈反向发展趋势。可以说,“剩女”已经成为了时下社会关注的一类人。而“剩女”一词自2001年在网络中出现之后,其背后所代表的女性大龄未婚这一社会现象获得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剩女”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从字面意思理解,“剩女”就是“剩下的女性”,用“剩下”一词来形容女性,在语意上未免带有某种程度的恶意。有学者认为“剩女”是由男性建构的话语,是一个“具有歧视意义的,给人负面印象的词汇”[3],这个词汇在社会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性别危机,也是未婚女性自我认知的危机。此外,网络上也有各种段子调侃“剩女”,将大龄未婚女性按照具体年龄段分为“剩斗士”“毕剩客”“剩者为王”“齐天大剩”等级别。
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在传播信息、社会整合和社会建构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媒体和社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媒介文本的传播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建构,社会文化则反过来影响媒介文本的生产、制作。因此,媒体是如何呈现、呈现了什么样的“剩女”形象,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
问题。通过在新浪网中的搜索发现,新闻中含有“剩男”的新闻报道有1983篇,新闻中含有“剩女”的新闻报道则高达7473篇,两者数量相差将近4倍,由此可知,作为传播中介的媒体对于“剩女”的关注程度、报道热情远高于“剩男”。
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剩女”现象又是现阶段公众关注的热点现象,因此,“剩女”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普通大众对这个体了解有限,在缺乏亲身接触、切实了解的情况下,大众
媒体的传播就成为了公众了解这一体有限的渠道之一,公众对该体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形象构建和塑造。在此意义上,对“剩女”媒介形象的研究就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不但能够展现媒体所呈现的“剩女”媒介形象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衡量媒体在塑造体形象时所存在的偏颇,并为媒体进行反思提供借鉴,也能够从中窥探出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所隐藏的问题,反映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弊端。
1.2 文献综述
1.2.1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①国外媒介形象研究现状
媒介形象研究在国外开始的时间较早。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这一概念,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现实、媒介和受众认知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李普曼认为人们“把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当作现实环境本身来对待”[4],形成“拟态环境”,而这一概念的提出也为媒介形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期,已经有外国学者正式开始研究媒介形象。在英国大选期间,约瑟夫·特雷纳曼和丹尼斯·麦奎尔等人开始对其中政治人物的电视媒介形象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了存在组织的公共形象的结论。研究发现,代表社会上层的英国保守党以保守主义为思想基础,执政理念趋向传统;而工党则代表更激进和改革的形象。这一研究也被认为是最早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此后,外国学者对于媒介形象研究的范围逐步扩大,也更加深入。总体上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向:第一,对于个体或者体的媒介形象研究。通过对黑人、女性、儿童、同性恋等体的研究,对比某类体其真实形象和媒介形象,探讨媒介形象对受众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格林伯格,通过研究美国黄金时段的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中所呈现的黑人形象多为无固定工作、受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在社会底层等。Bowen则对美国某休闲杂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5]第二,对于广告影视中的媒介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社会意识形态。例如学者Courtney在对1985—1995年印刷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后认为,女性大多囿于家庭事务,依赖男性,并指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中的女性形象相
差甚远。
船长教学设计
此外,国外有关媒介形象的著作。大卫·克罗图和威廉霍·伊尼斯所著的《媒介·社会——产业、形象和受众》以及利萨·泰勒和安德鲁·威利斯的《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对媒介形象、媒介与社会关系、媒介与受众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于媒介形象的研究起步早、发展快,对我国开展这类研究也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②国内媒介形象研究现状
纵览国内媒介形象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媒介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某一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体的研究,如农民工、留守儿童、女性等社会弱势体;二是对于国家形象在媒介中的呈现状况的研究。前者有卜卫在2002年的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我国六家主流报刊从1996年至1999年中对女童的报道,发现媒介所表现的女童多为被动的受资助者或是处于不利处境的形象,并将这一成果发表在《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中。其他论文,如陈步伟的《新医改背景下医生媒介形象研究》、周畅的《城管的媒介形象研究——以新华网和<;新安晚报>为例》、韩佳宁的《网络媒体中“城管”的媒介形象研究》等等,均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某类社会体的媒介形象。后者,刘继南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张昆的《国家形象传播》、段鹏
的《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等专著,都对国家形象及其在媒介中的呈现状况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有程曼丽的《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门洪华与周厚虎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范红的《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等论文,也针对国家形象的各种方面进行研究。
从研究范式出发,国内媒介形象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实证主义:通过对新闻文本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大众媒体中某一类体或者国家的媒介形象呈现,主要以弱势体形象,如农民工、留守儿童、女性等。如《农民工社会处境的再现:一个弱势体的媒体投影》(乔同舟,李红涛),通过追溯农民工体的历史生成和社会处境,根据新闻文本分析新闻场中的“农民工议题”,呈现媒体的偏向。该研究认为,媒体将农民工的社会处境简化为经济处境,并将农民工塑造为“经济利益被侵害”的“弱势体”[6]。《留守儿童的社会建构:媒介形象的内容分析——兼论留守儿童的“问题命题”》(陈世海,詹海玉,陈美君,文四海)通过内容分析发现,媒体选择性的议题设置是留守儿童“问题命题”形成的基础,拟态环境下的印象型塑造是留守儿童“问题命题”的建构渠道,共同价值观上的“焦虑性引导”强化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命题”。[7]从而探究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即其媒介形象的负面来源。
棉纺机械二、符号学:主要以索绪尔、巴特以及福柯有关符号学的理论为先导,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某一体或国家形象进行符号化解读。如《中国国家形象片的符号学研究》(罗素英)通过论述中国国家形象
片符号的叙事结构,从视角、元素、横组合与纵聚合关系这三个角度来研究国家形象片[8]。对国家形象片符号的能指、所指和意指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片符号解读及为何如此解读的原因,来看国家形象片符号运作产生的现实效果,以及其如何去建构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15:0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89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形象   研究   媒介   社会   女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