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许棠诗歌的语言艺术浅析作者:曹小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6期 摘 要:许棠诗歌的语言富有彩感、层次感及画面感。诗人通过运用具有彩义的词语,营造了孤寂幽冷的诗境,加深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通过空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层次感;通过动景、静景、动静景相结合的描写,使诗歌呈现出了萧疏寂寥的画面。 关键词:许棠;诗歌语言;彩感;层次感;画面感
作者简介:曹小燕,女,27岁,河南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
许棠(822-?),字文化,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晚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并编为二卷,见卷六○三至卷六○四,共计诗歌 155 首,除一篇为残句外,其余皆为五七言律诗。许棠诗歌语言富有彩感、层次感、画面感,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1.彩感
1.1善用带有彩义的词语
许棠诗歌中常出现带有彩义的词语,如“白”、“青”、“碧光纤起偏器”、“黄”、“紫”等。其中,冷调词语(如“白”、“专家系统青无轴承旋翼”、“绿”等)出现得最为频繁。许棠诗歌中冷调词语的频繁运用,营造出了孤寂幽冷的诗境。如“青门无到客,紫阁有来莺”(《题郑侍郎岩隐十韵》),诗人通过“青门”的冷清与“紫阁”的生气对比,展现了郑侍郎居住环境的幽静。又如“紫塞唯多雪,胡山不尽春”(《雁门关野望》),诗人通过布满皑皑白雪的紫塞与了无生机的胡山描写,抒发了登高远眺时的孤独感伤之情。
1.2善用强烈的彩对比
许棠诗歌中能运用不同调的词语,通过强烈的彩对比,给人以明了清晰的视觉观感,从而加深全诗的感情基调。如“堑黑初沉月,河明欲认潮”(《早发洛中》),“泥土的微笑黑”与“arma明”的强烈反差,使月沉河明的景象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更增添了一种幽寂冷清之感。又如中国社区医师杂志“西出黄云外,东怀白浪遥”(《五原书事》),“黄”与“白”的
彩对比,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西北边塞风沙弥漫、奔腾的长江水滚滚东流的情景,从而更增添了一种萧疏荒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