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华1, 2 HUANG Sihua
1.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马来西亚43300(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 43300 Selangar Malaysia)
2.中国瓷器虎文化博物馆, 湖北武汉 430070(Museum of Chinese Culture on Tiger -designed Ceramics , 430070 Wuhan Hubei ) 25
摘要:在现有的设计史研究现状中,以欧美为叙事中心的叙事模式占据了多数,主要凸显出以编年体或纪传体叙事模式的固化问题。在偏向于科技史叙事模式的设计史建构中,凸显出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的技术化倾向。在相关于中国及其第三世界的设计史叙事模式中,仍旧处于重复瓦萨里与格林伯格叙事模式的困境,致使地域性的当代设计史在世界设计史中缺席。建构一种具有当代特的叙事模式,成为了地域设计史叙事话语的核心问题。南京栖霞区疫情
关键词:设计史;叙事模式;中国;当代;话语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design history, the narrative mode centered on Europe and America occupies the majority, which mainly highlights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narrative mode based on chronic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sign history which is inclined to the narrative mode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tendency of technicalization based on the material culture is highlighted. In the narrative mode of design history related to China and the third world, it is still in the dilemma of repeating Vasari and Greenberg narrative mode, which leads to the absence of regional contemporary design history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rrative mode with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the core issue of discours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regional design.
Key words: history of design ;narrative mode ;China ;contemporary ;discourse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1.06.025
设计史叙事模式的研究现状述评*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Narrative Mode of Design History
叙事模式是建构设计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在以往的设计史叙事模式中重复了瓦萨里叙事模式与格林伯格叙事模式。在设计史研究的文献综述中,较多的学者对于艺术史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但对于设计史专题研究的现状梳理却是较为匮乏的。在搜集已有设计史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各类研究进行了专题的梳理归类。一是以欧美为叙事中心的宏大叙事设计
收稿日期:2021-10-23
*基金项目: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Q104)。
作者简介:黄思华(1991—),男,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瓷器虎文化博物馆馆长,研究方向为中西艺术史、艺术现象学。
史叙事模式,二是偏向于科技史叙事的设计史叙事模式,三是相关于第三世界的当代设计史叙事模式的专题研究。由此可知,对于世界性范围的设计史建构来说,中国以及第三世界的当代设计史建构是较为欠缺的,如何采取一种具有当代特的叙事模式成为了设计史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宏大叙事:以欧美为叙事中心的设计史叙事模式
从已有的设计史来看,多数西方学者将现代设计史建构在了以欧美为主的叙事中心之上,体现了一种宏大叙事的倾向。在伍姆德的现代设计史(《20世纪的设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的建构中,他主要采取了一种现代主义的视角来进行现代设计史的叙事,强调并描述了设计思潮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语境的多样性,将现代设计的叙事中心置于了欧美设计之上,虽然其在叙事方式上,以一种开放式的现代结构来展开了设计对物质文化、大众消费、文化认同与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与一般的编年体与纪传体区分开了,但却缺乏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设计叙事构成,造成了现代设计史建
构的不完整。在瑞兹曼(《现代设计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那里,他对西方的现代设计史作了专题的叙述,从英、美、法等各国的设计现象入手,主要以编年体的主要结构来进行设计史的叙事,并一直延续到了当代,较为切中地阐述了现代设计史的变迁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他将中国的瓷器作为了设计史的一部分,但没有提及作为瓷器的起源地中国,仍旧将设计史建构于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视角之上。
在日本学界,设计史的叙事多将日本设计与世界设计史联系了起来,多数以编年体的方式进行了宏大叙事。在键和田务所编写的设计史(《设计史》,艺风堂出版社1981年版)中,将现代设计史与西洋的近代文明所联系起来,将叙事重点放在了上古至现代并对各时代的风格与造型运动作了简略的概述,这种以欧洲为中心的设计史建构方式,同样缺乏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地方史的介入,导致了现代设计史的地域性缺失。在白石和也的《视觉传达设计史》中,对近代到现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史进行了时间顺序的历史叙事,将19世纪的讽刺漫画作为了近代平面设计的起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以及20世纪末构成了叙事的时间跨度,是一种基于叙述时代背景、描述设计师生平与作品风格相结合,而将设计史建构在了欧、美、日为主导的设计事件之上。
相似的是,中国学界多数将现代设计史的叙事,建立在了发达国家的设计事件之上,重复了西方学者的叙事道路,缺乏了思辨分析与本土意识。在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那里,他主要对世界现代设计史进行了史实的描述,他的设计史构建凸显了宏大叙事的固化倾向,
不仅缺少了本土设计的史实记载,还缺乏了历史叙事中必要的哲学分析方法基础。在关晓辉主编的现代设计史(《现代设计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那里,叙事主题建立在了西方现代设计的基础上,旨在点明手工艺到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董占军的设计史(《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叙事方式,主要以描述历史背景与设计师生平的方式,叙述了西方工业设计发展的每一重要时期。在高茜的叙事过程(《现代设计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在前史部分对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艺时期的概括性、特征性描述,补足了在传统现代设计史的前史铺垫的不足,在她所建筑的现代设计史中,强调了日本的设计,同样也将现代设计的基础建立在了欧美国家之上。
由此可见,在现有的设计史建构中,学者们较多关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史,较多采用的是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宏大叙事方式。这种设计史的建构方式多数基于现代主义思想,以编年体、纪传体的方式构成了历史结构,重复了格林伯格叙事模式的已有道路,这种叙事模式缺乏了对于第三世界国家设计现状的考虑。在现代设计史的世界性意义上来说,这种设计史的建构是不完整的。如此,如何规避宏大叙事所造成的的固化倾向,以及让第三世界的地域设计史介入到现代设计史之中,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广西大学雨无声网站二、以物质文化为主导的科技史叙事模式
当学者们着重于设计风格或是技术结构的描述时,就会让设计史走向科技史的叙事路径。法兰认为,“物质文化研究对于设计史的多样化影响主要表现为三股分支,或称之为三种物质文化研究的学科起源,分别是人类学与民族志、博物馆学以及考古学与科学技术史”[1]。 其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当下的状况以及设计史未来发展的可能,基于物质文化研究,提出了建构设计文化史的可能性。譬如,克莱纳对世界艺术史(《加德纳世界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进行了一种世界图景的叙事,将叙事基础建立在了物质文化之上,设计成为了艺术史的一部分,从远古时期到当代的艺术作品作了比较与分析,他对亚洲国家的艺术作品的描述,打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建构方式,这对当代设计史的建构起到了借
鉴作用。有的学者还运用数据运算方法来为艺术史作了定量分析,以实证主义方法开启了理解设计史的另一种方式[2] 。值得注意的是,在康威那里,他所编著的设计史(《设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并不是以时间顺序为走向的,而是以不同设计方向的门类分类来构成了设计史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各类设计的基础与目的,与其说是设计史,不如说是设计史的导论。王浩滢、王琥以描述技术结构的方式,建构了一种中国传统设计技术史(《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研究·技术篇》,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在他们看来,“技术和工艺,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东西,仅仅在客体视角上有所差异,本质上完全是一码事”[3]。 他们通过技术实践的历史叙述,让艺术手段成为了技术方法的延续与补充,技术条件成为了艺术行为的本源和依靠。
实际上,以上的设计史叙事路径重蹈了瓦萨里叙事模式,将设计史的建构在了技术架构之上。虽然,设计随着技术的进步从而不断更新自我的审美表现方式,但是设计并非等同于技术,技术只是设计表达的辅助工具,正是是作为中介的技术,让设计走向了艺术。如果在设计史的建构中偏向于技术结构的描述,就会导致科学技术成为了构成设计史的主导因素,远离了设计所牵涉到的审美旨趣,以及设计所给予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叙事构成。需要知道,从设计的本质上来说,设计是以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的,技术结构只是是设计史研究的一种视角。在后历史叙事时期,设计可以说是一种生活化的艺术,在科技史的语境中设计史的叙事远离了生活世界中的人的心灵感受,让设计史成为了一种由物构成的历史。
三、中国及其第三世界设计史叙事模式的缺位
对于中国专题的设计史叙事来说,多数本土学者主要重点放在了古代设计,缺乏了当代设计史的建构。在夏燕靖的中国设计史(《中国设计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中,他主要以现代的视角来描述了中国设计的缘起、演变与发展历程,时间跨度由原始社会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时期,对于古代设计描述较多,当代设计的叙事较少。在夏燕靖另一部中国设计史(《中国艺术设计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则重复了对于中国古代设计的叙事主题,稍扩充了近代设计的内容,但是当代设计的叙事仍旧处于空缺状态。在高丰的中国设计史(《中国设计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中,他主要专注于中国古代设计的风格描述以及器具的分类,力图与传统的工艺美
术史相区分开,并未涉及到近代至当代的设计。在田自秉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中,他主要将叙事中心放在了中国古代设计的器具分类,以及技术性构成的叙事中,将史料与论述相结合起来,与一般的考古学与艺术论相区分,加深了中国工艺美术与生活世界联系的论述。
在西方学界的史学专题研究中,对于当代艺术史的叙事研究较多,对于当代设计史的研究较少。爱森纳以记录、描述图像的方式,对马姆度、姆奎恩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叙事,来达到一种对当代伊斯兰艺术的专题研究[4] ,这种历史研究方法仍旧在走瓦萨里叙事模式的道路,然而,基于伊斯兰艺术作品的当代设计史的建构,也仍旧是缺乏的。莫迪洛克以叙述艺术作品的方式,来引出艺术史中的女性主义问题,对1980年以来的女性主义问题的发生时间、地点进行区分与阐释[5] ,该研究为以从艺术作品到时代问题的史学叙事方式提供了借鉴。杰格以符号学的基本方法来阐释艺术作品,并介入了一定的定量分析方法,以此来拓宽贝尔廷图景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以用于阐释视觉艺术作品[6] 。与此同时,在西方学界较少有涉及到第三世界设计史的专题叙事,多数研究专题在于古代或现代设计。在芬诺洛萨的艺术史叙事(《中国与日本艺术的时代:东亚设计史论纲》,石桥出版社2007年版)中,主要将中国艺术与日本艺术的历史背景与变迁进行了对比,历史语境主要放在了汉代作为起始的古代至近代,古代设计被纳入到了亚洲艺术的一部分之中,强调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对日本艺术的影响,但是没有涉及到当代产品设计的论述。在马赛的当代设计史的研究(《1945年以来的当代设计指南》,
乔治·威利与桑斯出版社2019年版)中,以时间、地点、空间、客体、观众等主题构成了主要思想结构,但是缺少了对于第三世界设计史的相关论述。在凡肯豪森的艺术史研究(《超越镜面:视觉文化研究与艺术史之见》,比勒菲尔德出版社2020年版)中,对视觉文化与艺术史的关联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与伦理学相联系起来。在罗切斯特编著的现代平面设计史(《20世纪平面设计的异端史》,野马出版社2015年版)中,打破了一般编年体的传记叙事模式,以设计语言、设
计史与艺术家、交易方式等专题构成了特殊性的平面设计史的叙事。
可以看到,在学界对于第三世界的当代设计史的叙事研究较为缺乏,在世界设计史的范围内,缺失了中国及其第三世界当代设计史的参与。学者们较多探讨的是中国的传统设计史,较少探讨当代意义上的设计史,对于设计史叙事的话语方式,西方旧有的瓦萨里叙事模式与格林伯格叙事模式仍旧处于主导地位。西方的叙事模式在当下设计史的叙事模式中具有主导权的地位,而且易于造成历史殖民问题以及强行阐释第三世界地域设计史的问题。总的来说,对于设计史叙事方式的现有研究来说,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已有的设计史主要基于欧美为叙事中心来进行宏大叙事,在主题的选择上以西方的现代设计史居多。第二,已有设计史的叙事方式多偏向于科技史的叙事模式,以描述技术构成或是以实证主义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史的建构。第三,中国及其第三世界的当代设计史专题研究的缺乏,存在着地域设计史难以通达世界性的设计史的困境。基于此,在设计史叙事模式的相关研究中,如何建构一种契合于当代的第三世界国家设计史叙事模式,并让这种具有当代特的叙事话语融入到世界
范围内的设计史中,规避西方叙事模式的话语殖民与强行阐释倾向,成为了当代设计史叙事模式研究的核心问题。
核衰变(责任编辑 曹贵)
参考文献
[1] (挪威)法兰.设计史:理解理论与方法[M].张黎,译.南京:江苏凤
凰美术出版社,2016:49.
[2] B yunghwee Lee,Min Kyung Seo,Daniel Kim,etc. Dissecting
Landscape Art History with Inforamtion Theory[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20(43):26580-26590.
[3] 王浩滢,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研究•技术篇[M].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15.
[4] M aha A.Al-Senan.Religious Dimensions of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Islamic Art[J].Art and Design Review,2015(3):35-41.
[5] K ate Mondloch.The Difference Problem:Art History and the Critical Legacy of 1980s Theoretical Feminism[J].ArtJournal,2012(71):2,18-31.
[6] L aurent Jegou.Expanding the semiolgie Graphique for
contemporary cartography,some ideas from visual semiotics,art history and design[J].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2019(2):182-188.
质、效果、大小选择合适的展览位置,模拟720°微全景方式,依据参观者行走路线进行实景观看。
这是以实景为核心的新一代图像和视频展示方式,学生可将自主设计的课程设计作品在“虚拟漫游云展厅”进行制作和发布,方便对外展示及交互。
五、结语
在人工智能发展、5G逐渐普及的大趋势下,一次疫情期间的特殊网课,正是对教师新媒体运用能力的倒逼。顺应时势,创新务实,在课程内容上贯穿“虚拟漫游云展厅”的具体案例,利用智能技术平台和开发程序搭建环境空间设计模型,让学生在实际项目规划中参与案例分析的全过程,体会到设计过程
不再是割裂的一个个阶段,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设计理念,通过对环境艺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革使更多的学生接受、适应新型教学模式。
(责任编辑 孙玉萍)注释
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郑曙旸.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8-29.
[2] 苏丹.迷途知返:中国环艺发展史掠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青春在风中飘着社,2014:16-19.
[3] 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77-81.
[4] 宋立民,于历战,李朝阳.回顾与前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
计系发展脉络与学科建设[J].装饰,2019(9):22-25.
兰州铁路局[5] 牟彪.环境设计师的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设计艺术研究,2020(4):
31-35.
[6] 娄永琪.全球知识网络时代的新环境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
与设计版,2017(1):3-9,224.
[7] 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8] 王艳.论三维虚拟VR技术对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功能作用
水下皇陵
[J].设计艺术研究,2020(4):82-85,113.
[上接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