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ciir杜甫在其所作《进〈雕赋〉表》中曾云:
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分组网
倒霉一词的来源于哪里
括杜甫的基本创作风格,但对这一概念具体内涵的阐释,却众说纷纭,十分混乱。我们举几种近年出版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文学史
着作为例: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系列·唐代文学史》认为:
数码电视机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是集中概括了他诗歌的主要特征的。具体地说,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涵义: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
大深厚,生活体验的丰富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二、它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酝酿、 消化、触发的过程;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
杜甫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家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
“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袁行霈、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云: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上引诸种关于“沉郁顿挫”内涵的阐释固
然有部分相通之处,但其差异之大亦是非常明显不待详说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沉郁”与“顿挫”两个概念均具有复
杂的多义性,论者们各自所取义项不同,又
都根据自己对杜诗风格的认识作了颇为随
意的引申。在探讨过程中往往游离于杜甫《进〈雕赋〉表》及《雕赋》之外,而且对“沉郁顿挫”的复义把握并不全面,结论自然也难以准确。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探本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二
在杜甫之前,“沉郁”与“顿挫”是分别独立使用的概念,未曾组合在一起。关于“沉郁”,论者们经常提到的例句有:
一、“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违” 。
二、“伊我思之沉郁,怆感物而增悲” 。
三、“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成此书” 。
四、“方今皇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 。
一、二两例中的“沉郁”含有沉闷抑郁之意,许多论者引申为“悲慨”,与杜甫的忧国忧民感情联系起来;三、四两例中的“沉郁”
则是深沉、深刻或深沉之思的意思。古人运用“沉郁”一词,不外以上两种基本意蕴。在杜甫《进〈雕赋〉表》中,明确地以“沉
郁”与扬雄相对应,显然典出例三,所取义项无疑是后者。王运熙、杨明先生对此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安旗先生虽未能指出“沉郁”一词的出典,但他联系《汉书·扬雄传》“默而好深湛之思”,指出“杜甫自比于扬雄主要在一个‘深’字” ,也可谓殊途同归,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他们进一步将“沉郁”具体阐释为“学力的深厚”或“构思深沉,不仅指思想观点,题材内容,也指遣词造语,结构篇章” ,却未免有主观臆测之嫌。笔者以为,杜甫把“沉郁”与“顿挫”组合在一起使用决非偶然,要具体阐释“沉郁”之义必须首先弄清“顿挫”
的意蕴。“顿挫”的基本意蕴本很单纯,《文选》陆机《文赋》“箴顿挫而清壮”张铣注:“顿挫,犹抑折也。”抑折,亦即曲折之意。但因应用语境的不同,却又可派生出一系列的引申义,已被论者们论及的有:一、指作品的语言声调及情感的抑扬起伏,例如《后汉书·郑孔荀传赞》:“北海天逸,音情顿挫。”二、指谈话中感情起伏跌宕。例如钟嵘《诗品上·齐吏部谢朓》:“朓极与
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三、形容舞姿的疾徐变化,例如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
凤斗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
漓顿挫,独出冠时。”一般论者多从第一义项出发来阐释杜甫“顿挫”之义,或强调“音”,或强调“情”,或二者兼而及之。有的论者在第一义项的基础上又作进一步
生发,认为“‘顿挫’大抵是表示自己的诗文深于章法,也就是说文字技巧很熟练的意思”,这些说法表面看来似乎均符合“顿挫”的基本意蕴,但论者们都忽略了关键的一点:“顿挫”与“沉郁”同样都是杜甫自
比于扬雄之辞,它与扬雄又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声波速度前文列举的陆机《文赋》“箴顿挫而清壮”之句,王运熙、杨明先生曾以之作为“顿挫用于文学,指作品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
的例句,应该说误解了原意。《文选》李善
注在此句下注云“箴以讥刺得失,故顿挫清壮”,意思是说:箴这种文体是用来讽谕批
评统治者举措的得失的。所以既要曲折委婉,又要鲜明有力。可知“顿挫”在此指的是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