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美术理论
考研题库 2010-08-28 09:57:05 阅读36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填空(共10空,每空1分)
1.1750年,______国人_______建立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Aesthetica),该词的原意为_______。
2.马克思在_______一书中提出了“美的规律”的学说,他还提出,人通过生产劳动实践,使自然成为_______。 3.撰写《艺术与视知觉》一书的作者是_______,他提出了_______学说,这种学说属于_______心理学流派。 4. 1985年7期《江苏画刊》发表了_______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提出_______的论题。
二、选择(共10分,每题2分)
1.提出“艺术起源于游戏”学说的理论家是:
A.黑格尔 B.斯宾塞 C.席勒与和黑格尔 D.席勒与斯宾塞
2.“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这段话的作者是:
A.温克尔曼 B.沃尔夫林 C.谢林 D.马克思
3.石涛提出了:
A.“吾与吾周旋久,宁作我” B.“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C.“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D.“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4.《拉奥孔》的作者是:
A.拉辛 B.来辛 C.康德 D.叔本华
5.“以美育代宗教说”的作者是:
A.鲁迅 B.王国维 C.蔡元培 D.徐悲鸿
三、判断对错(共10分,每题2分)
1.“形象思维”的原意并不是指用形象来思维。( )
2.“美术”(美的艺术)最早包括“绘画、雕塑”、舞蹈、音乐和诗歌。五种门类艺术。( )
3.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艺术的灵感说。( )
4.孔子的“里仁为美”指的是要以内心仁慈为美。( )
5.克乃父·贝尔在19世纪末提出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 )
四、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理解的循环 2.优美与崇高 3.美术世界 4.格调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
1.有一种看法认为,美术作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美术作品“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请根据美术史的事实分析这两种看法的理由,并陈述自 己的看法。
2.你认为美术的商品价值与美学价值之间是否存在着关系?为什么?
一、填空
1.麦克白德、鲍姆嘉通、感性学 2关于切实做好征地拆迁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化的自然” 3.阿恩海姆、格式塔 4.李小山、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
二、选择
1.D 2.A 3.D 4.B 5.C
三、判断
1. √ 2. × 3. √ 4. × 5.√
四、名词解释
1.理解的循环是解释学一直讨论的问题,其内涵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在理解艺术作品时,接受者必须理解作品中的部分,比如历史文化背景等,才能进而了解作品整体。在艺术接受理解活动中,没有人能逃避这一理解的循环,所不同的是谁能有效地进入并充分地利用这一循环,从而达到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的目的。
2.优美与崇高的关于主体和客体审美关系中一对基本范畴。优美指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中呈现出来的自由,它在形态上体现为小、光滑、柔和等;崇高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矛盾冲突中克服矛盾所呈现出的自由;它在形态上体现为巨大、坚硬、突跳等。优美与崇高的第一次严格区分是由英国美学家博克进行的。他认为优美和人的快感有关,而崇高和人的自我保存原则相联。康德遵循了博克的方向,认为优美是建立于对象的形式,“崇高却是也能在对象的无形式中发现”。优美和感性相关,崇高和理性相关。
4.格调是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高格调的作品一般来说有着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能触及生活的本质,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体现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
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格调高的作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作品中能看出艺术家深厚的传统功力,并能恰如其分地用它们来表达相应的思想感情;另一种是富有探索性和独创性的作品,从这类作品中能看到艺术家对传统的艺术观念的批判和所开辟的新的艺术领域。
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美术理论
考研题库 2010-08-28 09:56:03 阅读30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天虎音乐网一、填空(共10空,每空1分)
1.最早提出“逸品”观念的是_____代书画史论家_______。
2.二十世纪初提倡“美术革命”的代表人物除康有为外,还有_______和_______。
3.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_______和英国的_______。
4. _______在_______一书中提出了“艺术生产”的学说。
5.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出了_______和_______的艺术观。
塞风二、选择(共5题,每题2分)
1.孔子的“绘事后素”意为:
A.绘画之事在素描之后 B. 绘画之事在绢素之上展开 C.绘画的最后完成在于素功 D.其他
2.“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作者是:
A.张大千 B.潘天寿 C.黄宾虹 D.其他
3.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学说是他在哪部著作中提出来的:
A.《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B.《资本论》grid service C.《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D.其他
4.“隐含的读者”观是由以下哪位理论家提出的:
A.伽达默尔 B.伊瑟尔 C.茵加登 D.姚斯
5.“浪漫主义”一词的本意是指:
A.感情奔放何曙霞 B.优美的风景 C.传奇彩 D.其他
三、判断(共5题,每题2分)
1.十八世纪时,“美术”一词的含义除包括绘画、雕塑之外,还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门类艺术在内。( )
2.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与真理隔了三层”的学说。( )
3.“理解的循环”是说人对于一件作品的理解是不可能的。( )
4.齐白石的艺术观“在似与不似之间”体现了中国道家的美学观。( )
5.蒙德里安撰写了《论艺术的精神》一书。( )
四、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6分)
1.完形 2.以形写神 3.解衣盘礴 4.时代精神 5.互文性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
1.请阐述西方“模仿”学说的理论脉络并陈述自己的看法。
2.关于美术作品的接受有两种主要的看法:一种认为接受者可以把握作者创作的原意,做到“知人论世”;一种认为作者死亡,“诗无达诂”。你是否赞同这两种看法?如果赞同,请阐述理由;如果不赞同,请阐述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唐、朱景玄 2.陈独秀、蔡元培 3.克罗齐、科林伍德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5.“一画”论、蒙养生活
二、选择
1.D 2.D 齐白石 3.C 4.B 5.C
三、判断
1.√ 2.× 是柏拉图说的 3.× 4.√ 5.× 是康定斯基写的
四、名词解释
1.“完形”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提出的。完形是指“形式”,是一种“格式塔”,它具有完整性,是视知觉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简化”和“张力”是它的特征。这是从形式主义观点出发解释艺术发生的观点。阿恩海姆主张艺术作品要与现实世界相分离,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形式和彩所固有的,所以美术不需要再现自然对象也能实现它的本质,而抽象艺术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2.“以形写神”的概念是东晋的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的,强调的是形与神的关系,这也是中国画论的基本范畴。“以形写神”首先要重形,即对客观形体刻画,“形”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在中国画论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只有通过对形的把握才能进而表现对象的神。也只有表现出了“神”,“形”才能更生动鲜活起来,两者之间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解衣盘礴”出自《庄子·田子方》,故事的大概是一位不拘小节而解衣盘礴的画家被宋元君称为“真画者”。“解衣盘礴”强调的是主体精神在创作中的作用,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活动
中的无拘无束地抒发。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性,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除杂念,以全身心投入其中。
4.所谓“时代精神”即体现在历史中的绝对精神。最早诗人歌德在其巨著《浮士德》中已经提到“时代精神”,但该词的规范意义来自黑格尔。他把人类历史看成是绝对精神在时间中的自我呈现过程,由此他把艺术的风格和历史与时代精神紧密地联结起来,把艺术史理解为象征、古典、浪漫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这也是他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