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语文素养”内涵研究综述“语文素养”内涵研究综述摘要:“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语文 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核心理念,挤兑了“语文能力”
的核心地位。
目前,人们对“语文素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本文主要对人们探讨的焦点——“语文素养”的内涵的有关研究进行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语文素养内涵 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
次明确地使用了“语文素养”一词,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置于四大基本理念之首,并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1] 于是,“语文素养”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文素养”这个提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人们对这个词本身的
理解不同,分歧很大,相关的争鸣和讨论不绝于耳。在这些争鸣和讨论中,“语文素养”的内涵
是其探讨的焦点。
鉴于此,本文试图对“语文素养”的内涵研究作贯通式的把握,希望能对“语文素养”的研究有所
借鉴和帮助。目前,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来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从宏观方面把“语文素养”看作“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的内容。[2] 何惠、李东航认为“语文素养”应该包含
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和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焦急能力、语言的积累、语感
能力等;二是过程与方法,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习惯、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
思想观念等。
[3] 第二种观点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分层的完整结构。倪文锦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对语文素养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主要是由四个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次是显性言语行为(听、说、读、写),第二层次是支配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情感和语
文思维),第三层次是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
惯和语文行为意志),第四层次是言语行为的内外背景(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
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语言环境)。
[4] 彭小明认为可以把“语文素养”分为以下四个层面:①语文知识,包括语文陈述性知识(字、词、句、篇、语、修、辑、文)和程序性知识。②语文能力,包括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和语文实用能力,如语感、自学、创新等能力。
③语文心智,包括和语文有关的观察、记忆、注意、思维、联想、想象等智力因素和与语文有关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④语文情意,包括与人的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时光视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和人格、品行、思想修养等方面。
[5] 李山林将“语文素养”分为“学科素养”与“基础素养”两部分,有关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态
度目标属于“学科素养”部分,而思维品质、知识视野思、思想观念、文化品位等属于“基础素养”部分。“学科素养”要以“基础素养”作为“基础”,语文“学科素养”是表现语文学科独特性的核心目标,是“语文素养”的显性标志,“基础素养”是基础教育各个门学科共同承担的目标。
[6] 第三种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根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王小明把“语文素养”分成五类学习结果:言语信息(课文内容知识、语文知识和课文背景知识)、语文智慧技能(字词学习、句子学习和篇章学习)、语文认知策略(如SQ3R阅读策略)、语
文动作技能(发音技能和动作技能)和语文情感与态度。
[7]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多学科研究,对语文素养内涵的挖
掘渐趋深入。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对语文素养内涵的探讨更多停留于理解水平,离实
践操作层面距离尚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页,2001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5 [3] 何惠、李东航《浅谈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养成途径》,选自《琼州大学学报》2005
年2月第1期 [4]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1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5] 彭小明《语文素养论》,选自《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总第141期 [6] 李山林《语文素
养辩》,选自《语文建设》2004年第7—8期 [7] 王小明《语文素养的心理学观点》,选自
《语文建设》2004.3。
求一篇高中生的文献综述范文(2000-3000字)
鲁人曹沫那个,我也是从网上的,字数有点多,可能不大合适呢关于高中生怎样集中注意力研究的
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正文中综述了围绕高中生集中注意力所进行的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中阐述了集中注意力的定义,第二部分阐明了其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第三
部分分析了学习注意力分散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指出了高中生如何集中注意力。在小结中,我
写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我根据此次文献综述而得出的培养自己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此次在
做文献综述过程的收获、此次作业中留下的遗憾。
关键词:集中注意力培养正文:一、良好注意力的定义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
于某一事物的能力。判断注意力优劣主要看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
其中最重要的是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注意总是伴随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一旦注意中止,心理过程将偏离目标,甚至终止。时域 频域
外界的一切信息,只有在注意的监控下才能进人人的大脑,离开了注意,就不能正确、清晰、
全面的感知事物、记忆事物,就不能深刻、全面的思考事物。因而注意是学生认识事物必不可
少的心理条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条件,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二、良好注意力的作用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智力因素对于他们正常地发展、稳步地进入史高一级学校去受教育固然很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牡意”的问题。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与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1、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关键因素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
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而有意注意稳定性”是指通过意志努力,把注意有目的地集中Jl二保持在某一事物或行为上能
否持久的心理素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有意和无意注意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的2
imdvd个基木环连点和必不可少的因素,对这2个环连点和重要因素的准确把握,既是教师有效控制
课堂教学的关键,史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扩展无意注意,加深有意注意,发挥两方而优势如果说,一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意和无
意注意的科学调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生物课对学生有意和无意注意的调节控制就史不
容易了。这是因为,第一,学生对生物学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不足,很多知识涉及微观世界,
在宏观世界里见不到;第一,有些内容理论性、科学性强,比较枯燥;第二,学生对学习生物
学的目的和意义比较模糊。
[2]。三、学习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引起学生课堂分心的原因是什么呢?本人经过长期的观察、
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讲话语
调平淡,经常使用冗长的句子,重复已经说过的话等,这样学生就容易将注意力分散到能引起
自己兴趣的对象上去,年龄越小的学生越是如此。
如7岁的学生对某一对象可连续注意的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在组织得很好的教学活动中,3—4年级的学生连续注意某一对象的时间可达30—45分钟。所以,教师教学应尽量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语调应富于变化,有幽默感。
日本气象厅另外,教师授课时,尽量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2、上课前或刚
上课时学生被突然发生的事件引起情绪波动,如刚上课教师就发试卷,公布考试成绩,宣布要
去看电影,组织春游,批评某些学生等,都很难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后继的课堂教学内容上。
因此,切忌在课前或上课一开始就将与教学无关而又比较重要的事情告知学生。课程安排应尽
量做到后继的课比先前的课有更大的吸引力。
3、无关刺激达到学生无意注意的程度,学生的注意就不可能集中于教学内容。如:教师把学
生从未见过的教具放在讲台上、多媒体课件画面过于艳丽、邻近教室的学生学唱优美动听的歌曲、教室外不时有陌生人走动等。
所以,尽量避免和克服无关刺激对学生的干扰。比如,教室内不要有过多的装饰教室周围尽量
保持安静等。
4、学生同某教师发生过情感冲突,他们就会厌烦这位老师,上课时故意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
活动中。因此,教师与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关系,做到心理相容,只要学生意识到老师爱自己,
他们就乐意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5、学生身体不适或前日休息不好,造成学习精力不足,就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因此,
教师要使学生劳逸结合,不可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影响他们的睡眠。
要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只有身体强健,学生学习时才能保持较持久的注意。6、学生课前的
活动强度过大,如刚看完电影、刚结束体育课、音乐课等,那么学生在后继的学习活动中一开
始不可能注意力十分集中,因为不少学生还沉浸在原先的活动中。
7、某些学生因学业成绩不佳或其他。
如何写好文献综述?文献的例文
格式与写法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
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数学文献综述范文
数学论文选题与写作方法
0 引言
在审阅数学论文过程中发现很多论文内容简单,或是一两个习题证明或是将教材内容,他人论
文组合改编,简单重复,更有甚者直接抄袭。很多从事数学教育工作人士认为数学教育论文难写,事实上他们还没有掌握撰写数学论文的规律。碧桂园ERP
1 撰写数学论文应具有原则
1.1 创新性
1.2 科学性科技论文的生命在于它的科学性。没有科学性论文毫无价值,而且可能把别人引入
歧途,造成有害结果。撰写论文应具备:(1)反映事实的真实性;(2)选题材料的客观性;(3)分析判定的合理性;(4)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3 规范性规范性是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科技论文已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论文格式,大体
上由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摘要(应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意义等);索引关
键词;引言;研究方法,讨论,结果等部分组成。这种规范化的程序是无数科学家经验总结。
它的优越性在于:(1)符合认识规律;(2)简洁明快,较少篇幅容纳较多信息;(3)方便
读者阅读。
丽水市最新人事任免
2 撰写数学论文忌讳
2.1 大题小作
2.3 形式思维混乱科学发展到今天,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在世界范围内已趋向统一。论文要求
规范化,标准化。有的论文东拼西抄,前后矛盾,这样的论文很难教人读懂。所以撰写论文应
遵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正确使用逻辑推理方法尤为重要。
3 关于数学论文选题
(1)需要性选题应从社会需要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
(2)创新性选题应是国内外还没有人研究过或是没有充分研究过的问题。
(3)科学性选题应有最基本的科学事实作依据。
(4)可行性选题应充分考虑从事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研究方案切实可行。
4 关于数学论文文风
4.1 语言表达确切
从选词,造句,段落,篇章,标点符号都应正确无误。
4.2 语言表达清晰简洁语句通顺,脉络清楚,行文流畅,语言简洁。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范文要求从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到相关论文范
浅析透过交往行为理论看隐喻的英汉翻译论文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隐喻理解;翻译论文
摘要:本文利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重释翻译学的理解观,并借此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
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该理论是在取舍抑扬不同哲学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创立的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理性联盟系统”,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2.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翻译学理解观 2.1翻译学研究的新出路—交拄行为理论。
翻译学研究从传统的语义学阶段到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传人我国的
解构主义阶段,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传统的语义学范式的翻译,受到古典主义知识论的影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对客体的理解完全依赖于译者的主观感受,强调译者的悟性与灵感,讲
求“神似”和“化境”,推祟所谓的神来之笔。
由于它过分地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实践。20世纪80年代,我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掀起了翻译学研究的新高潮。
人们开始关注文本,尝试运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代替直觉感受,认为在纷繁复杂的言语现象背
后隐藏着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只要掌握了它就可以表达一切,使得翻译变成简单化的
机械性操作,即用目标语言的语义一句法规则把存储在源语言的语义一句法规则中的思维内容
编写进去。显然这种工具性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作为客体的语言的规律作用,随之便受到了解构主义思潮的猛烈抨击。
解构主义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打破了结构,解构了系统,使一元规定走向多元
化局面,把翻译从语言逻名斯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但它毕竟又一次将翻译推向非理性,过分张扬主体意识,使释义变成了一种无限延宕的活动,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交往似乎变得不可能。如何克服这种思想观念的偏狭,进行有效的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呢?笔者认为,借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为翻译学研究到
一条理性的新路。
2. 2翻译学理解观的重释。一位法国译者说过:“翻译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
理解是翻译大厦的基石,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没有一个好的理解,翻译寸步难行。当我们认
为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时,就有必要对理解观进行重释。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交往以语言为媒介,语言交流必须互相理解,否则谈不上有效交往。交往行
为中的语言,即言语,是可以进行规范分析的。
每个言语行为都具有施行和陈述的双重结构。施行性部分作为主语句,处于主体间的交际层;
而陈述性部分作为副语句,处于主体间的表内容层。
施行性部分在一个言语行为中起决定作用,因为它限制了言语者和听者的关系,同时也规约了
陈述内容的意义。这两个结构在言语行为中是相互依存的。
这就是隐性的施行性部分,而根据具体的情境,它将起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施行效果。塞尔认为“说话人的思想的原初的,或内在的意向性被转换为语词、语句、记号、符号等等,这些语词、语句、记号、符号如果被有意义地说出来,它们就有了从说话人的思想中所派生出来的意向性。它们不仅具有传统的语言学意义,而且也具有有意图的说话人的意义。”这无疑与哈贝马斯的
言语双重结构理论异曲同工。
据此,对意义的理解也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双重划分。理解某一言语应一分为二地看,在表述层
上则是know-what的问题,而在交际层上是know-how的问题。
know-what是指言说者何以会达到这种理解的明晰知识,即其能够获得关于理解的知识;从理解者的角度来看,就要求他能理解被语义、句法、规则排列起来的“语词、语句、记号符号”构
成了怎样的意义。know how是指有能力言说者如何构造或施行这种言语行为的能力,是一种
隐含的规则意识;从理解者的角度来看,就要求他能理解言说者的这种隐含性规则意识。
在这一双重理解中,对言语表述内容的理解是一级理解(know-what ),而要真正把握言语者
内在的意向性必须进人二级理解(know-how),即对施行性部分的理解。因此,理解不能停
滞在先验判断的形式上,必须在交往过程中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