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3.1 复习笔记
一、《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
1.作词章风韵美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贾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尨尨捶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王实甫所作的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作为剧本,它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2.体制的创新
《西厢记》在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元人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折。
(2)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别的〔络丝娘煞尾〕一曲,起着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
(3)有些折段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整折戏,实际上由末与旦轮番主唱。
这说明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突破了杂剧的规矩,吸取和借鉴了院本、南戏的演
出形式。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题旨的改造
(1)王实甫突破了《西厢记诸宫调》中莺莺与张生的结合为“才”与“貌”结合,而强调他们“情”的自主,
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2)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步。他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1.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2.冲突第一次激化
当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青年一代的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个戏剧高潮。
3.矛盾的转移
“赖婚”以后,王实甫让戏剧冲突转移了。莺莺、张生不甘心任由封建家长摆布,使他们合法的要求受挫,便以“非法”的行为追求感情的满足。在这过程中,崔、张与红娘三人我已故的公爵夫人
之间,又出现了性格的冲突。在“赖简”一折,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性格冲突,也使剧本出现了第二个高潮。王实甫让戏剧冲突转移到青年一代的内部,这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封建礼教和反抗力量斗争的深化。
4.泰山压顶和四两拨千斤
“拷红”一场,王实甫写老夫人发现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往日不同”。她气急败坏,审问红娘,剧本便出现第三个高潮。当人们看到老夫人那泰山压顶之势,被红娘以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消解,都会莞然而笑,认识了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
5.第五本
王实甫写了“第五本”,让戏剧矛盾继续延伸,这既是以老夫人在“拷红”一折的勉强许婚为依据,也是出于对现实生活有清醒的认识。他愿意看到“普天下有情人”能成眷属,更清醒地看到有情人在争取成为
眷属过程中所碰到的种种障碍,种种艰辛。所以,他只有展示年青一代和封建家长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描绘老夫人从不追究崔张的非法结合到承认其婚姻合法的整个历程,才能完成“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题旨。
三、《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1.人物塑造
莺莺是一个强烈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她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
(2)志诚种和傻角张生
张闾实张生,是一个“志诚种”。志诚,是作者赋予这一形象的内核。跳墙行为,显示他对爱情的执著,也使他面对爱情成了傻角。
(3)机智泼辣的红娘
王实甫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又赋予了红娘泼辣机智的新面貌,也表现出了她本身对爱情追求的认同。信息是什么
2.语言艺术:文采与本相生
(1)字字当行
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可谓南北之冠”,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当行”,是指《西厢记》的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2)个性化特征
《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同为男性角,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同为女性角,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红娘则口齿伶俐,生动活泼。
(3)满口生香、意趣盎然
山东省技术监督局
文采与本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由于王实甫在唱词部分大量置入唐诗宋词的意象,使人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因此《西厢记》也被誉为诗剧。
3.社会影响:禁毁与模仿
《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
《西厢记》的出现,深深地吸引了许多作者,人们纷纷效法学习,如《倩女离魂》写折柳亭送别,也因袭《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场景。有些作家则善于从《西厢记》中汲取营养,像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在继承《西厢记》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创造,从而取得了新的成就。
【名师点拨】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剧坛绽开的又一朵奇葩,明初贾仲明许其“天下夺魁”,正是对《西厢记》文学史地位的正面肯定和真实写照。它经常是考研中的“座上客”,其中,人物塑造(如崔莺莺、红娘等)和语言特,更是重中之重。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到金元董解元的《诸宫调》,再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一条清晰的脉络,也需要考生认真把握。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出自于()。[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A.马致远的《汉宫秋》
B.白朴的《梧桐雨》
C.王实甫的《西厢记》
D.汤显祖的《牡丹亭》
【答案】C
【解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意为:天上飘白云,地上遍地黄花,西风
在吹,北方的大雁往南飞。早上树林里的霜是哪儿来的?那都是将要离别的人的眼泪。
二、简答题
请分析说明王实甫《西厢记》与郑光祖《倩女离魂》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
答:(1)主题思想
甲基铝氧烷①同:《西厢记》和《倩女离魂》都是爱情剧,都表现了女主人公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
②异:《西厢记》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旨,有情人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定婚姻的青年,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而《倩女离魂》把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迫感,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是也带有较浓的道德说教气息。
(2)故事情节
①同:《西厢记》和《倩女离魂》中,女主人公都为追求自己的爱情奋勇行动,在爱情中敢于迈出自己的步伐,而不是被动接受;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老一辈都阻止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结合,都以功名相要挟,推迟故事的高潮。故事最后都以高中科举、幸福成婚结局。
②异:《西厢记》中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中有红娘这个中间人物牵线搭桥、化解矛盾,而后者纯是王文举和张倩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因此倩女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地比莺莺更积极、勇敢。《西厢记》涉及人物更多,情节、矛盾更复杂,展示了青年一代与封建家长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戏剧冲突比《倩女离魂》更丰富。
(3)写作手法
①同:两者都注重文采与本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注重戏剧效果,刻画人物都细致入微,主要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突出。