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发生于1970年代末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区别于原来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以美国主导的波普艺术、抽象艺术以及观念艺术世界中,以德国国家力量推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成为西方艺术内部一股强有力的抗衡力量,深深影响了世界艺术发展的轨迹。 关键字:德国;新表现主义;格林伯格;
一.德国新表现主义形成的世界背景及环境
poco2007
(1)德国新表现主义形成的世界背景
①.时代背景:德国新表现主义是在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以绘画为主的思潮。其世界背景是二战结束后,世界一分为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作为战争中最大的胜利方在经济上迅速发展,成为了西方世界的霸主,在文化上一度成为标杆,并对欧洲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压制状态。欧洲战后的文艺界有强烈的不愤,认为美国属于暴发户,他们认为文化精神的根在欧洲,决定在艺术内部要有一些作为,这是德国新表现主义形成的内在动力。德国在战后尤其是60年代后,社会秩序与国家经济恢复的异常迅速,德
国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国家内部开始强调尊严、文化、精神等问题,并开始重新思考在西方内部的位置。
②.文化背景:欧洲的法兰克福学派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在欧洲兴起并方兴未艾的时候,正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产生发展的时期,新的思想被生产出来并为德国新表现主义注入了思想动力。
3g终端>湍流度③.人文背景:左翼彩浓厚的博伊斯带出来的一批学生,如基弗、伊门多夫都有艺术上的对抗性,并延展在政治方面的抗争。
(2)德国内部艺术的状态
首先,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使得德国本身也具备了实力与资本与美国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本土的艺术家想要扮演更多国际舞台的角呼声越来越高。其次,从艺术界内部来看,威廉帝国时期非常重视历史画工程,因其从国家的历史与民族的传奇为出发点,能够很好的为本国的合法性做图像的证明,以此来团结凝聚人心,并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所以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统治时期,德国艺术界一直有重视具象
绘画的传统在。德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大批历史画人才,并创作出了许多的优秀的历史画作品。而这批艺术家占据大量的美术学院岗位,深深地影响了德国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包括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这批艺术家。最后,德国曾经在欧洲大陆属于核心地位,并一度引领欧洲,而二战之后,经济、文化、艺术等一落千丈,导致其有强烈的民族主义需要被释放出来。当时德国的政府包括文艺批评界都认为需要推出一种能全新代表德国的艺术形态,展示德国文化自信,并与之美国的波普艺术与观念艺术相抗衡。
二.何为德国新表现主义
(1)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出现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的思潮,具有浓重的左翼彩,如巴塞利兹、吕佩尔斯、伊门多夫,或多或少都有左翼的彩。60年代开始,巴塞利兹从东德来到西德,因其在东德时期受到东德社会主义形态的影响,到了所谓的自由世界的西德,看到了诸多美国前沿艺术的形式,形成了强烈的视觉的冲击力,其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怀疑的态度。他们的创作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烈的阴暗的、另类的、挑衅的特征,或如基弗作品中反省式特征,对当下的欧洲的命运持焦虑、忧患、讽刺批判的态度。理论界一直有一种质疑,不愿意把德国新表现 主义归纳为前卫的艺术运动,因为其本身并没有做到艺术形式的纯粹化,其形式上总是带有很强的叙事性、形象感,具象感,不属于走向形式自律的艺术形式。而这个形式自律体系在美国40年代已然成为主流的艺术形态,即格林伯格构建的形式自律的演进逻辑学,这对德国新表现主义显然是一种压制与对抗。当时的美国已进入了波普与观念艺术的形式,也即是当代艺术的范畴,对绘画有一种决绝的态度。而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强调历史信息与现实的关照,构建具体的绘画形象感,这类绘画作品对一般的美国观众形成了强烈的视觉震撼,使得德国新表现主义在美国大获成功,回到了德国本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具有了国际性的影响力。
(2)德国新表现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区别
德国新表现主义区别于老的表现主义,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断裂性的,老的表现主义是吸收现代主义的形式,并结合野兽主义与欧洲表现主义绘画的杂糅而来的。到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时期,不再追求形式,不再追求超验的精神维度,而开始激烈的关注现实与历史。其政治性含义也非常明显从图像选择,到主题运用的方式都极为关注政治,关注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但这种状态不是被老表现主义所描述的个体,而是一个非常中性的,没有过多情绪的本能的现实体验。
(3)代表画家:基弗、巴塞利兹、伊门多夫、彭克
基弗的作品中更多融入了对德国历史的思考与反思。巴塞利兹早期也是对现实与历史的关注。伊门多夫是一个现实主义画家,只不过他画的更加生动,大气磅礴。彭克则有自己的系谱学,没有传统的绘画的快感,而走向了对原始主义绘画的重新演绎。
四野档案三.对世界艺术的意义与影响
(1)对世界艺术的意义
其一表现在绘画没有受艺术进化论的影响,格林伯格的理论体系在60年代后期崩溃,德国新表现主义正式兴起的同时,艺术的进化论以单线索自律破产。其二因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崛起,促使艺术理论界许多人认识到艺术的发展并不是按照格林伯格所描绘的进程演进的,即不断的前卫风格,不断的自律化。不追求格林伯格这套,而强调体验的厚重感与具体化,也有可能成为新的绘画方向。
(2)对欧洲和其他国家的影响
文件管理系统
首先,美国本土的新表现主义没有形成一种风潮,而是呈现出更加个体化的艺术形式。在美国艺术界,德国新表现主义这类绘画属于异端,波普、抽象与观念艺术一直是主流,迈克尔、约尔松、尼尔詹尼、斯纳贝尔都属于德国新表现主义在美国的艺术家。
其次,20世纪以后意大利艺术逐渐走向衰落,意大利基本没有了在艺术上的号召力,受到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意大利超前卫艺术强调回到古典,回到神话,回到经典,其本身虽然是一种保守的艺术形态,但扩大了意大利艺术文化的影响力。艺术家如库奇,克兰门特都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力,而意大利超前卫艺术也呈现出不同于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特征,比如抒情、古典、唯美、魔幻等,他们在艺术市场上表现的也相当成功。
其三,新表现主义不属于让人惊艳的艺术现象,不像达达、杜尚这类横空出世,德国新表现主义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思潮。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产生从艺术史逻辑方面来说也属于正常的现象,是西方内部阵营从政治上自我区隔性的表征。西方阵营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在美学上、观念上、思想上有很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最终体现在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上。德国新表现主义是这种现象的产物。
总之,新表现主义延续了欧洲的文化中的人文价值,并且具有现代性的批判,机械主义的
批判,强调人本感性的传统的回归,对于世界艺术影响巨大。
(3)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对中国艺术影响深刻,80年代的中国出国热潮中有许多艺术家去到德国留学,并把德国新表现主义带到中国的学院教学中,例如周春芽,张恩利、段正渠这些艺术家。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非常强调笔触,强调变形。90年代后,中国受到德国新表现主义影响的画家越来越多,而那种关注现实的艺术家越来越少,往更加具有装饰性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方向发展,从而失去了原有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内核,最终流于中国意象油画,缺失了鲜活的生命体验感和对现实关照的紧密感,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1]王志娟.《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探究》[J]美术文献.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